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新时代 新文学》初中语文思政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新时代 新文学》初中语文思政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0:05: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回延安》--《新时代 新文学》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成就,从而了解中共七大、八大给中国带来的新契机,激发学生爱党颂党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个爱党、爱国、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贺敬之的《回延安》这首诗,还记得作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
生1:作者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了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
师: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大屏幕,齐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斗争生活和50年代的延安新生活,延安前后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生2: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师: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同学们,对照这首诗,看看什么是“延安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弘扬延安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引领自己的生活航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生3: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生4: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很多的作品就如同《回延安》一样,一直有追忆革命战争年代的“怀旧”倾向,同时又不乏“崇新”(歌颂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的特点,比如《红岩》、《保卫延安》、《创业史》、《三里湾》、《红旗谱》等作品,这一盛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双百方针”的确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双百方针”及其影响,即使人们的眼界开阔起来,思想活跃起来,文艺创作得到拓展,涌现出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们来了解一下“双百方针”。有哪位同学了解“双百方针”呢?
(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对“双百方针”的介绍)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红岩》这部作品
《红岩》是我们初一阅读过的一部名著,还记得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很熟悉这部作品,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
生1:罗广斌、杨益言
师:有谁能回顾一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生2: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员。她稳重精细安详深沉坚强,处处表现出纯洁的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深受同志们的爱戴。就义前,她从容向同志们告别,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人物是无产阶级真善美的化身。
生3:许云峰是一个工人出身,长期从事地下党的领导工作,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党的领导人形象。果断,沉着冷静,有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机智。以顽强的意志在潮湿阴森的地窖里用手指挖通了石壁,把越狱的通道留给了同志们。自己则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从容就义。
还有其他同学介绍了徐鹏飞、成岗、刘思扬、小萝卜头等人物(学生发言很是踊跃)
师作小结。
师:《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通过《红岩》这部名著,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红岩精神”,新的时期,我们要学习并传承“红岩精神”。传承“红岩精神”,最现实的是用不懈奋斗镌刻时代担当。进入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风险、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必须加倍努力,接续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自觉担当时代使命。(弘扬红岩精神是当代学生接受国情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习“红岩精神”,明白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
师:我们再来看《保卫延安》
(因为学生不熟悉这部作品,所以课堂上出示这部作品的内容概括)
《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反映我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时代风云的英雄史诗,全面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过程,它以一个连队的战事生活为中心,通过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几次关键性战役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热情歌颂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揭示了人民战争必胜的客观规律。
让学生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保卫延安》中的视频节选
师:看了视频后,你有何感悟?
(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选举代表进行发言)
生1:当今的中国迎来了国富民强的一刻,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科技领域快速发展,上天有北斗、神舟、嫦娥,下海有蛟龙,高铁总里程数世界第一……可若是没有了几十年前党的奋勇作战,怎么会有今天灿烂辉煌的新中国呢?《保卫延安》使我了解了当时延安保卫战共产党英勇无敌,使我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共产党,你永远在我心中!
生2: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美好、和谐的生活,都是这些人民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一切美好的生活。与他们相比,我是如此的渺小。
生3:人们常说,死有两种,要么轻于鸿毛,要么重于泰山。像他们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们死得有意义,死的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英雄们,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高位你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生4:我看到革命战士的坚强不屈,更看到了他们那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所有英雄的形象都展现在我的眼前,组成了一幅让人激动、崇敬、感叹的画面。
……
师: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创业史》、《三里湾》、《红旗谱》这三部作品的内容概括。
有同学了解这三部作品吗?
有学生表示读过,指名安排个别学生介绍故事梗概。
师补充,大屏幕呈现小说内容概括。
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三里湾》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赞扬了广大贫下中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展现了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和山区建设的美好前景,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并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 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师:同学们,通过这些或描绘解放战争历史画卷,或展现新中国建设历程的作品,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生1:我们感受到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历史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2:小时候,总听爷爷奶奶给我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没现在用的电灯,用的是煤油灯;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白面馍馍,只能吃黑面的。想想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多么幸福呀!如果没有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生3:现在我懂事了,党在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英雄和一串串故事,而是由这些英雄和故事贯穿其中的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奋斗史、革命史。
师: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发展走势,谋篇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师:同学们,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赏读,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长史,就是一个个有识青年为理想信念前仆后继的奋斗史。同学们,走过季节的群山,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华诞,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生活。一百年波澜壮阔,一百年壮丽辉煌,让我们带着满满的祝福迎党一百华诞!历史走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为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下面我们跟随着音乐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在齐唱中结束了这节思政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为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加强对中学生党史教育,引导他们逐步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感情,我从中共七大、八大这一特定时间段中去搜集历史材料,反复研究,最终完成了这节思政课的设计。
在这节思政课上,我通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一些文学作品内容,从而让学生感悟“红岩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感悟到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
《回延安》是学生所熟悉的一首现代诗,创作于五十年代,内容令人振奋,读来朗朗上口,所以我由这首诗展开本节思政课的教学,同时引出介绍七大、八大这一时期的众多文学作品。通过本节思政课,让学生学习领悟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需要我们传承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人有责,人人有所担当。通过这节思政课的设计,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教学活动首位的必要性,真切感受到思政课教学在育人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