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英汉感知与思维方式对比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AYS OF PERCEPTION ADN THINKING
我们的思维内容一般会外化为言语,思维方式也往往表现在语言之中。也正是这个原因,可以通过观察语言来发现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
刘宓庆对汉英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
汉语重整体性思维,重意合,在表述上注重主体意识,重形象,习惯于顺序思维;
英语重个性思维,重形合,在表述上不偏重主体意识,善于抽象表述,习惯于顺序、逆式、混合式思维。
这些差异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源语及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尽量摆脱源语思维定势的影响,译出符合译语习惯的句子。
目录
CONTENT
空间感知
时间感知
感知的侧面
Spatial perception
Time percepti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erception
空间感知
Spatial perception
壹
我们生存的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点、线、平面、容器。多数情况下,对事物在空间上的特征有跨语言的共性。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会在语言上表达出来。但语言的使用只是反映了我们自己对感知对象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因此,在不同的语言社团里,说话者完全可能对相似的事物和关系有不同的感知方式,这种差异会在语言表层体现出来。
瓶子——三维(立体)空间——in
桌面——二维(平面)空间——on(表达二维空间时,还使用along)
一个点——零维空间——at
二维 三维
树上的鸟儿 birds in the tree
湖上的小岛 small isle in the lake
天上的星星 stars in the sky
打在他脸上 hit him in the face
放在心上 keep it in mind
报纸上的广告 ads in the newspaper
二维 零维
在车站上 at the station
Eg.
“上”的深层含义范畴蕴含的三层关系及翻译
汉语中的方位词“上”在空间维度的感知上涉及到的是两个二维的平面之间的关系,如果设定参照物所在的水平平面为A,目的物所处于的水平平面为B,那么汉语中的“上”的深层语义范畴实际上存有三层不同的关系:
(1)平面B位于平面A的上方,具有一定的高度,互相不接触。这一层含义也是“上”的本义,指目的物相对于参照物在其高处。
如:在小床的上面,挂着一件深蓝色的运动衣。
A B
(2)平面B位于平面A的上方并且接触。
如:过了“禄米仓”站,我看到她在公共汽车后座上坐下。
B A
(3)平面B嵌置于平面A之中,整体形成一个平面。
如:他家客厅和书房之间的墙壁上有个高达一米的窗子。
A B
汉语中“上”的第三层语义内涵还包含了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由于参照物所在的平面A发生凹陷而导致的目的物所处的平面B和平面A之间形成局部嵌置的状态。此时,发生凹陷的二维平面A在英语语言的感知中被抽象化为三维空间,所以,像“打在脸上”中的“上”在翻译时也是用与三维空间相联系的介词in来表述的,即hit sb. in the face
A dark blue sports shirt is hung over the small bed.
After passing Lumicang Station, I saw her sit on the back seat on the bus.
There is a window with the length of one meter in the wall between the living room and the study in his house.
(3)他家客厅和书房之间的墙壁上有个高达一米的窗子。
(2)过了“禄米仓”站,我看到她在公共汽车后座上坐下。
(1)在小床的上面,挂着一件深蓝色的运动衣。
C
E
D
A
B
强调人人平等是社会普遍认可的。
他穿一身蓝衣服。
她已是三十好几的人了。
听到他这番话,她更焦躁不安了。
She shed tears in sadness.
He is in blue.
She is a woman in her late thirties.
There is an acknowledged emphasis on equality.
英、汉语使用者对抽象概念的感知
At his wards, she became more agitated.
她凄然泪下。
时间感知
Time perception
贰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物理空间时,以视觉为基准,但这种空间感知方式在表达时间时却出现差异。
e.g. I met him three years back.
我三年前见过他。
in the years ahead
在今后的岁月里
中国文化:重过去——“回首过去”,“正视”时间的源头
“前”——说话时刻——“后”
英语文化:重未来——视觉方向始终为“前”,过去放在了“身后”
Back
ahead forward
“前”
“后”
英、汉语表达时间的方式对比
“那”“今”“这”
相似
相反
在汉语里,如果有明确的参照点,则感知时间的方式跟英语相反。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参照点,那么汉语对时间“前”、“后”的感知方式和英语相似。
look forward往前看
set the clock back an hour把时钟往回拨一个小时
英语
汉语
on Sunday
on April 14th
in 1998
in May
in the week
三维空间
“(在+)时间词”
英、汉语表达时间的方式对比
零维空间
二维空间
at five o'clock
感知的侧面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erception
叁
英语和汉语的使用者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感知。对于同一事物的某一属性,由于感知的焦点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和表达形式。
刀子锋利
英语:sharp knife
汉语:刀很快
快照 snapshot (snap:快门按动时的僻啪声)
快件 express mail (express:中途不需经停的
邮递或服务方式)
fast facts 快讯
同一语言内部也会因为有不同的感知方式而使用不同的
组合。如:
fast food 快餐/速食(“速”修饰动词“食”)
高人 tall man X guru,master
高手 tall hand X a dab hand at, top player
Eg.
汉语对于用长度衡量的对象也有独特的感知方式。比如,描述空间距离的“长”、“短”适于感知“文章”和“章节”这两种书写过程的产品,但在现代汉语里不适于感知“书”。“书”在篇幅上的差异通常用“厚”、“薄”和“大”、“小”来区分。
e.g.这篇文章/封信/章很长。
英语就没有这种区分,不管写作的产品篇幅有多大,都可以用long, short来描述。
e.g. long book大部头
人类生存在大致相似的世界,认知能力应该没有本质的差别。
因此,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沟通和互译的。
每一语言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感知方式也有差异,所以
语言系统间的差异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会使可译性受到挑战。
原文文本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可译或不可译的。
从一个角度视为可译的文本从另一个角度或许就不可译。
summary
感谢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