【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曹冲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曹冲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4: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曹冲称象
内容分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出了称象办法的故事,从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生活,体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的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的聪明孩子。 语言运用:愿意主动给家人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思维能力: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审美创造: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难点: 借助课后题的小标题排序,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热身活动,导入新课 环节一:认识本单元的生字。 环节二:初识课文内容。 环节三:教学总结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热身活动,导入新课。
1. 游戏一:猜谜知大象 猜字谜:脸上长鼻子,头上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 (猜一种动物) 师:同学们,我们玩个猜谜游戏。脸上长鼻子,头上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猜一种动物。你们想到了吗?真聪明!就是大象。 2.游戏二:看图填词语 ( )的鼻子 ( )的象牙 ( )的腿 ( )的耳朵 师:观察图中的大象,请同学们填上合适的词语。请按“暂停”键,思考一下。你们想到了吗?有同学想到了这些词语,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词语:长长的鼻子,尖尖的象牙,大大的耳朵,粗粗的腿) 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人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看象去了,我们也凑凑热闹吧。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的学习。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儿童生活”写的,故事里充满童真童趣。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曹冲称象》,看看曹冲是怎样称出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的。 4. 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曹、称” 师:(手指课题中的“曹”字)“曹”,这是一个姓,文中的“曹操、曹冲”就是姓“曹”。你身边有姓 “曹”的人吗?“称象”就是称出大象的重量,你一定见过爸爸妈妈买东西需要称出重量,才去结算,售货员阿姨一般会用电子秤称出货物的重量(出示电子秤) 。 “称”读第一声,表示测量重量的意思,可以组词“称重”,“称”还可以组词“称赞、称道、自称、称呼”,让我们齐读课题——《曹冲称象》。 学生猜谜语。 看图填写词语。 3.认识生字“曹、称”
活动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课堂,通过庞然大物大象形象 的呈现,将学生的关注点逐步引向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本单元开 篇第一篇课文,大致感知整个单元主题,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交代事情起 因,为说称象作铺垫。
环节二: 核心知识教学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称象过程 1.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跟着老师读一读,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请同学们开始朗读课文。 2.描写大象的句子。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曹冲要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读: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感受大象大和重。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曹冲要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读: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看到这样的一头大象,你想说什么?是啊,有的同学说这么壮的一头象,一定很重吧;有的同学说这么大的象要是站在我跟前,一定挡住了整条路,可能连我们的教室都装不下了吧;还有的同学想知道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课文通过两个比喻句生动地写出了大象的巨大,让我们读的时候,仿佛看见大象就在我们眼前。 4.初步感知两种称象的办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课文中讲到两种称象的办法,你知道有哪两种办法吗?请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 (学生 1: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讲到两种称象的办法,一种是官员们想到的,用大秤称大象;一种是曹冲想到的,用船和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是的,官员们想到了造杆大秤称象的办法,而曹冲却想到用船称象的办法,到底怎么用船称象呢?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1. 借助动词,理清顺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句子。 读读所划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请按“暂停”键,完成以上任务。 师:你划对了吗?看看句子中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像“赶到”的“赶”, 除了“赶”,你们还圈出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呢?请按“暂停”键,一起来圈一圈吧。我们听听这位同学圈出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 (学生2:在第四自然段写曹冲称象的过程时,除了老师找的“赶”以外,我还找到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分别有“画、赶、装、称”。) (课件同步显示:画、赶、装、称) 师:你们圈对了吗?这里的两个“赶”字,第一个“赶”字,是把大象赶上船,第二个“赶”字是把大象赶上岸。 因此,我们知道曹冲称象的做法是赶象上船——船舷画线——赶象上岸——船上装石——称石重量。(课件按顺序显示动词)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内容。我们借助刚才找的动作词语来把这些内容的顺序排好。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按顺序这样做的:第一,赶象上船;第二,在船舷上做记号;第三,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第四,称石头的重量。(课件按照称象顺序排列标题) 2. 用顺序词,说清过程 师:曹冲能想出称象的办法,如果你是曹冲,你能把称象的过程说给官员们听听吗?可以根据刚才排列好的内容来说,注意要把过程说清楚,操作的官员才明白。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吧。 师:我们听听这位“小曹冲”怎么借助小标题说称象的过程的。 (学生 3:把大象赶上船,在船舷上画线做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称象的步骤是对的,如果要把上面的内容连起来说得更有条理,你觉得可以加上哪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呢?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同学们应该都发现了,作者用了“再”和“然后”,两个表示顺序的词语,写出了称象的步骤。你还能说出其他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吗?对了,“首先、接着、最后”等词语都是表示先后顺序。(课件出示词语:首先、接着、最后) 师:请用上这些词语把曹冲称象的每个步骤说清楚,练习说一说。 师:我们听听这位“小曹冲”说称象的过程吧。 (学生 4:我们可以这样称象:首先把大象赶上大船,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然后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最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用好表示顺序的词语,让表达更有条理,给这个能说会道的“小曹冲”点赞! 3.利用插图,说好过程 (1)出示插图,回顾说话方法 (2)利用插图,综合运用说称象过程 师:同学们,这里有几幅曹冲称象的插图,你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借助关键词句和插图,试试用自己的话,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得清楚有序吗? 请按“暂停”键,练习说一说。请听这位同学说。 (学生 5:我有一个办法,请人先把大象赶上大船上,接着在船下沉的地方,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回岸上,再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刚刚画的那条线为止,最后把船上的石头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这位同学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讲得又清楚又有条理。 (四)小结方法 师:原来,要想把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我们可以这样做: ①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②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把话连起来。 ③借助插图,把过程说清楚。 收起这三个小锦囊,你一定能把过程讲得清楚有序。 初读课文。 读描写大象的句子。 感受大象大和重。 初步感知两种称象的办法。 学习第四自然段。 理清课文顺序 用顺序词,说清过程。 3)说好过程
活动意图: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教学重点,表面看似清晰简单,但对二 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此环节设计了让学生通过数句画词、小标题 排序、说顺序词语、借助插图等方法,引导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明晰和理解。强化学生对故事先后顺序的把握和 语言运用能力。
环节三:指导写字
1.生字归类讲解。 2.观察汉字结构。 3.指导书写:“船”“站”。 4.学生写生字。 5.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写好生字。 师:本课有 10 个要求书写的字。请跟老师朗读生字和组词。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字体的结构,从结构上看,大致可以分成哪三类呢? 是的,左右结构的有:称、柱、杆、秤、做、船、站 上下结构的有:岁、然 半包围的有:底 师:请仔细观察“左右结构”的七个字,其中“船”、“站”两个字是左右同宽,其他五个字是是“左窄右宽”。 师:今天我们学写两个生字:“船”“站”。 师:同学们,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个一”和握笔的姿势。写完后, 对照一下。 师:现在请你翻开书本第 30 页,写一写“船”“站”两个字。开始书写。 1.学写生字。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设计从关注字的整体到个体,注重培养学生的 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抓住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 察、对比,把握关键笔画,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环节五:作业拓展
跟爸爸妈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师:课后,你可以借助课后第二题,跟爸爸妈妈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再见!
板书设计:
教学简评: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敢想敢做,难能可贵,尤其是他才七岁,正好二年级的孩子们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孩子们共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把孩子们带到了不同的高度。另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授课思路较清晰,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