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种》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3.能够对照地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点】
能够说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对照地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本节为世界人口的分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与前面自然地理的知识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一方面能够对前面的自然地理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由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把各类图展示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弥补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运用学生活动,给学生一个开阔的思路,通过讨论总结,对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教师在讲解人口稀疏区的时候,突出强调环境的恶劣,生态环境的脆弱,人们对这些区域应该加强保护,为当地生物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气候与人口分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 观看视频并思考 1.通过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2.通过问题,推进课堂内容
环节二 人口密度 1.展示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展示例题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3.展示我国的人口密度,让学生对我们人口密度有所了解 根据教师提供公式,计算并感知人口密度 1.提高学生对人口密度的感性认识 2.学会如何计算人口密度 3.了解我国的人口密度
概括明确: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人)/面积(平方千米)
环节三 世界人口分布的整体特征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读图 观看并学习读图方法,并概括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并对世界人口分布有个整体感知
概括明确:世界人口密度疏密不均
环节四 找出人口稠密区,并结合书本解释原因 分别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年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人口稠密区,并且对照图片和书本思考原因。在学生分析之后进行总结,讲解原因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把成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进行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问题 1.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概括明确:人口稠密的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早,工业、交通、城市发展迅速
环节五 找出人口稀疏区,并结合书本解释原因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找出人口稀疏区,并讨论分析原因。在学生分析之后进行总结,并在讲解过程中展示每个区域的典型景观,让学生熟悉各区域景观特征 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进行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问题。 1.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人口稀疏的原因,树立人地协调观
概括明确:人口稀疏的原因 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寒冷、湿热、干旱、高寒
环节六 课堂小结
环节七 当堂练习
四、当堂练习
1.人口分布疏密的程度,可用下列哪一项表示 ( )
A.人口的数量 B.人口增长数量
C.人口密度 D.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祖国的首都北京市面积16410平方千米,人口2154.2万人,根据数据计算出北京市的人口密度是( )
A.1313人/平方千米 B.13130人/平方千米
C.131.3人/平方千米 D.13.13人/平方千米
3.既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又是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是( )
A.东亚 B.北美洲 C.西欧 D. 大洋洲
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4.下列哪个不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
A.亚洲南部 B.欧洲西部 C.非洲北部 D.北美洲东部
5.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地处中低纬度 B.平原为主的地形
C.位于内陆地区 D.气候温暖湿润
【参考答案】C;A;C;C;C
五、课程小结
六、板书设计
人种与人口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计算方法: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人)/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的稠密区与稀疏区
(1)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2)稠密区成因
(3)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4)稀疏区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