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08: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教材定位】
《大战中的插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以聂荣臻元帅为第一视角,以口述的形式记录的一件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充满温情与人性光环的事情。故事以百团大战为大的历史背景,以救助两个小姑娘为中心事件,既彰显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学习这篇文章要理清行文的线索,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在初步鉴赏课文的特色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这个“小插曲”是如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的。
【素养目标】
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
2.鉴赏文章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感悟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图片导入,战争的残酷与战争中的人性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战中的插曲》。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厘清全文线索、情节。
2.理解重要句子的额含义,把握文章的额思想内涵。
3.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三)作者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二、文本探究
(一)寻找“插曲”
1.大战中的插曲具体指的是?
“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我国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2.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如何理解聂帅的行为?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无罪的: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受害者: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引出重点: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
(1)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2)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3)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4)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5)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其——挑了送小姑娘。
5.作者为何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1)自身角度:战事吃紧
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2)小姑娘角度: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引出重点:一切从小姑娘角度出发
6.“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1)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2)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 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
(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
(二)读懂书信
1.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册除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1)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
(2)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3)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干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4)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具体举例:“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态度鲜明、毫不客气,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引出伶仃孤苦二女。)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进一步控诉。)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彰显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正义之师,民心所向,有决心、信心、有底气。)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1)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基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同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2)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 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惠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总的来说,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都有力地证明了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证明了人性中美与善的力量是强大的和超越时空的。
具体来说: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2)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
(3)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
(三)人物形象分析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2)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3)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4)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5)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6)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四)探究写法
1、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是什么?
顺序、插叙相结合。
2、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3、聂帅在回忆录里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1)这是一个插叙,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放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2)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战俘不是单一事件,体现了回忆录广泛性的特点。
三、深入思考
请结合具体实际谈谈,我们应怎样看待中日关系?
【拓展赏析】中国古代的兵家智慧
孙武的《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解读:战而屈人之兵,凭借的是实力,克敌的同时敌伤一千自伤八百,给自己带来消耗和损失。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完满的结果,是兵家的理想境界。也体现中华民族的不是好战的民族,是爱好和平,具有深厚人文涵养的民族。
四、课后练习
完成《大战中的插曲》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