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4 08:4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  )
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答案:A
2.(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这一制度分为曲折发展、严重挫折、恢复健全三个阶段。其第三阶段时间为 (  )
A.1954年以来 B.1976年以来
C.1978年以来 D.1982年以来
答案:C
4.“海选”制度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创造性发展(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村民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5.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6.(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考)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信息“1978到1992年”“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类法律230多部”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0日
材料二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材料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的“现代的制度支撑”。
解析:第(1)问,结合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作答。
答案:“现代的制度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刘少奇当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刘少奇面临的这种问题何时开始出现重大转机?
解析:第(2)问,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依据,重大转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转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解析:第(3)问,要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及政治民主化的角度回答。
答案: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1.(2014·皖南八校联考)右图
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教材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这一历史时期(  )
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彻底埋葬帝修反”以及图片“红卫兵”标志可知是“文革”时期。B项符合文革时期民主政治情况,A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D两项是新时期。
答案:B
2.阅读《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的是(  )
  分类
年份
受案数 (件)
原告撤诉率(%)
原告败诉率(%)
被告败诉率(%)
1992
27 125
27.84
35.93
21.98
2001
100 921
32.38
28.5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完全得到保障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从表格中受案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各种案情的结果比例来看,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
答案:A
3. 在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是(  )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才是“国家决策”的制度,故选A项。
答案:A
4.(2014·浙江五校联考)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说明制定法律成为重要任务,故选C项。
答案:C
5. 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村级民主选举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答案:B
6.(2014·龙岩质检)1986年,邓小平说:“经济犯罪特别严重的,使国家损失几百万、上千万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可以按刑法规定判死刑?一九五二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  )
A.新中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文革”期间法制遭到破坏
C.“执法必严”有利于社会发展
D.全国人大立法成就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按刑法规定判死刑”可知材料强调法治,故C项正确。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问题。
材料一 “人民公社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生产队是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
——摘自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湖南省湘乡县1958年以后,在该县各级单位实行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基层党支部有权作为领导者直接参与其他组织的活动和左右其他组织的领导人的任免,支部成员可能直接支配大队内的资源和人员。
——摘自《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
材料三 乡以下实行村民自治,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
——摘自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材料四 “村民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因而得到党和国家供给型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制度变迁的支持。”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
(1)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一类,材料三和材料四作为另一类分别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既相同又不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就此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注意把握材料反映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二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强调的是“绝对公有”;材料三和材料四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相同:都属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都有自治权。
不同:前者权力过大;后者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行政权分开。
(2)除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基层政治建设方面的差别外,新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治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基层政治情况相比较还有哪些显著的变化?在你看来形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2)问可从产生方式、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变化:从产生方式上看,50年代后期是上级政府任命,新时期是选举产生;从法律保障上看,50年代后期几乎没有法律保障,新时期的基层组织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保障。
根本原因: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的成果。
红卫兵
红卫兵,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开始由年轻的学生组成,后来发展到所有的自认为是革命派、造反派的人或组织都称作红卫兵。红卫兵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军队,而是一种特殊的群团组织,是“文化大革命”中冲击原政权架构的重要力量,对“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造成这一时期全国动荡及悲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