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升初冲刺特训卷(二)(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四组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床铺(pū) 摄(shè)氏度 抵御(yù) 恍恍惚惚(hū)
B.嫦娥(é) 氧(yǎng)气 兴(xīng)旺 擂(léi)鼓呐喊
C.瘦削(xuē) 顽劣(liè) 踌躇(zhù) 百折不挠(náo)
D.哗(huá)笑 侵(qīn)袭 纽(niǔ)扣 汹涌澎湃(b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万象更新 焉知非福 过犹不急
B.忘乎所以 悬崖峭壁 赴汤蹈火
C.别出心栽 自愧弗如 粉墨登场
D.自作自受 拨得头筹 暴露无遗
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盖房子呢?
B.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C.君君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声音响彻山头。
D.他的样子凶极了,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令人心生恐惧。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C.在这最美好的节日——教师节,我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D.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传统习俗自古寓意深厚,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下列这些习俗与寓意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节贴对联——祭祀祖先 B.重阳节登高——步步高升
C.端午节赛龙舟——努力向上 D.中秋节吃月饼——幸福团圆
6.将下面划横线这句话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合适,正确的一项是( )
但是很少有人能充分把握住这个机会,多多少少地把时间浪费掉了。
①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最可羡慕的一段时间。②因为他没有生活的负担,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③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理,鼓励他自动地往图书馆里去钻研。④假如一个人在学校读书,从来没有翻过图书馆的书目卡片,没有借过书,无论他的功课成绩多么好,我想他将来多数不能有什么成就。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二、填空题
7.结合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电影《长津湖》中的每一位战士,面对严寒和xiǎn yào( )的地形,没有丝毫的jīng huāng( )和退缩,他们紧咬着嘴唇,誓死与敌人抗争。他们háo mài( )的气概和bù qū( )的意志让人rè xuè fèi téng( )。
8.选字填空。
千 迁 长 场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 年期盼。近年来,如果到黄河上中下游 9 省区去走走看看,就会发现:无论是黄河 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 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 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9.读语段,根据拼音写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 ”上。
①笔走龙蛇 ②众星拱月 ③行云流水 ④万象更新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留学生在海外传播书法文化,一支毛笔,纵横纸绢,或háo mài( )泼洒,如 ;或róu měi( )游走,若 。汇聚wǔ hú sì hǎi( )宾客,书写方方正正汉字,他们将炽热或chén yù( )的情感jì tuō( )在字里行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
10.用积累的知识填空。
(1)语文是诗,诗里有“昔我往矣, ”的回望;语文是画,画中是“ ,燕山月似钩”的寒凉;语文是酒,酒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不舍;语文是情,情里是“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绪。
(2)时光易逝,朱自清先生曾感叹:“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即将进入中学,要珍惜时间,把名言警句“ ”当作座右铭。
三、诗词曲鉴赏
诗歌阅读《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11.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12.本诗的作者是 ,“七律”是 ,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共 句,“长征”是诗的 。
13.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过五岭 越 渡 抢 翻
14.本诗中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长征中的五个“点”,诗句“ , ”则是对“面”的描写,即全诗的中心句,这种写法叫“ ”。
15.本诗中所写的五岭和 是“千山”的代表, 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我们通常用“万水千山”或“ ”来形容山多、水多,像这样含有“千”和“万”的词还有很多。如,当我们感到事情头绪很多,纷繁复杂时,用“ ”;当兵马众多时,用“ ”;当差别很大时,用“ ”。
16.作为诗人,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形象;云崖的“暖”和铁索的“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的喜悦和 的惊心动魄。但有人说“鸟蒙磅礴走泥九”中的“走”应改为“爬”或“翻”,这才符合诗句的意思。你认为哪个好?请说说理由:
17.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 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精神。
18.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践行长征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②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9.“结”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件”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20.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忧愁怨恨。( )
(2)本指质性平和无味。后多指平平常常,缺乏特色。( )
21.文段中写到“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请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理解,谈谈“丁香结”给了你什么样的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在文段中是什么意思?请写下你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咸菜茨菇汤
①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②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③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④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⑤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⑥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⑦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⑧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⑨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⑩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汪曾祺全集卷四·故乡的食物》)
23.将语句“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插入短文中成为过渡段,正确的位置应该是( )
A.第②自然段前面 B.第⑤自然段前面 C.第 自然段前面
24.短文围绕着咸菜茨菇汤,顺着一条 主线写出了“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的变化:
→离家多年并不想念→ 。
25.分析“我”离家多年并不想念咸菜茨菇汤的原因,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咸菜很咸很酸,没有吃惯的人,不容易引起食欲。
B.茨菇有一种苦味,而且有一年“我”吃得太多了。
C.生活逐渐富裕,辗转流离中,不缺少食物且没有机会吃到。
26.短文的标题是“咸菜茨菇汤”,最后一段却写“我想念家乡的雪”,你觉得这样写偏题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完成一篇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00。
题目一:_____的回忆
“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是美好的,也是令人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悄悄陪伴着我们健康成长,童年记忆深处的很多时刻会给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请回忆一次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_____
下面的词语,都是我们有过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请选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再自拟一个题目,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渴望 兴奋 如饥似渴 悲伤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床铺(pū)——pù;
C.踌躇(zhù)——chú;
D.汹涌澎湃(bài)——pài。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A.过犹不急——过犹不及;
C.别出心栽——别出心裁;
D.拨得头筹——拔得头筹。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这巴掌大的地方”,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大山都抖了三抖”,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声音响彻山头”,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把他比作“发怒的豹子”,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A.“穷则变”和“变则通”,“变则通”和“通则久”彼此之间是句子间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节日习俗与寓意。
A.春节贴对联——祭祀祖先有误。春节贴对联——驱邪保平安,寄托美好愿望。
故选A。
6.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
根据阅读句子先是“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最可羡慕的一段时间。”接着是“因为他没有生活的负担,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紧接着是“但是很少有人能充分把握住这个机会,多多少少地把时间浪费掉了。”再是“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理,鼓励他自动地往图书馆里去钻研。”最后是“假如一个人在学校读书,从来没有翻过图书馆的书目卡片,没有借过书,无论他的功课成绩多么好,我想他将来多数不能有什么成就。”
故选C。
7. 险要 惊慌 豪迈 不屈 热血沸腾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生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韵母及声调。书写时注意字的结构和易错笔画,注意“险、慌、豪、腾”容易写错,书写时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写完后读一读看是否正确。
8. 千 长 场 迁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选字词填空的能力。
千:数目。十个一百。根据语境应选根据语境应选“千”;
长: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根据语境应选“长”;
场: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根据语境应选“场”;
迁:迁移。根据语境应选“迁”。
故分别选:千 长 场 迁
9. 豪迈 ①
柔美 ③ 五湖四海
沉郁 寄托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拼写以及成语运用。
①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结合词义和语境,在本题中对应“豪迈泼洒”。
②众星拱月:比喻许多人共同簇拥一个人。
③行云流水: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结合词义和语境,在本题中对应“柔美游走”。
④万象更新:指一切事物都改变了面貌,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词语拼写时要注意“豪”“柔”“郁”“寄”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 杨柳依依 大漠沙如雪 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时间的流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和课文的默写及名言警句的积累。
(1)书写时要注意“柳”“漠”“故”“岸”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要注意“流”的正确写法。
积累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2. 毛泽东 诗体名 8/八 题目 13.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1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15. 乌蒙 金沙江 千山万水 千头万绪 千军万马 千差万别 16. 比喻 夸张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我认为用“走”好,因为乌蒙山尽管高大宽广,山势险峻,但在红军眼里如小小的泥丸,用“走”更能表现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用“爬”和“滚”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7. 红军长征 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 18.在学习中要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在生活中要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在学校里要严守纪律、亲密团结。
【解析】11.本题考查诗句默写。
默写时注意“岷”“颜”的正确写法。
1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七律·长征 》的作者是毛泽东;七律, 诗体名,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在七律长征中,七律是诗体名,长征是诗的题目。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结合诗句可知全诗一共有八句。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可以概括为越乌蒙;结合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可知渡金沙;结合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可知抢大渡;结合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可知翻岷山。
1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是对“面”的描写。这种有点有面的写法是“点面结合”。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知五岭和乌蒙是“千山”的代表;结合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可知金沙江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
千山万水,意思是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因此用来形容山多、水多;
千头万绪,形容事物纷繁复杂,头绪非常多。当我们感到事情头绪很多,纷繁复杂时,用“千头万绪”;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当兵马众多时,用“千军万马”;
千差万别,意思是形容种类多,差别大。当差别很大时,用“千差万别”。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故“腾细浪”“走泥丸”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把“五岭”比喻为“细小的波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同时是运用夸张中的夸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写出了天气情况,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不能换字,并说明原因,如:我认为“走”好,因为“走”能突显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于拼搏的意志,也表现出红军对战争必胜的信念。如果换成“爬”“翻”,就没有原文那样的气势了。
1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终止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巨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典范,作为小学生,我们要读懂、理解、坚信长征精神的意义,坚定信念,努力奋斗。通过学习和模仿长征途中的奋斗精神,培养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品质,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参与中追求目标并克服困难。
19. J 纟 J 亻 20. 愁怨 平淡无味 21.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22.人生中总会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接着一件,正是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姿多彩。
【解析】19.本题考查查字典。
音序查字法,应先查这个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结”用音序查字法,音序为“J”,音节为“jié”。部首查字法,利用汉字的部首来查字,多用于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和释义时应用。“结”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字的部首“纟”;“件”用音序查字法,音序为“J”,音节为“jiàn”。部首查字法,利用汉字的部首来查字,多用于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和释义时应用。“件”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字的部首“亻”。
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愁怨:忧愁怨恨。
②平淡无味:本指质性平和无味。后多指平平常常,缺乏特色。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丁香结在文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春雨过后丁香枝上小小的花苞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深层含义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完的愁怨。
22.本题考查分析句的含义。
阅读句子“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可知,每个人一辈子在生活中会有许多不顺心的事儿,就像一个个的“结”儿,一件完了一件又来,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有滋有味,多彩多姿。
23.B 24. 时间 小时候实在没有好感 在北京居住几年以后很想念 25.C 26.没有偏题,作者写想念家乡的雪,实际上就是想念家乡,想念咸菜茨菇汤。下雪天的咸菜茨菇汤承载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段落的含义。
过渡段是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语句首先要承接上文中提到的“咸菜”,还要引出下文中的“茨菇片”,由第⑤段“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可知这是“茨菇片”最开始出现的地方,故将语句放在第⑤段前面,引出茨菇片的描写。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⑤段“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第⑥段“我十几岁离乡”,第⑦段“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等可知,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的变化。
由第⑤段“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可知,这是“我”一开始对咸菜茨菇汤的感受;由第⑥段“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可知,“我”离家多年并不想念;由第⑧段“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可知,在北京居住几年以后我开始很想念。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由第④段“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可知该项说法正确;
B.由第⑤段“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可知该项说法正确;
C.由第⑥段“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可知,并没有写到“我”生活富裕而不缺少食物,故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6.本题考查段落含义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茨菇在作者心里代表家乡,代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第①段“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这是家乡独有的风俗、乡土、乡物,所以作者最后也大声喊出“我想念家乡的雪”。下雪天时的咸菜茨菇汤才真正满载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7.题目一例文:
成长滋味的回忆
有人说,成长的滋味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可我认为,成长的滋味并非如此简单。它就像品一杯苦茶,入口苦涩,可细细一品,总能感受到它那馥郁的芬芳。
还记得那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因为有些事,老师晚了一会放学。教室门外的土地上微微泛起一层水,而原本干燥的土地这时也与水汇成了淤泥,让人看了莫名的烦躁,仿佛要将心绪拧成结。我怀着如乱丝般的心绪走出了校门。
蓦地,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线:爸爸。此时天色微暗,校门口家长已不多了,我依稀看见爸爸的头发上、衣服上、自行车的座位上都蒙了一层淡淡的水雾。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出校门口,奔向爸爸。爸爸略带疲惫地冲我笑了笑,拿出一个棉垫垫在有些湿的自行车后座上,迅速跨上自行车,我也侧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爸爸卖力地蹬着车子。一阵略带寒气的风从我耳边掠过,我微微仰头,看见爸爸那乌黑的头发里不知何时闪出了一抹银色。我的鼻子有些酸涩,不由自主地一低头,那垂在自行车一侧的双腿已接近地面了。我仿佛一瞬间猛醒:我已不是从前的我了,我已经长大了,不该这样让爸爸劳累了。
想到这里,我让爸爸停下了车,在爸爸那一抹略带惊讶的眼神里,推起了沉重的自行车,仿佛我就是在推着成长的车轮向前走……
到家了。我将沉重的车把靠在墙上,走进家门,轻轻端起桌上的一杯早已沏好的茶,闻着它那馥郁的芳香,品着它那清苦的味道,仿佛是品味着成长。
题目二例文:
那次,我真后悔
现在的同学们都知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如果考不好,会面对老师、家长的责骂。
还记得,在两个月前的一次考试,我得意洋洋地把考卷交上去,觉得这次考得很好。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这次居然考了八十五分,我呆住了。我把刺眼的八十五分挡住,忐忑不安地想:我该怎么办?我从来没有考过九十分以下,要怎么向父母交差?欺骗?坦白?我非常纠结。坦白,怕父母责骂。欺骗,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我哭不出来,一些要好的朋友纷纷过来安慰我。我勉强冲她们苦笑,又耸了耸肩,就埋头检查试卷错误的地方。这时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我一进办公室,就感到紧张,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向来都考得不错,这次怎么考砸了呢?要争气啊,孩子。”“是,是,是,我会注意的。”我说道。虽然老师说的话很轻很轻,但每一句话都紧紧地扣住我的心,如同一块块的石头砸向我的心。回到家,我把考卷交给父母,妈妈瞪大了眼睛!接着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你看看,这么容易的题都会错,都是因为粗心而错的,去把错的题抄十遍,知道了吗!……”妈妈下了最后通牒。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流着泪抄着题,大概抄了两个小时左右,才开始写作业,当我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二点了。
那件事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了,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该那么粗心了,应该先检查几遍再交考卷。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件事让我无法忘怀!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习作。
题目一本次习作为半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_____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是美好的,也是令人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悄悄陪伴着我们健康成长,童年记忆深处的很多时刻会给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请回忆一次自己的成长经历,选择自己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这是一篇写事作文,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事件的叙述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深刻的体验?你的收获是什么?注意叙事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用到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自己的成长经历。
中间:详细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尾:总结全文。
本题考查话题习作。
题目二本次习作为自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写一件给你深刻情感体验的事。所写内容应选择一件难忘的事,这件事给你一种深刻的体验,或高兴,或激动,或愤怒,或后悔,或害怕,或悲伤……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选择一个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这是一篇写事作文,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事件的叙述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深刻的体验?你的收获是什么?注意叙事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用到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自己的感受。
中间:写出这种感受从何而来。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