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1 21:2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追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良渚申遗成功,是怎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中华文明是怎样诞生的、早期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元谋人
北京人
原始
人群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
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父系氏
族公社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贫富分化、不平等、部落联盟、私有制、阶级、禅让制、“万邦”时代
时空观念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
◆石器时代: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①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②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18000年)
从事渔猎和采集
会使用火
打制石器
从这张地图能看到哪些历史信息?
试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①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广)满天星斗
②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平原地带
元谋人门齿化石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070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燕辽文化区
山东文化区
江浙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特征
分布特点
数量多、分布广
存在核心区域
生活状态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村落定居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070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代表性文化遗存 特征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辽河上游
典型器物为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
代表器物为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红山文化玉龙
分布特征:
从满天星斗趋向于中原中心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探究】比较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分布特征?
多元一体,六大区系
多源、多元、开放、包容、统一
【概念解释】:多元一体“多元”指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考古发现显示中国各地均可建立起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到晚期的考古学发现,充分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和本土性。“一体”指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在距今约四千年之际,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盛极一时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陶寺文化和良渚文化几乎同时衰落,只有洛阳盆地的二里头文化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显示出稳定发展的潜力,并且不断从中原向四周扩散,影响各个地区的文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探究】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分析私有制的产生
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至少要动员60万人日工。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分析,一般农业社会,劳动力如果投入到正常生产工作以外,每年超过了3个月,就会严重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需要动员6000人连续工作,这6000人的组织、管理和给养又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
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
公共权力的出现——统治者的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
【探究】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分析私有制的产生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探究】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分析私有制的产生
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成了“国家”的标准。
——科林·伦福儒
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已产生,财富分配不均、体现了阶级分化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社会阶层分化,军事权力象征、礼制
原址模拟呈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12号墓。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原始社会特征
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材料二: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随葬品的差异
思考:据材料,思考原始社会可以分为哪些阶段?推动的过程?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过程:农业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国家出现
【随堂演练】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随堂演练】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可以用于印证( )
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本特征
D.早期国家中央集权特征明显
二、从部落到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
国家的发展
二、从部落到国家
地域 炎黄部落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成为文化融合的中心 ——部落大融合加速了文明社会的到来 三皇 神话色彩浓重(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特点 炎黄部落联盟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万邦”时代(陶寺遗址) 华夏始祖 (华夏认同) 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制度 禅让制 1、万邦时代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万邦时代
三皇
黄帝
颛顼
帝尧
帝喾
帝舜
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
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三皇五帝
有巢氏
女娲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材料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庖羲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程,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
认识:
(1)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2)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
(3)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
部落向国家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发展
剩余
产品
私有
财产
部落战争掠夺财产
贫富
分化
战俘成为奴隶
阶级
出现
奴隶
制度
国家产生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夏朝、夏文化和夏代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家们大感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
——陈剩勇《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1)基本概况
存在时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重要君王:建立-禹;巩固-启;灭亡-桀
历史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夏王,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3)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
文化成就:夏朝历法《夏小正》
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夏本纪
夏朝、夏文化和夏代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家们大感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
——陈剩勇《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
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二里头也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中心性城市、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
(二里头遗址:实物史料,价值很高,但孤证不立)
合作探究:何为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阶级或阶层的存在: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以阶级分化为前提,同时借助于一系列公共事务发展起来——公共工程、祭祀礼仪活动、战争防御或扩张等。
国家形成的标志
二、从部落到国家
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2、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王位世袭制
材料: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
1.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2.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随堂演练】外于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的山西陶寺遗址有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业区等。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初始形态显现 B.王位世袭制度确立
C.部落联盟广泛存在 D.贵族等级秩序形成
【随堂演练】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运用“二重证据法”判断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但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部分学者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历史研究发展
C.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址
D.历史事实的认定依赖于考古发现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殷墟遗址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商朝的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考古学家张光直
司(后)母戊鼎,193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
司(后)母戊鼎
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四羊方尊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的国家机构和势力范围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1)西周的建立
①背景: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②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2)分封制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
分封功臣
分封先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王族
数量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阅读以上文献,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及特点有哪些?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2)分封制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分封目的:
分封对象: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同姓诸侯(鲁、晋、燕……)
先王之后(宋、杞……)
异姓功臣(齐、秦、楚……)
西周分封示意图


卿大夫

诸侯
庶民
01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03
管辖食邑
05
得田而耕,
缴税、赋役
02
管辖国邑
公-侯-伯-子-男
04
服务,食禄
分封等级示意图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2)分封制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zhuō] 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zhuō] 云《我者与他者》
阅读两段材料,归纳分封制的影响。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2)分封制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
积极:①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变大,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对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④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⑤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带有家族统治的色彩;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3)宗法制: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妻妾 普通称谓
妻(正配) 三哥14岁
妾1(侧室) 二哥18岁
四哥12岁
妾2(侧室) 大哥20岁
在西周时期,谁有资格继承王位 ?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3)宗法制: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大宗
(宗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3)宗法制: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
核心:
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族等级关系
+
政治隶属关系
积极作用:
①保证各级贵族享受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消极作用:
①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不利于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3)宗法制:
【课堂探究】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不利民主法治建设,男尊女卑的观念。
宋氏宗祠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总的来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对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规定了分配的原则,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血缘)纽带。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4)礼乐制
①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与行为规范,“乐"是配合“礼”进行的艺术活动。
实质:
作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乐制
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编钟:天子十二枚,诸侯九枚, 卿大夫六枚,士三枚。
礼:明尊卑,分上下,区分阶级;
乐:不同阶级有不同待遇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礼乐制度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贵族政治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政治方面的表现(表)
宗法制
家国一体
礼乐制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天下归心
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C、“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D、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   
①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②西周灭亡 :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知识拓展】“国人”、“野人”
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分为“国人”和“野人”。“国人”居住在城郭之内,原是周族公社农民,他们虽然也受剥削和压迫,但由于与贵族还保存着某种血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力,有服兵役的义务。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就是指城里面的百姓发动的群众暴动事件。
“野人”居郊外野、鄙之中,是原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的成员,也以种田为生,地位低下,但能够组织家庭,并随土地赏赐给贵族,不会被任意杀戮。
(5)西周的灭亡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3、商周时期的经济
(2)农业: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骨耜
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②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奴隶社会:井田制
实质:一切土地归属于国王,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1)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2)一切土地属周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无权转让和买卖。需要向周王缴纳贡赋。
(3)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贵族占,村民集体耕作,收获归贵族
村社份田收获获归自己;土地使用无所有权
(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养蚕缫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思考:以下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商周天命观
殷人事鬼神
周人敬天保民
01
02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唯惠之怀。”
——《尚书 · 蔡仲之命》(周成王训诫族人)
探究: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
经济:
思想: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礼乐制度
甲骨文、金文(系统文字)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早期民本思想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约2070B.C. 约1600 B.C. 1046B.C. 771B.C.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
商朝建立
文明多源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东周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
内外服制
以劳动工具划分时期
以社会形态划分时期
世袭制
原 始 社 会
课堂小结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中 华 文 明
【随堂演练】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这种变化说明西周( )
A.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B.国家结构相对紧密
C.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随堂演练】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周王举措影响的是( )
A.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基础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C.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D.推动了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