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看云识天气(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2.看云识天气(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3 16:56:46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朱泳燚”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故事:
朱泳燚,1962~1965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年,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应国家教委聘请,先后参加起草、拟订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
作者简介:
朱泳燚,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8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1997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代表作有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说明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等。
激情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的经验总结。为了把这一事理说清楚,本文紧扣课题逐层说明,因此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主要是介绍根据云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光彩两种方法来识别天气,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读来饶有趣味。全文比喻贴切,拟人自然,对比鲜明,语气贯通,既准确,又形象,真可谓妙笔生辉。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民间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认定目标: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初步了解并学习说明文。
3.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4.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字注音:
峰峦( ) 预兆( )
轻盈( ) 匀称( )
崩塌( ) 弥漫( ) 征兆( ) 一霎间( ) 姿态万千( ) 变化无常( ) 毛玻璃( ) 笼罩( )
luán
zhào
yíng
chèn
bēng

zhēng
shà

cháng

lǒng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笼罩: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2.解词:
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事前显露出的迹象。
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比例和谐。
崩裂倒塌(多指山体)。
形容充满,布满。
即将出现的迹象。
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形容容貌、姿态多种多样。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云与天气的关系,点出说明的对象: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姿态万千(形态)
变化无常(特征)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课文第1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怎样?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总——分——总 最后一句
4.课文第1自然段中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5.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形态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
云名 形态 位置 厚度 天气状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薄 象征晴朗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寒冷的冬日较为常见。 高 很薄
积云 中 较薄 阳光灿烂
高积云 云块小,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低 天晴
完成表格:
卷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最高
较薄
无雨雪
6.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形态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
云名 变化过程(厚度) 形态 位置 天气状况
卷层云 薄片状,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小雨
高层云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中
雨层云 低
积雨云 乌云密布天空 低
完成表格: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卷云越变越厚
将下雨雪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雷雨冰雹
7.参看第5、6题的表格,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八种云的?
一是抓住云的形状;二是抓住云的位置;三是抓住云的厚度来进行描写的。
8.参看第5、6题的表格,思考:你从中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位置越高的云预示天气越晴朗,位置越低的云预示天气越将下雨。
9.品读课文第6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光彩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大风雨征兆)
华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可能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云彩时的云层上
完成表格: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0.探讨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二、把握主旨: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说明文。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光彩现象同天气变化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
三、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示例: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
冬钩云,晒起尘。
炮台云,雨淋淋。
云交云,雨淋淋。
逆风行云,天要变。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太阳笑,淋破庙。
亮一亮,下一丈。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
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
黑云黄云土红云,翻来覆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
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一齐来。
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蛋。
2.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树叶落叶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你还知道哪些这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写一篇观察日记。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2.看云识天气》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朱泳燚”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朱泳燚,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196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8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1997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代表作有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说明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等。
激情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理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的经验总结。为了把这一事理说清楚,本文紧扣课题逐层说明,因此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主要是介绍根据云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光彩两种方法来识别天气,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读来饶有趣味。全文比喻贴切,拟人自然,对比鲜明,语气贯通,既准确,又形象,真可谓妙笔生辉。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民间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1cnjy.com
二、认定目标: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初步了解并学习说明文。
3.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4.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峰峦( ) 预兆( ) 轻盈( ) 匀称( )
崩塌( ) 弥漫( ) 征兆( ) 一霎间( )
姿态万千( ) 变化无常( ) 毛玻璃( ) 笼罩( )
2.解词: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笼罩: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课文第1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怎样?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4.课文第1自然段中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形态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云名 形态 位置 厚度 天气状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薄 象征晴朗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寒冷的冬日较为常见。 高 很薄
积云 中 较薄 阳光灿烂
高积云 云块小,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低 天晴
6.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形态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21·世纪*教育网
云名 变化过程(厚度) 形态 位置 天气状况
卷层云 薄片状,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小雨
高层云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中
雨层云 低
积雨云 乌云密布天空 低
7.参看第5、6题的表格,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八种云的?
8.参看第5、6题的表格,思考:你从中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9.品读课文第6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光彩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2-1-c-n-j-y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大风雨征兆)
华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可能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云彩时的云层上
10.探讨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把握主旨: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说明文。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光彩现象同天气变化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2.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树叶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你还知道哪些这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写一篇观察日记。www-2-1-cnjy-com
教学反思:
《22.看云识天气》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故事:
朱泳燚,1962~1965年间,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年,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应国家教委聘请,先后参加起草、拟订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www.21-cn-jy.com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四、整体感知: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云与天气的关系,点出说明的对象: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姿态万千(形态)
变化无常(特征)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课文第1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怎样?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总——分——总 最后一句
4.课文第1自然段中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1教育网
5.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形态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2·1·c·n·j·y
云名 形态 位置 厚度 天气状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寒冷的冬日较为常见。 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中 较薄 阳光灿烂
高积云 云块小,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低 较薄 天晴
6.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根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形态的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21·cn·jy·com
云名 变化过程(厚度) 形态 位置 天气状况
卷层云 薄片状,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小雨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中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低 雷雨冰雹
7.参看第5、6题的表格,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八种云的?
一是抓住云的形状;二是抓住云的位置;三是抓住云的厚度来进行描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示例: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
冬钩云,晒起尘。
炮台云,雨淋淋。
云交云,雨淋淋。
逆风行云,天要变。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太阳笑,淋破庙。
亮一亮,下一丈。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0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