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4 08: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做主。故选C项。
答案:C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  )
A. 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 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 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答案:C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答案:A
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A.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B.取得民主党派对新生政权的支持
C.确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D
5.(2014·湖北百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协”一直作为“临时国会”而发挥作用;其退居为“协商机构”是在(  )
A.《共同纲领》失效后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选B项。
答案:B
6.下列关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全部正确,故选A项。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人士
0
3(宋庆龄等)
27
0
2
6
材料四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民族自治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假如你是一名新华社记者,请写一篇简要的报道。
(2)从材料二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材料三、材料四体现了我国哪些政治制度?各项制度分别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通过图表考查了新中国的建立、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题目比较基础,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1)开国大典。报道要点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意义。
(2)1954年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1.(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信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共商建国大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商讨建国问题,故选A项。
答案:A
2.(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 “宪法规定我们的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这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坐着等到它来到。”由此可知(  )
A.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通过该宪法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C.该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当时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已写入宪法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还没有确立,排除A、D两项,宪法规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中共会议没有制定宪法的权力,故选C项。
答案:C
3.(2014·华南师大附中月考)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图一反映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图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民主政治新阶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
答案:C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这样的色彩,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A项正确。
答案:A
5.(2014·大连双基测试)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文中的“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信息“这种制度是同国家根本性质联系”可以判断描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项正确。
答案:B
6. (2014·扬州期末考)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民主形式有(  )
①代议制 ②政党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注意限制条件“从继承的角度来说”,①代议制、②政党制继承了近代民主政治,而③④是新中国从国情出发,对民主政治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与题意不符,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在社会制度、组织原则方面的不同点。
(2)试分析造成材料一、材料二实践结果差异的政治原因,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材料总结两个材料反映的社会制度、组织原则的不同,注意政权组织的形式和方式。
第(2)问,分析原因,要从领导阶级、社会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注意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答案:(1)社会制度:材料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组织原则:材料一是三权分立,材料二是民主集中制。
(2)材料一: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性,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或民族独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格达活佛
著名的五世格达活佛是一位藏族高僧,他爱国爱教,仁慈博学。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康巴地区,他与红军结下深厚的友谊。红军离开甘孜北上以后,格达活佛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甘孜寺把红军200多名伤病员护送到道孚县章谷寺,委托那扎夏活佛掩护治疗。以后,为了避免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格达活佛带着甘孜博巴政府的印章、文件,前往西藏拉萨避难10年。新中国诞生之初,西藏省尚未解放,格达活佛派出代表到北京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旗祝贺。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时,格达活佛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7月10日,格达活佛主动要求作为和平使者,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西藏劝和,途中被英国间谍毒害。党和政府在重庆为格达活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送挽联热情颂扬他的功绩:“具无畏精神,功烈久垂民族史;增几多悲愤,追思应续国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