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鳌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某些底栖动物可能以杂草为食,因此他们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进而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视角决定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研究群落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群落中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是怎样的?
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在群落水平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
不要忽略微生物!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
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
生态位
范围和边界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低
针叶林
阔叶林
热带雨林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高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①优势种: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②常见种:
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糙隐子草
碱蓬
草原中放牧强度加大:
羊草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给畜牧业生产有什么启示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蜈蚣
探究意义: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大部分土壤小动物营腐生生活,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鼠妇
常见的土壤动物
特点:
探究·实践
调查方法: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p30)
取样器取样法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体型微小
蚯蚓
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等级划分: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
1、提出问题:
2、制定计划
3、方法步骤
(1)制作取样器
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如何?
包括时间地点、材料用具、人员分工等
(2)取样
取样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铲子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塑料袋中。
(3)采集小动物
① 诱虫器采集法
将其杀死固定,防止腐烂
在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置在金属网上。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然后将花盆放置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热、趋湿”的特性
② 简易采集法
体型较大的用镊子取出
体型较小的用吸虫器采集
确保将小动物收集在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
① 观察
用肉眼观察;
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
普通显微镜。
② 分类
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特征。
(5)统计和分析
原始合作(互惠)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时,双方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原始合作(互惠)
数量关系
营养(能量)关系
双方都受益,分开也能独立生活。
特点
合作不是必须的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互利共生
合作双方获益,分开后至少一方无法独立生存。
合作是必须的
数量关系
营养(能量)关系
特点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捕食
翠鸟捕鱼
猫抓老鼠
被捕食者
捕食者
被捕食者
捕食者
先增加先减少者
后增加后减少者
“此消彼长”的波动变化
数量关系
营养(能量)关系
特点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马与马蛔虫
寄生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益。
个体数
时间
寄生生物
宿主(寄主)
数量关系
营养(能量)关系
特点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种间竞争
“你死我活”型
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
“势均力敌”型
竞争能力不同
竞争能力相当
数量关系
营养(能量)关系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