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5节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5节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18 10:43:5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5节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玉环期末)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2.(2023七上·玉环期末)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3.(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可今年的桂花直到 10 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 桂花迟开呢?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挂花开放时义乌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4.(2022七上·绍兴期中)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阅读
5.(2022七上·杭州期中)小金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金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金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6.(2023七上·嘉兴期末)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7.(2022七上·长兴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所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项目 水质 水质 水质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甲组 河水 500mL 22℃ 300个 280只
乙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0个 90只
A.含有两个变量 B.缺少对照实验
C.蛙卵数过少 D.结果不明显
8.(2022七上·鄞州期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各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出入证制度。某日,细心的小科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的下列科学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为什么手有时候疼,有时候不太疼
B.手的疼痛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9.(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科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错误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10.(2022七上·海曙期中)学习《科学》,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仔细观察,大胆质疑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D.研究科学要有实证意识
11.(2022七上·瑞安期中)小海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多位同学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12.(2022七上·浦江月考)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表面 2厘米深处 4厘米深处 6厘米深处
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
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B.干细沙随深度增加降温比湿泥土快
C.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13.(2022七上·永嘉月考)小德对学校一窝蚂蚁进行了三天观察,计算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描述符合观察结果的是(  )
时间 各观察时间段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第一天 8 27 98 101 104 66 4
第二天 1 4 17 21 27 15 2
第三天 9 26 110 118 107 60 7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6:00 前蚂蚁不活动
C.10:00-14:00 蚂蚁离开蚁窝数量较多
D.上午离开蚁窝的蚂蚁数量比下午多
14.在科学研究或学习中,常因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要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演示板块张裂
B.说明地壳变动
C.解说地球形状
D.阐明泥石流成因
15.(2022七上·鄞州月考)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所有的变量都不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16.(2022七上·义乌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
蚯蚓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土壤
20只 阴暗 适宜 一层湿土
20只 明亮 适宜 一层干土
A.蚯蚓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土壤
二、填空题
17.(2022七上·余姚期中)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和   ,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18.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19.(2021七上·诸暨期中) 1984 年,科学家在四川北部考察大熊猫时,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奇兽----扭角羚,它与六种哺乳动物外形相似,被称为“六不像”。请回答:
(1)除了特殊外貌外,扭角羚还有三种基本体色:深棕色、浅黄色和金黄色,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   中。
(2)我们在探究自然界奥秘时,第一步一般应该是(  )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仔细观察
20.(2022七上·衢州期中)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新冠”疫情持续,“双减”政策中托管服务的落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在校进行“三检”,分别是晨检、午检和晚检。请回答:
(1)晨检时值周老师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小科同学体温 36.5℃(如下图甲所示),可以判断小科的体温为   (填“正常”或“不正常”)。
(2)小虹同学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头晕发热,妈妈送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用体温计给她测体温,接着又给她化验血液以及核酸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建立假设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定计划 D.提出问题
(3)小虹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她的想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该体温计能准确到 0.01℃
B.用该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C.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D.该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主要目的为美观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3七上·宁海期末)善于观察的丽丽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
(1)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步骤。于是 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
设计实验:
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
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
(2)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小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小亮认为丽丽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
22.(2023七上·宁海期末)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食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某兴趣小组产生了疑问:霉菌的生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在A、B组的对照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他们设计的C组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①、②的条件分别是   和    。
(4)结合以上实验,可得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    。
23.(2023七上·余姚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各组吸引蚊子数点总数的百分比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实验采用志愿者的血样来吸引蚊子,而不是直接让志愿者本人来吸引蚊子。理由是   。
24.(2023七上·玉环期末)炎炎夏日,风扇为人们带来了凉爽,风扇产生的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柯猜想可能与风扇的扇叶宽度、扇叶长度都有关系。为此他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并用相同转速的小风扇去吹动同一纸片(如下图所示)。
序号 扇叶宽度/厘米 扇叶长度/厘米 纸片被吹起的角度α
1 3 7 30°
2 2 7 20°
3 3 4 20°
(1)小柯想通过观察纸片被吹起的角度a来比较风扇产生的风力大小,所以三次实验的纸片应放置在   。
(2)比较1和2,可得出风扇产生的风力跟   有关。
(3)风扇产生的风力还可能跟   有关。
25.(2023七上·玉环期末)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为了探究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将大小相同的小麦种子分为4组,每组100粒,再选取3种微塑料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开展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在3种微塑料影响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微塑料 不添加微塑料 高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可降解塑料
微径(μm) 0 1000 1000 1000
浓度(g/Kg) 0 0.5 0.5 ?
发芽率 90.58 78、22 80.00 84.89
(1)实验中每组用100粒小麦种子,其目的是   。
(2)表中”?”处应填的数据是   。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这3种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为保护环境,请给出合理的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一般指人类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
【解答】A. 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不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A正确
B. 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起源是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B错误
C.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宇宙起源是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C错误
D. 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月球运行的规律是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
【解答】A.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A错误
B.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B错误
C.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C错误
D.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和交流。
【解答】从题目中可以体会出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义务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规划进行观察属于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奥斯特留心观察首先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连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又做了大量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的现象。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材料中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所以小金应该是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小金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D.
7.【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存在水质和温度两个变量;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为压强。压力作用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约越小,作用效果越不明显;受力面积越大,压力越不明显。
【解答】由题意得 某日,细心的小科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 说明此事压强比较大,压力作用效果明显, 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 ,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解答】A、B根据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蚯蚓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10.【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A: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说法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指向,故错误。
B: 说法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指向,故错误。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说法太绝对,我们要敢于质疑,创新符合题意,故正确。
D: 说法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指向,故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实验的猜想,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验证猜想需进行实验分析,再通过实验设置变量,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①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由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干细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往深处,温度越低,A正确;
B:干细沙子表面温度26℃,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所以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土快,B正确;
C:湿泥土表面24℃,6厘米深处21℃,说明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C正确;
D:干细沙子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干细沙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说法错误,D错误。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观察中得到的数据经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结论,此题观察蚂蚁离开蚁窝的数目用表格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结论。表格数据分行和列,可以通过比较行数据或比较列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天蚂蚁离窝的数目较少,所以觅食活动旺盛是不正确的,A错误;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表格数据没有上午7:00前的蚂蚁离窝的数据,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蚂蚁就不活动,B错误;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11:00~15:00这段时间蚂蚁离窝的数目比其他时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认为此段时间蚂蚁活动频繁,C正确;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数据反映出的应该是下午活动比上午要频繁,D错误。
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在科学研究或学习中,常因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要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解答】A. 演示板块张裂,属于模拟实验;
B. 火山和地震是真实的事件,所以不属于模拟实验;
C. 用铅笔咋篮球山和木板上的移动解说地球形状是模拟实验;
D. 用如图的实验阐明泥石流的原因,正确;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处理意义(究果)或作用(析因)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对照实验应遵循的原则是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故答案为:B.
1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 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控制单一变量,题目中存在光照条件和土壤两个变量,所以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应该控制土壤都是一层湿土;
故答案为:D.
17.【答案】观察;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据此解答。
【解答】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18.【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9.【答案】(1)细胞核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实验探究要注意一般过程。
【解答】(1)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所以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或假设→制定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故第一步一般应该是提出问题,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细胞核 (2)B
20.【答案】(1)正常
(2)B
(3)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解答;
(2)根据对科学探究实验的环节的认识判断;
(3)根据对体温计的认识判断。
【解答】(1)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而小科同学的体温为36.5℃,在正常范围内,即它的体温正常。
(2)小虹同学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头晕发热,妈妈送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用体温计给她测体温,接着又给她化验血液以及核酸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故选B。
(3)A.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A错误;
B.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5℃~42℃,而沸水的温度为100℃,故B错误;
C.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可以防止水银柱下降,故C正确;
D.体温计形状为三棱锥,相当于放大镜,可以将水银柱放大,便于读取示数,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
(2)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做出假设步骤。
②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2) 丽丽的实验经过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这样的实验结果比较具有可行度;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2) 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22.【答案】(1)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
(4)潮湿、温暖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1)从本实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温度之外的因素都要保证相同,所以①是湿润,②是低温;
(4)从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C不发霉,可以推测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温暖、湿润环境;
故答案为:(1) 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 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4) 潮湿、温暖环境
23.【答案】(1)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对照
(3)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理由是: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
故答案为:(1) 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 对照 (3) 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
24.【答案】(1)与扇叶距离相同
(2)扇叶宽度
(3)风扇转速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指变化一个物理量中需要研究的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然后观察物理量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随着选定的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确定物理量与选定因素间的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
【解答】(1)风扇产生的分力可能与扇叶的宽度、扇叶长度和与扇叶距离等因素有关,本实验中研究的是与扇叶宽度和扇叶长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原则,需要控制与扇叶距离相同
(2)比较1和2,改变的是扇叶宽度,因此可得出风扇产生的风力跟扇叶宽度有关
(3)根据生活经验可得知风扇产生的风力还跟风扇转速有关。
故答案为:(1)与扇叶距离相同 (2)扇叶宽度 (3)风扇转速
25.【答案】(1)避免实验偶然性
(2)0.5
(3)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可降解塑料
(4)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用其他环保材料代替塑料制品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指变化一个物理量中需要研究的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然后观察物理量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随着选定的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确定物理量与选定因素间的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
【解答】 (1)实验中每组用100粒小麦种子,其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
(2)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要改变微塑料的类型,但要控制微塑料的浓度相同,所以应填0.5
(3)根据表格数据,加了高密度聚乙烯种子发芽率最低,因此影响最大,其次是聚丙烯,再是可降解塑料
(4)塑料会导致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应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者使用其他环保材料代替塑料制品。
故答案为:(1)避免实验偶然性 (2)0.5 (3)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可降解塑料 (4)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用其他环保材料代替塑料制品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5节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玉环期末)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一般指人类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
【解答】A. 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不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A正确
B. 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起源是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B错误
C.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宇宙起源是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C错误
D. 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月球运行的规律是属于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中遇到的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3七上·玉环期末)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
【解答】A.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A错误
B.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B错误
C.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C错误
D.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可今年的桂花直到 10 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 桂花迟开呢?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挂花开放时义乌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和交流。
【解答】从题目中可以体会出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义务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规划进行观察属于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4.(2022七上·绍兴期中)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阅读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奥斯特留心观察首先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连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又做了大量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的现象。
故选C。
5.(2022七上·杭州期中)小金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金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金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材料中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所以小金应该是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该实验方案可以证明小金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D.
6.(2023七上·嘉兴期末)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评估学校学生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D.
7.(2022七上·长兴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所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项目 水质 水质 水质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甲组 河水 500mL 22℃ 300个 280只
乙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0个 90只
A.含有两个变量 B.缺少对照实验
C.蛙卵数过少 D.结果不明显
【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存在水质和温度两个变量;
故答案为:A.
8.(2022七上·鄞州期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各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出入证制度。某日,细心的小科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的下列科学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为什么手有时候疼,有时候不太疼
B.手的疼痛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为压强。压力作用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约越小,作用效果越不明显;受力面积越大,压力越不明显。
【解答】由题意得 某日,细心的小科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 说明此事压强比较大,压力作用效果明显, 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 ,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
故答案为:D.
9.(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科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错误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解答】A、B根据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蚯蚓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10.(2022七上·海曙期中)学习《科学》,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仔细观察,大胆质疑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D.研究科学要有实证意识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A: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说法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指向,故错误。
B: 说法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指向,故错误。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说法太绝对,我们要敢于质疑,创新符合题意,故正确。
D: 说法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指向,故错误。
故选C。
11.(2022七上·瑞安期中)小海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多位同学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实验的猜想,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验证猜想需进行实验分析,再通过实验设置变量,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2022七上·浦江月考)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表面 2厘米深处 4厘米深处 6厘米深处
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
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B.干细沙随深度增加降温比湿泥土快
C.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①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由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干细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往深处,温度越低,A正确;
B:干细沙子表面温度26℃,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所以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土快,B正确;
C:湿泥土表面24℃,6厘米深处21℃,说明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C正确;
D:干细沙子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干细沙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说法错误,D错误。
故选D。
13.(2022七上·永嘉月考)小德对学校一窝蚂蚁进行了三天观察,计算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描述符合观察结果的是(  )
时间 各观察时间段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第一天 8 27 98 101 104 66 4
第二天 1 4 17 21 27 15 2
第三天 9 26 110 118 107 60 7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6:00 前蚂蚁不活动
C.10:00-14:00 蚂蚁离开蚁窝数量较多
D.上午离开蚁窝的蚂蚁数量比下午多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观察中得到的数据经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结论,此题观察蚂蚁离开蚁窝的数目用表格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结论。表格数据分行和列,可以通过比较行数据或比较列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天蚂蚁离窝的数目较少,所以觅食活动旺盛是不正确的,A错误;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表格数据没有上午7:00前的蚂蚁离窝的数据,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蚂蚁就不活动,B错误;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11:00~15:00这段时间蚂蚁离窝的数目比其他时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认为此段时间蚂蚁活动频繁,C正确;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数据反映出的应该是下午活动比上午要频繁,D错误。
故选C。
14.在科学研究或学习中,常因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要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演示板块张裂
B.说明地壳变动
C.解说地球形状
D.阐明泥石流成因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在科学研究或学习中,常因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要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解答】A. 演示板块张裂,属于模拟实验;
B. 火山和地震是真实的事件,所以不属于模拟实验;
C. 用铅笔咋篮球山和木板上的移动解说地球形状是模拟实验;
D. 用如图的实验阐明泥石流的原因,正确;
故答案为:B.
15.(2022七上·鄞州月考)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所有的变量都不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处理意义(究果)或作用(析因)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对照实验应遵循的原则是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故答案为:B.
16.(2022七上·义乌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
蚯蚓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土壤
20只 阴暗 适宜 一层湿土
20只 明亮 适宜 一层干土
A.蚯蚓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土壤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 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控制单一变量,题目中存在光照条件和土壤两个变量,所以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应该控制土壤都是一层湿土;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7.(2022七上·余姚期中)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和   ,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答案】观察;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据此解答。
【解答】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18.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9.(2021七上·诸暨期中) 1984 年,科学家在四川北部考察大熊猫时,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奇兽----扭角羚,它与六种哺乳动物外形相似,被称为“六不像”。请回答:
(1)除了特殊外貌外,扭角羚还有三种基本体色:深棕色、浅黄色和金黄色,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   中。
(2)我们在探究自然界奥秘时,第一步一般应该是(  )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仔细观察
【答案】(1)细胞核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实验探究要注意一般过程。
【解答】(1)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所以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或假设→制定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故第一步一般应该是提出问题,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细胞核 (2)B
20.(2022七上·衢州期中)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新冠”疫情持续,“双减”政策中托管服务的落地,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在校进行“三检”,分别是晨检、午检和晚检。请回答:
(1)晨检时值周老师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小科同学体温 36.5℃(如下图甲所示),可以判断小科的体温为   (填“正常”或“不正常”)。
(2)小虹同学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头晕发热,妈妈送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用体温计给她测体温,接着又给她化验血液以及核酸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建立假设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定计划 D.提出问题
(3)小虹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她的想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该体温计能准确到 0.01℃
B.用该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C.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D.该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主要目的为美观
【答案】(1)正常
(2)B
(3)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解答;
(2)根据对科学探究实验的环节的认识判断;
(3)根据对体温计的认识判断。
【解答】(1)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而小科同学的体温为36.5℃,在正常范围内,即它的体温正常。
(2)小虹同学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头晕发热,妈妈送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用体温计给她测体温,接着又给她化验血液以及核酸检测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故选B。
(3)A.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A错误;
B.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5℃~42℃,而沸水的温度为100℃,故B错误;
C.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可以防止水银柱下降,故C正确;
D.体温计形状为三棱锥,相当于放大镜,可以将水银柱放大,便于读取示数,故D错误。
故选C。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3七上·宁海期末)善于观察的丽丽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
(1)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步骤。于是 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
设计实验:
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
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
(2)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小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小亮认为丽丽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
【答案】(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
(2)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做出假设步骤。
②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2) 丽丽的实验经过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这样的实验结果比较具有可行度;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2) 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22.(2023七上·宁海期末)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食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某兴趣小组产生了疑问:霉菌的生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在A、B组的对照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他们设计的C组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①、②的条件分别是   和    。
(4)结合以上实验,可得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    。
【答案】(1)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
(4)潮湿、温暖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1)从本实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温度之外的因素都要保证相同,所以①是湿润,②是低温;
(4)从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C不发霉,可以推测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温暖、湿润环境;
故答案为:(1) 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 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4) 潮湿、温暖环境
23.(2023七上·余姚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各组吸引蚊子数点总数的百分比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实验采用志愿者的血样来吸引蚊子,而不是直接让志愿者本人来吸引蚊子。理由是   。
【答案】(1)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对照
(3)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理由是: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
故答案为:(1) 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 对照 (3) 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
24.(2023七上·玉环期末)炎炎夏日,风扇为人们带来了凉爽,风扇产生的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柯猜想可能与风扇的扇叶宽度、扇叶长度都有关系。为此他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并用相同转速的小风扇去吹动同一纸片(如下图所示)。
序号 扇叶宽度/厘米 扇叶长度/厘米 纸片被吹起的角度α
1 3 7 30°
2 2 7 20°
3 3 4 20°
(1)小柯想通过观察纸片被吹起的角度a来比较风扇产生的风力大小,所以三次实验的纸片应放置在   。
(2)比较1和2,可得出风扇产生的风力跟   有关。
(3)风扇产生的风力还可能跟   有关。
【答案】(1)与扇叶距离相同
(2)扇叶宽度
(3)风扇转速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指变化一个物理量中需要研究的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然后观察物理量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随着选定的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确定物理量与选定因素间的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
【解答】(1)风扇产生的分力可能与扇叶的宽度、扇叶长度和与扇叶距离等因素有关,本实验中研究的是与扇叶宽度和扇叶长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原则,需要控制与扇叶距离相同
(2)比较1和2,改变的是扇叶宽度,因此可得出风扇产生的风力跟扇叶宽度有关
(3)根据生活经验可得知风扇产生的风力还跟风扇转速有关。
故答案为:(1)与扇叶距离相同 (2)扇叶宽度 (3)风扇转速
25.(2023七上·玉环期末)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为了探究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将大小相同的小麦种子分为4组,每组100粒,再选取3种微塑料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开展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在3种微塑料影响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微塑料 不添加微塑料 高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可降解塑料
微径(μm) 0 1000 1000 1000
浓度(g/Kg) 0 0.5 0.5 ?
发芽率 90.58 78、22 80.00 84.89
(1)实验中每组用100粒小麦种子,其目的是   。
(2)表中”?”处应填的数据是   。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这3种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为保护环境,请给出合理的建议   。
【答案】(1)避免实验偶然性
(2)0.5
(3)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可降解塑料
(4)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用其他环保材料代替塑料制品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指变化一个物理量中需要研究的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然后观察物理量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随着选定的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确定物理量与选定因素间的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
【解答】 (1)实验中每组用100粒小麦种子,其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
(2)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要改变微塑料的类型,但要控制微塑料的浓度相同,所以应填0.5
(3)根据表格数据,加了高密度聚乙烯种子发芽率最低,因此影响最大,其次是聚丙烯,再是可降解塑料
(4)塑料会导致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应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者使用其他环保材料代替塑料制品。
故答案为:(1)避免实验偶然性 (2)0.5 (3)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可降解塑料 (4)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用其他环保材料代替塑料制品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