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七):物质的分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七):物质的分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21 23: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例1、海水淡化一直是我省重要研究课题,膜技术的引入使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如图对醋酸纤维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透过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膜,从而得到淡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压后a口排出液中离子的种类不变
B.a口排出液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精制食盐
C.持续增大压强更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
D.在未加压的情况下,也可使淡水量增加
例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蒸馏水,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蒸馏瓶中放入碎瓷片,可以加速水的汽化
B.水从冷凝管的甲端中通入,可以加速水蒸气的液化
C.蒸馏法比沉淀法、过滤法的净水效果更好
D.蒸馏瓶中的液体是纯净物,锥形瓶中的液体是混合物
例3、如图是粗盐提纯的相关实验操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确实验操作步骤为①②③④
B.步骤②溶解应该在烧杯中进行
C.步骤②③④中玻璃棒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D.步骤④当水分全部蒸发之后再熄灭酒精灯
例4、下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水池中的清水是纯净物 B.供水系统流出的水可直接饮用
C.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 D.水经过过滤池后可溶性杂质可以明显减少
例5、马屿红糖是著名的温州特产,根据其制作工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体属于    溶液(选填“饱和”、“不饱和”)。
(2)由甘蔗汁获得红糖晶体的方法是    。
例6、A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某同学利用A物质进行了图甲实验。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30 110
(1)①~④杯溶液中,是该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像A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    的方法获得晶体。
1.某小组开展自制净水器的项目化学习,利用图净水器净化河水,得到的水是(  )
A.溶液 B.蒸馏水 C.悬浊液 D.乳浊液
2.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需要经过溶解、过滤等操作。其中过滤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其中不应该出现的情形是(  )
A. B.
C. D.
3.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①固定铁圈位置 ②放置酒精灯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A.②③④⑤①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4.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漏斗,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5.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所示是对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以及同一小球在三种溶液中的浮沉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可能是 (选填字母)。
A.降低温度B.加入硝酸钾C.蒸发水分
(2)小球所受的浮力F①、F②、F③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①<F②=F③B.F①<F②<F③C.F①>F②=F③D.F①=F②=F③
(3)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可知②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6.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贮存、净化、输水。水库将雨水、江河和溪流里的水汇集贮存起来,净化时首先在水中加入沉淀剂,如明矾等,这些物质可以使悬浮在水中的不溶性颗粒逐渐沉降下来。如图是水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河水呈浑浊状,是因为水中含有    的杂质。
(2)若B中是粒状活性炭,其作用是    。
(3)若要使进入气管网水为纯水,可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
7.如图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操作⑤中仪器A的名称    。
(2)粗盐提纯实验的步骤为溶解、   、蒸发结晶。
(3)操作④中存在的错误是    。
(4)操作⑤当观察到A中出现大量固体时,接下来的操作是    。
1.如图为过滤实验装置图,过滤时,对各项操作过程有明确的要求,若没有按要求操作,可能会导致得到的滤液比较浑浊。下列操作肯定不会导致滤液变浑浊的是(  )
A.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B.玻璃棒紧靠一层滤纸处
C.烧杯没有紧靠玻璃棒 D.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获取硫酸铜晶体 B.配制10%的食盐水 C.获取纯净水 D.获取氯化钠晶体
3.如图是茶水分离保温杯示意图,按压茶杯按钮,泡好的茶水便会从隔离层缝隙间流出,茶叶留在茶仓从而实现茶水分离,得到一杯清茶。这种功能类似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  )

A.沉淀法 B.过滤法 C.蒸发法 D.结晶法
4.如图是我们学过的蒸馏装置,关于蒸馏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A→B
B.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C.蒸馏可以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酒精
D.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测气体温度
5.某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杂质只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粗盐提纯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操作示意图的序号)。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假设称量氯化钠时1g以下用游码)。
(2)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正确的操作是   ,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它操作步骤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
(3)量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    mL(填“10”“50”或“100”)。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答】解:A、因为对醋酸纤维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透过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膜,所以加压后a口排出液中离子的种类不变,故A正确;
B、a口排出液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粗盐,而不是精制食盐,故B错误;
C、持续增大压强达到一定浓度后,水分子就很少可以透过膜进入左侧淡水池,不会持续得到更多的淡水,故C错误;
D、在未加压的情况下,水分子很少透过膜进入左侧淡水池,不能使淡水量增加,故D错误。
故选:A。
例2、C
【解答】解:A、在蒸馏瓶中放入碎瓷片,是防止暴沸,而不是可以加速水的汽化,故A错误;
B、水从冷凝管的乙端中通入,可以加速水蒸气的液化,故B错误;
C、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因此蒸馏法比沉淀法、过滤法的净水效果更好,故C正确;
D、蒸馏瓶中的液体是混合物,锥形瓶中的液体只含水这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C。
例3、D
【解析】
A、粗盐提纯的步骤是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故正确实验操作步骤为①②③④,故A正确。
B、步骤②溶解应该在烧杯中进行,故B正确。
C、步骤②是溶解,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液;步骤③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步骤④是蒸发,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C正确。
D、步骤④蒸发时,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D错误。
例4、C
【解析】
A.清水池中的清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可溶性的杂质和微生物,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没有进行消毒杀菌,因此不能直接饮用,故B错误。
C.在消毒过程中,加入的氯气使水中的微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过滤只能出去不溶性的大颗粒固体,不能去除可溶性的杂质,故D错误。
例5、解:(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体下面有固体,属于饱和溶液。
(2)由甘蔗汁获得红糖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过程中溶解减少)。
故答案为:(1)饱和。
(2)蒸发结晶。
例6、解:(1)20℃时A的溶解度为30g,所以100g水最多溶解30gA,②中有40g溶质,所以此时②为饱和溶液,③和④都是50℃,此时溶解度为110g,而溶质质量分别为40g或60g,达不到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②。
(2)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37.5%。
(3)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可以利用降温结晶方法获得晶体;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1.A
【解答】解:该净水器可以通过小卵石除去水中较多难溶性杂质,石英砂除去较小的难溶性杂质,最后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主要的原理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和异味,过滤后河水中还有很多可溶性杂质,所以不是蒸馏水;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且二者一般不透明,乳浊液较不稳定,容易发生分层,所以过滤后的河水也不是悬浊液、乳浊液。故选:A。
2.D
【解答】解:A、B、C 是滤纸的正确的折叠方法,D中的滤纸,接口处出现缝隙,液体会直接的进入下面的烧杯,故不应该出现。
故选:D。
3.D
【解析】
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先放置酒精灯,根据酒精灯的高度确定固定铁圈的位置,然后再放上蒸发皿,倒入NaCl溶液就可以加热搅拌,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所以顺序是:②①③④⑤。
4.C
【解析】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说法正确。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湿润紧贴,不留气泡,提高过滤速率,说法正确。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不经过滤纸直接流入烧杯,说法错误。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并提高过滤速率,说法正确。
5.解:(1)操作I是把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增加溶质、蒸发溶剂的方法达到目的,故选ABC;
(2)根据图示可知,小球在溶液中均漂浮,根据F浮=G可知,小球所受的浮力均相同,故选D;
(3)②为饱和溶液,③为饱和溶液,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即25g溶液中含5g硝酸钾,②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20%;
故答案为:(1)ABC;(2)D;(3)20%。
6.解:(1)河水中含有许多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河水呈浑浊状,故答案为:不溶性;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的物质;故答案为: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的物质;
(3)蒸馏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得到纯水,若要使进入气管网水为纯水,可采用的净化方法是蒸馏,故答案为:蒸馏。
7.解:(1)操作⑤中仪器A用于液体的蒸发,仪器A是蒸发皿;
(2)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3)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
(4)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
故答案为:(1)蒸发皿;(2)过滤;(3)缺少玻璃棒引流;(4)停止加热。
1.A
【解析】A、漏斗下端尖嘴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可能会造成滤液溅出,不会造成滤液仍然浑浊,故正确;
B、玻璃棒放在了一层滤纸上,会造成滤纸破损,从而是液体浑浊,故错误;
C、烧杯没有紧靠玻璃棒,倾倒速度过快,可能造成滤液浑浊,故错误;
D、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会造成滤液浑浊,故错误。
故选A。
2.C
【解析】A、冷却硫酸铜的热饱和溶液后会析出硫酸铜晶体,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B、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且水的密度为1g/mL,所以50mL水的质量是50g,则50mL水倒入50g 20%的食盐水中所得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所以这样操作可得10%的氯化钠溶液,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C、过滤操作能除掉的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泥浆水过滤后能除掉不溶于水的泥浆,但溶于水的大量杂质不能被除掉,所以不能获取纯净水,故实验方案不能实现目的;
D、经过蒸发操作后食盐水中的水会被蒸发掉,剩余的溶质氯化钠会存在于蒸发皿中,所以可获取氯化钠晶体,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故选C。
3.B
【解析】按压茶杯按钮,泡好的茶水便会从隔离层缝隙间流出,茶叶留在茶仓从而实现茶水分离,得到一杯清茶。这种功能能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类似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过滤法。
故选B。
4.A解:A、图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是B→A,这样可以适当延长冷凝水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B、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故选项说法正确。
C、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则蒸馏可以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酒精,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制取蒸馏水时,不能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水中,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目的是测气体温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解:(1)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⑥①④⑤③。
(2)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说明药品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进行的操作是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5%=15g。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1g以下用游码,则没有使用游码,不影响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5%=15g,水的质量为100g﹣15g=85g(即85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100mL。
故答案为:(1)②⑥①④⑤③;(2)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不变;
(3)100。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八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七)
物质的分离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