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诗艺精湛,人格高尚。中年时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时下举国同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潜移默化地培养青春学生的担当使命,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
2.学习寓情于事的写法,体会杜甫的诗风。
3.感受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冯至感慨道“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后人念及杜甫,常常谈到杜甫草堂(出示草堂图片),目光所及杜甫栖身之所,你的所感所想又如何?这节课让我们随时光倒流,跨越千年,去草堂感受杜甫的生活,倾听灵魂的歌唱。
二、倾情朗读:
把握字音、重音、节奏, 了解诗歌的内容。
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 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
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音频听读—自主朗读—配乐诵读—全班齐读)
三、诗歌品读:
1.仿照示例,概括诗歌所描写的场景及诗人的情感。
①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
痛惜,焦急
②
③
④
愁苦,忧思
⑤
(学生小组合作,品读诗歌,完成仿示例概括。)
(学生展示,出示课件。)
2. 杜甫的“叹息”
在文中找出“归来倚仗自叹息”(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展示。)
① 此时的杜甫为什么而叹息?
学生——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在叹息自己的茅草被抢走,叹息自己年老体弱,想追孩子而不得。
学生——
联系当时天气,还可能叹息如果遇到下雨,自己该怎么面对。
(这里杜甫的叹息,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概括为:叹息自己。)
② 作为父亲,作为丈夫,杜甫还叹息什么?
学生——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这句话,可以感觉到杜甫还为孩子而叹息。感到杜甫的自责,一个“娇”字写出了杜甫对孩子的千般爱怜,可是身为父亲的自己却不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学生——
杜甫看着自己的孩子盖着已经多年没有拆洗变得僵硬的被子,看着孩子由于冷,而导致的不好的睡相,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杜甫内心的煎熬与声声叹息。
(此时,作为一个父亲的杜甫,作为一名丈夫的杜甫,为自己的家人而叹息。概括:叹息家人。)
③“屋漏最怕连夜雨”。可是,怕什么来什么。从哪里你看到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学生——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此时的杜甫一定心如刀绞,心痛如割。然而秋雨无情,杜甫这个破败的家在秋风、秋雨的蹂躏下的惨状--“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无眠的杜甫和他的一家人该如何熬过这漫长的雨夜。在漫漫长夜中的杜甫,心疼家人。
学生——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杜甫一下把自己一家人的灾难放在了“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之下,那么自己一家人的灾难也就成了千千万万家灾难的缩影。
(此时的杜甫,推己及人,心中为天下百姓而叹息。)
④ 在这首诗歌中,杜甫忧虑自己,忧虑亲人,忧虑天下百姓。那杜甫还为什么而叹息
学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链接:《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5岁的杜甫为何如此愁苦苍老?)
学生——
杜甫还为国家兴亡而叹息。
3. 杜甫的“歌唱”
材料一: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把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材料二:
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中提到杜甫:“他是中国的苦难诗人,集个人、国家、民族的苦难于一身。
结合链接材料,分析探究杜甫的情怀。
(学生小组合作,展示观点)
学生——
杜甫十一年的流离生活,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苦难中,而是牵挂着天下人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大公无私的宽广胸襟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
学生——
《孟子》中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一个人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人,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而杜甫尽管不得志,却依然心系苍生,这种包容和博爱令我们深深感动。
四、诗歌升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到底为何而歌呢?
为自身的不得志,
为时代的苦难而悲歌;
为儒家精神的博大,为家国,为天下,为苍生而壮歌。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时代的歌者,
他的名字叫——杜甫。
【课堂总结】
同学们:跨越千年,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依然讲述着悠悠历史,一代诗圣的吟唱依旧萦绕在每个人心间。让我们致敬杜甫,立志成才,心怀家国,勇担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斗志昂扬,奋勇向前!唱出我们的青春之歌,唱响新时代的奋斗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