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4 08: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中美关系趋向缓和
D.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B、C两项发生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答案:D
2.(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是(  )
A.尼克松     B.杜鲁门
C.里根 D.克林顿
答案:A
3.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答案:D
4.(2014·福州期末质检)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解冻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提示“20世纪70年代”排除A(1953年)、D(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
答案:C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答案:B
6.(2014·滨州模拟)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表明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策略是(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新时期的中国由不结盟走向结盟
D.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上海合作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均是区域性合作组织,故B项正确。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材料二 双方同意,各国……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某外交公报(1972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
问题:
(1)材料一中的决议是在什么时候被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这一决议的通过有何意义?
(2)材料二所示外交公报的名称是什么?这一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成就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材料信息获取、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时间提示“1972年”可知指的是《中美联合公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意义。
第(3)问考查材料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第(4)问要从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
答案:(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名称:《中美联合公报》。
变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特点: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任答两点即可)
(4)原因: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家的努力与智慧。

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时投赞成票的国家可能有(  )
①阿尔巴尼亚 ②阿尔及利亚 ③巴基斯坦 ④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971年,在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重返联合国。第①②③项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第④项为发达国家,故排除④,选择A项。
答案:A
2.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年份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故①正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④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3.(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可知A、D两项分别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40年代后期,故排除;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至今美国还没放弃霸权主义,故选C项。
答案:C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一国外交的核心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故选C项。
答案:C
5.(2014·厦门期末质检)阅读下图所示的中国外交活动。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图片反映的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故A项正确; B、 C、D三项说法片面,没有涵盖所有信息。
答案:A
6.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6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解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A项错误;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
答案:B
7.(2014·无锡期末考)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比较项
1960年
1月至3月
1975年
1月至3月
1985年
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旨在考查材料信息提炼、迁移运用、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一概括;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国际格局的变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以及中美两国军事对抗的角度归纳答案。
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图表数字变化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图表中的时间,联系中美关系、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3)问的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信息的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四信息归纳出中国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国际格局变化等答案。
答案:(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
(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
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
(3)印象:亦敌亦友。
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
“熊猫外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在一个招待会上,把熊猫牌香烟递给尼克松夫人,问:“喜欢吗?”尼克松夫人说:“不吸烟。”周总理就指着烟盒上的熊猫图说:“喜欢这个吗?你们把两头麝香牛送给中国人民,北京动物园也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人民。”尼克松夫人一听,惊喜地对尼克松叫道:“天哪!你听到了吗?大熊猫!总理要把大熊猫送给我们!”这样,中国的大熊猫第一次被送到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