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10: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阅读单元引言,提炼历史信息
信息一 :
北方少数民族活跃,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
信息二 :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学术文化成就凸显,民族交融
趋势加强。
信息三 :
[ 了解-课程标准 ]
第 九 课 两 宋 的 政 治 和 军 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王安石变法。
宋元时期(960—1368年) ,上承隋唐,下启明清。这一时期,政权由并立到统一、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市民阶层逐渐成长,科技文化辉煌灿烂。中华文化呈现出了它独特的社会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 九 课 两 宋 的 政 治 和 军 事
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三个阶段)
从对峙并立走向统一
十国
五代
辽(契丹)

西夏
北宋
南宋
蒙古

891
979
1127
1276
1368
916
1125
1206
1271
907
960
1038
1115
1234
1227


(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
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
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
元朝的统一
第 九 课 两 宋 的 政 治 和 军 事
明线:国家制度
1. 中央——宋:二府三司;元:一省两院制(从削弱相权到相权反弹)
2. 选官制——科举制更完善、开放(阶层流动,形成“书中自有黄金屋”社会风气);
3. 地方——宋:行政—文官知州,监察—通判,财权—转运使;元:行省制度
4. 军事——宋:收兵权:杯酒释兵权;分兵权:设枢密院、收编禁军。
暗线:社会治理(整理背诵)
1.民族关系: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封建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大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2.政治体制: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3. 官员选拔与管理:科举制更为完善、开放;崇文抑武方针;监察与谏议制度(台谏)合一。
4. 法律与教化:儒学法制化,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理学教化向基层渗透。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一. 对地方:分散、收回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后梁太祖 朱温
梁王 宣武节度使
后唐庄宗 李存勖
晋王 河东节度使
后晋高祖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高祖 刘知远
北平王 河东节度使
后周太祖 郭威
邺都留守将军
思考:五代与宋朝开国君主有怎样的共同点?
都是武将出身,因战功与权术被任命为地方节度使或将军等职位。
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宋史·太祖纪》
1. 主要原因?
材料1: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
材料2: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藩镇力量强大,君弱臣强
2. 主要措施?
行政上 :
军事上 :
财政上 :
3. 突出特点?
(1)文官治州( 或:重文轻武 );
(2)强干弱枝;
(3)分化事权。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一. 对地方:分散、收回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4. 结果如何?
(1)一方面:改变了五代以来长期地方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另一方面: 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导致了北宋中期即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问题
影响
①官僚机构不断膨胀、军队不断扩充, 冗官、冗兵带来冗费;
②官僚结构层层重叠, 官员相互推诿,行政效率低下;
③官费军费开支的庞大(还有“岁币银”) , 财政入不敷出。
总之,是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埋下了北宋中期便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的祸端。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一. 对地方:分散、收回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副宰相)
分割宰相权力
参知政事
(负责军务)
军 事
(负责财务)
三 司






下辖“六部”,负责具体事务执行



三衙
侍卫马前司,
殿前司,
侍卫步兵司
中书门下
御史台
(监察权)
皇 帝
1. 原因:
2. 措施:
自身经历( 陈桥兵变 ); 认识到 强化皇权需要
①“杯酒释兵权” -- 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3. 特点:
②分割相权(三分相权) -- 削弱朝中宰相 行政、军政以及财权
①分化事权 ( 三分相权 );
②机构重叠、臃肿。
“二府三司”
二. 在中央: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君主专制)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一)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4. 影响:
(1)利:①分割相权,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
②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能集思广益;
(2)弊:①导致君主专制独裁体制形式形成,却又降低行政效率;
②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
③在处理事物时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无法实现各部门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实行。
(现象)宋真宗时,宰相李沆抵制真宗扩大财权企图,不仅维护自身利益,也从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
这一时期,相权有所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总结)说明了古代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时隐时现;
总体上,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但彼此也互有消长,并非直线发展;
二. 在中央: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君主专制)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一)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一)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 选官用官:发展完善科举制
武将势大→崇文抑武,重用士人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统治时间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110000+ 344
元 98 16 1139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思考:观察表格,对比历代科举取士人数,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安石
①程序:重视殿试,确立三级制 ( 州试、省试和殿试 );
②规范:建立糊名(弥封、封弥)、誊录、别头、锁院,制度更加严密;
③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王安石变法对科举改革:科目上,废明经诸科,独存进士科; 内容上,废考试诗赋,改经义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④结果:不断扩大科举录取的名额和途径,并多方面提高科举及第后的待遇。
宋太祖
1. 表现 :
2. 影响 :
①人才选拔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强化君主专制;
②相对更加客观、公正 有利于人才选拔;
④人数、官职增加 ,一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宋代“冗官”“冗费”问题。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一)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 选官用官:发展完善科举制
③考试科目更加实用 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也有利于两宋时期书院研讨学风的盛行;
北宋官员变化示意图
北宋士兵变化示意图
材料1:
冗官
冗兵
+
=
冗费--造成财政危机
表现
原因
①集中行政权,机构重叠,一职多官;
②科举取士越来越多;“恩荫”法泛滥。
①为缓和矛盾而养兵;
②扩充禁军;
③为对抗民族政权,在边境大量屯兵。
①养兵、养官;
②对辽、西夏的“岁币”赔款。
积贫
①分散军权、将兵分离,导致指挥不力;
②养兵为主,操练不勤,战斗力减弱;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布防,地方与边关空虚。
积弱
根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突破瓶颈危机的全面尝试——王安石变法
富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取士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革新人才宣传革新思想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1)抑制地主兼并土地,限制其盘剥,打击其特权;
(2)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保障他们的生产时间;
(3)增加封建国家的收入。
主要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大富商。
实质: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突破瓶颈危机的全面尝试——王安石变法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突破瓶颈危机的全面尝试——王安石变法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宋史·司马光传》
思考:阅读材料,说一说你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何认识?
变法操之过急,引起社会纷扰。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突破瓶颈危机的全面尝试——王安石变法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缺陷;
(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1)性质: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如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均输法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宋高宗:败,被灭。胜,老皇帝会回来。抗金的地方军都会在战争中得到发展,威胁皇位。不如趁胜和金人讲和。
秦桧:不杀岳飞,放虎归山,一旦抵抗派得势,我的地位不保,暗通金人底细必然泄露。杀掉他可得金人欢心。
思考: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要杀掉岳飞?
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边人不能驾驭他……。诸将骄横,张(俊)与韩(世忠)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桧)所诛。
——《朱子语类》
南宋的偏安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知识结构: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崇文抑武,重用士人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冗官
冗费
冗兵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
积弱
重振祖法
范仲淹 庆历新政
祖宗不足法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再振祖法
南宋偏安 绍兴和议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最高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权力
皇 帝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
1. 变化之处:
①机构设置简单化;
②中书省权力扩大。
宣政院
负责宗教
和西藏事务
①唐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三省”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2. 结果如何?
相权有所回升
[知识延展]:比较元代的中书省和唐代中书省的区别?
②元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总理全国政务;
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 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同时, 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 中书省事 一定掌控地方 ( 被认为是“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
一. 在中央:设中书省,相权有所回升
(二)元代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1. 推行行省制原因:
2. 行省设置及职能:
3. 主要特点:
① 金时期的管理传统;
② 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巩固统治需要。
( 设置、地方级别、地方官员权力等 )
材料1:“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 见右图 )
①打破“山川地理”划界,采取“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原则;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二. 在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二)元代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分设治所于南昌、武昌;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考点2:元代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如河南行省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
材料1:“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作用:这种打破"山河形便" 惯例、以北制南,使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3. 主要特点:
①打破“山川地理”划界,采取“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原则;
考 点 一 :宋 元 时 期 政 治 制 度
二. 在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二)元代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2: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②以强化军事控制为主要目的;
③行省实质上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直接管理机构或“中转站”。
4. 有何影响?
便利了... 加强了... 巩固了...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的设置 )使台湾、西藏成为元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时代
和中央 关系
拓展: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比较
作用
相同点 推行于西周,
春秋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至元朝建立前
确立于元朝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作用。
知识链接-
秦以来--地方行政建制演变 ( 简略 )

推行郡--县两级

基本承袭郡--县两级 ( 初有郡国并行 )
东汉末年
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唐代
基本采用道--州(府)--县三级
[资料卡]:此后州郡县
三级地方建制,前后延
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宋代
实行路--府(州军监)--县 三级
元代
实行行省--路--州(府)--县 四级
明清
明以省--府--州--县 四级为主
清基本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为主
[资料卡]“州”汉武帝设立,原为监察区,
刺史是中央派到州的监察官;
东汉末年,地方多事,朝廷选重臣出任刺
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
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
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特点]:
①“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
最基本单位,长期存在;
②由监察区划(如州)或军
事区划(如道)演变而来;
③基本以三级区划为主;
④省级区划至今仍在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