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精品实用高效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精品实用高效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09: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从反面说明诚信重要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
导入新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zāi)!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
读音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
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相约而行。期,约定
到达
放弃
离开

嬉戏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到。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疏通文意
当时
客问元方:“尊君 在 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翻译: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跟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疏通文意
不是
丢下,舍弃
语气词,表示感叹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疏通文意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惭愧

回头看
翻译: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头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2、词类活用
(1)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与友期行(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日期))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2)相委而去(委,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派)
(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
文言积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的是七岁的陈元方严词批驳父亲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
整体把握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标志性语句有哪些?
时间顺序。
期日中、过中不至、去后乃至。
整体把握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合作探究
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恪守诚信的人。
合作探究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粗鲁、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
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合作探究
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的。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合作探究
文中友人“下车引之”有什么用意?
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感到惭愧,“引之”是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合作探究
“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动作描写。
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归纳元方和“友人”的形象特点。
元方:落落大方、聪慧明理、懂礼知信、率真刚正。
“友人”:粗鲁暴躁、缺乏修养、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合作探究
本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
合作探究
学习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合作探究
①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
②要知错就改。
③要学会宽容。
④为人要方正,敢于坚持原则。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不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对无信无理之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这也体现了元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2)失礼。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通过陈元方严词批驳父亲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慧明理,告诉人们要懂礼知信。
(1)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写作特色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根据《咏雪》出了一幅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拓展延伸
1、填空。
(1)《陈太丘与友期行》写客人不守信,
陈太丘舍去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写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元芳入门不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课堂检测
过中不至
元方入门不顾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在括号里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课堂检测

太丘
家君


元方
3、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懂礼识仪。
课堂检测
4、《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都是关于早慧儿童的故事,两文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