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曹冲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曹冲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4: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曹冲称象(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儿童生活”这一专题,精选了四篇小文章,让我们在阅读中 充分感受到了童真童趣,体会儿童的情感世界。《曹冲称象》是本单元第一篇课 文。这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通过写一个七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 比众官员更好的称象方法的故事,体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思维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 知道“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 动脑、勇于表达的品质。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热身活动,导入新课 环节一:核心知识教学 环节二:指导写字 环节三:作业拓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热身活动,导入新课。
1.排序游戏:把下面的内容按曹冲称象的步骤排列好,填写序号。 ①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②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③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④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第四步( ) 师: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排序游戏。大家还记得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下面,请同学读读以下四句话,按照曹冲称象的过程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填一填。 师:对照一下,你填对了吗?(出示序号:② ① ③ ④) 1.完成顺序排列。
活动意图:通过又一次的回顾学习,唤起学生记忆,加深印象,突出教学重点。
环节二: 核心知识教学
(一)回顾曹冲称象的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会通过圈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连环画,还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把话连起来,就能说清楚曹冲称象的过程。(课件出示顺序词语和动词)。请同学们运用老师给的小锦囊,再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请按“暂停”键,说一说吧。 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的。 (学生:6:曹冲想到了一个称象的好办法。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再看看船下沉到哪里,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上一条线,接着把大象赶到岸上,然后在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跟大象在船上下沉的位置,也 就是刚刚画的那条线的位置,就不用再装石头。最后把船上的石头称一称,称到的重量就是那头大象的重量。) (二)了解官员称象的办法 1.感知官员们的疑问,体会称象难 师:看到这只大象,官员们有什么表现呢?(出示句子)对啊,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请看“议论”这个词语,猜猜这个词的意思跟什么有关。是的,跟说话有关。官员们是怎样一边看一边议论的呢?你能边读边做做动作演一演官员们吗? 是的,官员们就像同学们刚才那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头又高又大的象的重量,可能有的说这么大的象我们十几个都没有它重,有的可能跟旁边的官员说他们俩一起都不能抱住象腿,这就是议论纷纷。其中有不少人说:“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跟老师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意思有什么不同。大象有多重呢?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是的,第二句中的“到底”是“究竟”的意思,加强疑问语气,能让我们知道官员们很想知道这么大的象的重量,让我们感受到官员们想知道大象重量的迫切心情。 师:我也能用“到底”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到底官员们有没有想出称象的办法呢?你们也能联系生活用上“到底”说一句话吗?(课件出示例句) 一串串问号从你们的脑袋冒出来。真是会现学现用的聪颖的小朋友! 2.出示写官员称象办法的句子 3.出示秤,了解秤 师:官员想用一杆大秤来称象。(出示秤)“杆”读三声,请跟我读“一杆大秤”。这就是官员提到的秤,“秤”读第四声,表示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可以组词“秤杆、秤钩、地秤、台秤”。这是“秤杆”,这是“秤砣”,我们称一个苹果的重量,要先把苹果放到秤盘上,然后把秤提起来,移动秤杆上的秤砣,直到达到平衡的位置,看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读数,就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了。 4.了解办法行不通 (1)朗读对话,了解困难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官员们的对话,你觉得官员想出的办法可行吗?请按“暂停”键,朗读并思考。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学生7:官员说的这个办法行不通,因为其中一个官员说了这个办法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这样一棵大树。 还有一个官员说,有了大秤还是不行,因为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力气能提得起这杆大秤。) (2)品曹操表现,知称象结果 师:有的同学还发现了课文中曹操的表现也有变化,听听他们的见解。 (学生 8:我还从曹操的表情看出,这个办法行不通。听到官员的办法,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到:曹操听了直摇头。我就觉得这个办法应该行不通。) (出示句子,“直”标红色)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是的,“不住地、不停地”的意思,这个词语能体会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而听到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后却微笑着点了点头。 (三)看操作,明过程 1.引导质疑,感知曹冲称象办法。 师:看看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不是真的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再读读曹冲称象的办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对啊,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2.看称象视频演示 师:我们看看按照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不是真的能知道大象的重量。请看视频。 3.师小结:在船舷上画线,是因为要知道大象使船下沉到哪里。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是要让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一样,深度一样说明重量一样。石头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四)对比办法,感受聪慧 1.对比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思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2.图表对比,好坏明辨 提出的 办法的任务用具做法不足结果官员大秤砍大树 造大秤 用秤称没有大秤 没有人能提起大秤行不通曹冲船赶象上船 船舷画线 赶象上岸 船上装石 称石重量没有称出大象重量
师:对比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思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请按 “暂停”键,思考问题。听听这个同学的看法。 (学生9:课文中的两个称象的办法,一个是官员提出造秤称象。这 个办法需要砍大树、造大秤、用秤称。这个办法看似简单,但是他们没有称 得起大象的大秤,即便造了大秤,也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力气把这杆大秤提起 来,所以这个办法不切合实际情况,是行不通的。而曹冲的办法用船称象, 只要赶象上船,船舷画线、赶象上岸、船上装石、称石重量这几个步骤。实际上,曹冲的办法是用船当作大秤,把石头的重量看成是大象的重量,这样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说曹冲的办法好。 (同时出示对比图表) 师:曹冲想到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 用石头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可见,曹冲确实才智过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体会语言,感受聪慧。 (1)品“果然”,感受聪颖 师:(出示最后一段)所以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从“果然”这个词语,感受到这个结果是曹操意料之中的,也是聪慧的曹冲所想到的。 (2)品“才”,语言运用 师:你知道想出这么好的称象办法的曹冲,当时几岁呢?对的,七岁。 课文是这样介绍曹冲的:曹冲才七岁。(出示两个句子)读读这两个句子, 从这个“才”字,你能感受到作者表示的意思吗?是的,这个“才”是“仅仅”的意思,表示曹冲年龄小,却很聪明,联系课文,连文武俱备的官员们都想不到称象的办法,只有七岁的小曹冲却能想到称象的办法,而且能勇敢地在众多大人中间表达出来,真的让人惊叹、佩服。把你的夸赞放到句子里读读吧。请跟着老师夸赞聪明的小曹冲吧。曹冲才七岁。 师:我也想用“才”字,称赞一下我家的小宝贝。颖颖才三岁,就会帮助外婆晾衣服了。同学们也用上“才”字,说一句话吧。 师:老师隔着屏幕都仿佛听见你们七嘴八舌地惊叹着、感叹着呢。 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1.联系生活经验,迁移思维路径 师:古代要称这样的庞然大物确实很难,没想到,才七岁的曹冲想到了称象的办法,没有了现代科技,你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吗?有的同学会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石头,怎么办呢?”你能帮忙想个办法吗? (学生10:我想,如果用石头称,搬来搬去很麻烦,可以用人,或者牛、羊、猪等自己走动的动物代替石头,称一称这些动物的重量就可以了,这样更加方便。) 师:是的,联系生活经验,我们知道用会行走的动物或人,比用石头方便。期待你们更多好办法的分享。课后可以跟家人讨论讨论。 2.阅读分享《司马光砸缸》,感受人物品质 师:老师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个怎么的孩子。 (学生11:《司马光砸缸》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师:阅读后,同学们一定感到司马光和曹冲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司马光还遇事冷静、机智。这些孩子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教师小结: 师:大家可以向曹冲、司马光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想办法解决问题时,能结合生活经验,灵活运用,勇于表达。你们也可以成为聪慧的“小曹冲”。 同学说曹冲称象过程 了解官员称象的办法 解办法行不通 看操作,明过程 对比办法,感受聪慧 体会语言,感受聪慧。 7.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活动意图:用迁移的方法有利于理解官员们用大秤称象的办法,也是 比较两种称象办法的前提。本课时主要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称象难, 体会曹冲的才智过人。
环节三: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底”“然”。 2.学生写生字。 3.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写好生字。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写了左右结构的生字(出示全部生字和归类),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生字:“底”“然”。请看视频。(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个一”和握笔的姿势。写完后,对照一下: 师:现在请你翻开书本 30 页,写一写这两个生字。请按“暂停”键,开 始书写。 学习生字书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抓住本 课时对半包围的字和上下结构的字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比,把 握关键笔画,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环节五:作业拓展
1.向爸爸妈妈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推荐阅读:《名人童年故事》 师:课后,你可以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哦! 师:许多成功的人小时候都有很多有趣而且值得我们阅读的小故事,老 师向你推荐一本书《名人童年故事》,相信你读完后,会收获更多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再见!
板书设计:
教学简评: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敢想敢做,难能可贵,尤其是他才七岁,正好二年级的孩子们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孩子们共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把孩子们带到了不同的高度。另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授课思路较清晰,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