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时 语文园地三助学案
学习任务3:讲好民间故事 学习活动三:语文园地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朗读、背诵古诗《乞巧》。
重点难点: 1.能创造性地进行复述故事。 2.背诵古诗《乞巧》。
活动一:积累复述方法
一、导入 师: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里的一块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芳草地!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一起去回顾本单元民间故事所带给我们心灵的那份神奇。 师:在本单元中,我们学着添枝加叶、声情并茂,这样讲的故事更能打动对方,才能把故事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表达。如果每一个民间故事试着加上你自己的个人元素,可能就会让这个故事讲得更加的精彩。 二、交流方法 1.师:请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找出使讲故事更有新鲜感的方法。请你用笔勾画出关键语句,并作简要概括。 2.预设: (1)生: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 师:比如讲海力布的故事时,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是那个牺牲自己救全村的英雄人物形象。你会怎么讲开头? 生:大家好,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成石头的吗?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吧。 师:当我们讲牛郎织女时,你会变化成(生:老牛)这就是创造性,增加了新鲜感。 (2)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生:大胆想象情节) 师:其实是适当增加符合人物性格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等细节描写,并通过合理的想象使得故事的情节与情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符合故事的逻辑性。你会在讲什么故事的时候用到了想象情节的?你曾经在什么地方发挥? 生:增添牛郎织女两人初次相见的情节。 师:还可以增添什么情节?(生:织女下凡的事)试着说一说。生说。 (3)师:这样我们又重新把故事串联起来了。还有一个方法是什么? 生: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悬念吸引听众。 师:猎人海力布里面,先讲海力布变成了一块石头,再讲海力布的故事。这样讲故事增加一种什么效果(生:悬念)设置了悬念吊了读者胃口不。当你设下悬念吊上胃口的时候,听众就会欣喜若狂。孩子们,我们可以用这么多的方法来加点小创作。 (4)除此之外,你还有没有自己的小秘籍?你在学的过程中间有没有发现一些创意? 预设:生: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将故事里面的细节,将它放大化。而将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句子要把细化。 师:放大化、细化也是讲故事的金点子。还有谁也能够像他这样总结出一些点子来? 生:根据故事情节,可以适当调节声音的大小。 3.小结:简单来说,就是——转变角色、增加情节和变换顺序等。老师也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方向,看下面出现了两组的词语。
活动二:掌握语言艺术
一、体会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1.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两组词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提示:横着读、竖着读 预设:(1)每一组词语的意思相近。(2)左边是俗语,右边是成语。 师:所谓俗语,就是在老百姓中流传的通俗语句,用起来生动、活泼,说起来别人也容易听懂。而成语就是使用起来显得往往比较文雅、有内涵、概括性强,有文化味。 2.知识擂台:下面一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①雨来就是不说,日本军官的鼻子都气歪了。 ②雨来就是不讲,日本军官气急败坏地打了他一巴掌。 预设1:我喜欢第②句。因为它能让我看到日本军官生气时的各种样子,比如动作上,跺起脚来;表情上,脸色发紫。使用成语,可以更好地发挥想象。 预设2:我喜欢第①句。因为它是俗语,读起来很口语化,有画面感,显得语言活泼。 3.讲一讲。任选其中一组讲一个小故事,看谁讲得更有意思? 预设:吃水不忘挖井人 小结:俗语或成语,在使用上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合适和不合适之说。大家在讲故事时,要是恰当地运用俗语或成语,就会使所讲的故事更有意思。 4.练一练学运用 师:这样的词语在生活中很多。我们来试选一选。 5.知识拓展 6.师:思考一下,这跟刚才老师所讲的创造性的复述故事有什么关系呢? 生:当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试着将成语换成俗语,用口语来表达出来。 师:把俗语用在我们的故事中间,故事就会让人更喜欢。 二、把情节说具体 1.请快速地阅读“狼吃羊”这两个片段,找一找,二者有何不同的地方,并勾画出。 生:第二个更口语化,具体化。 2.师:片段二在表达上面更加的具体。例如第一个故事用的是”饮水”。在第二个这个具体的故事里头用的是”喝水”这是一处口语化的表达转化。还有哪些具体化呢?下面任务交给你们了,你们还能找这样的口语表达吗? 预设:生:辩解——争辩。借口——找茬儿(师:带上了这个儿化语言,就很通俗了)。 师:成语之间的转换,看看这两段中间还有没有这样成语?读书要发现,眼睛要敏锐。 生:恼羞成怒。下面是——气冲冲 生:“恼羞成怒”应该是下面的 “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 师:成语很精炼,可是当我们变成故事的时候,可以把它转化成到底是怎样恼羞成怒的呢?转换成什么来写? 生:把它转化成动作来说,让它更生动了。 师:好的,这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除了口语化的表达以外,两段还有哪些的区别?(生:更具体了)非常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的具体?大家找找看增加了哪些部分? 生:增加了许多语言描写。 生:还增加了动作、神态。 生:增加了一些情节。 3.小结:简言之,就是——改用口语化的词语;增加人物说话的内容;增加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把概括性的词语转化为具体性的。
活动三;小试牛刀
1.师:请大家仿照这两个片段,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时候的场景说具体。 2.师:课文中有一个成语(一五一十),其实就是 “毫无保留的全部”会说些什么呢?又是我们后面要考虑的增加的部分了。只要你比原文多出的内容信息,就是一种丰富。 3.生小组交流、汇报 4.师:刚才我们试着再增加这个部分,以后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把你喜欢的故事,喜欢的情节,用自己的话语进行一些小创作,变得更加的丰富起来。
活动四:日积月累
师:这个故事不仅打动着我们,也打动着世世代代的人。早在千多年前,一个叫林杰的诗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慧,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作诗。他也在口耳相传下,听到了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在七夕这天,他看到了人们庆祝这个节日的盛况,于是写下了《乞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生齐读。 2.师: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节日?(生:七夕。)七夕节在古时候也叫做(生:乞巧)师:在乞巧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做些什么呢?进行一些哪些活动呢? 3.师:请看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我们先来有两个xiao字。两个xiao用我们的理解字的办法。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宵表示夜晚,今宵就是今天晚上。“霄”指天空。那碧霄指的就是“碧蓝碧蓝的天空”。 师:那么在七夕这一天,林杰和家人一起仰望着璀璨的星空。你能说说他会看到什么呢? 生:璀璨的星河。那织女星和牛郎星仿佛就是织女和牛郎在鹊桥相会。生:家家都在乞巧。 4.师:不仅看到了这璀璨的夜空,听着这样的故事,林杰还记录了这个节日里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乞巧。乞巧节,古人会做什么样的事? 生:穿针乞巧 师:寄托什么样的心愿?(学生再读: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大家仿佛能看到什么画面?(生:望着秋月。)还有(生:穿着红线)如果这一天,你就在这宁静的小院里,满天繁星,在那里穿着红线,你还会寄希望什么?祈求一种智巧。带着美好的心愿,孩子们,希望大家也在读的这个诗中,感受这种美好的心愿,也能够把智慧都带回家。学生齐读古诗。 5.拓展延伸《七夕》《迢迢牵牛星》 6.小结:孩子们,这个乞巧记录着动人的传说故事,也带着人们的那种美好的心愿。大家在读着这些诗句。在听着这些故事的时,我相信,那些美好的心愿一定在大家的心中。希望大家能够把这种美好带给我们的家人,带给我们身边的朋友。下课!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创造性地复述——转变角色、增加情节和变换顺序 俗语——语言通俗 成语—— 凝练 文雅 乞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