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课时 《古人谈读书》 助学案
学习任务(二 ):博采众长学读书 学习活动一:梳理古人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理解并诵读古人有关读书学习、学习的经典言论
课时目标: 1.识字与写字:认识“耻、寝、矣、岂”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汉字。 2.阅读与鉴赏:读准读通课文,注意长句的断句,能借助注释或结合上下文猜测,理解课文大意;辨析“知”“敏”的不同含义。 3.表达与交流:梳理、总结两篇文言文所提到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清楚明白地说出对自己的启发。
重点难点: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清楚明白地说出对自己的启发。
活动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一、根据提示,猜人物。 1.了解“古人”——孔子和朱熹,查阅《论语》相关资料。 2.自读课文,要能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注意断句。 3.尝试理解古文意思。 二、检查预习,知晓“古人” 1.通过预习,你对两位“古人”有了哪些了解? 2.点名读两篇古文。 3.检查难读易错的句子。 (1)注意多音字的变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zhī),是知(zhì)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hào)古,敏以求之者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注意断句和节奏。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活动二: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一、学法梳理 1.学法梳理:两位古人分别都谈了什么呢?你有学习古文的妙招吗? 总结方法:组词、猜测推想、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 2.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以上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言文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3.组内合作:有疑惑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一下,互相解疑,疏通文意。 4.汇报交流,重点提示: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面四个“知”表示知道,最后一个“知”同“智”,表示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勉) 总结:同一个字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总结:两句中的“吾”和“余”都表示“我”,同一种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两句的“尝”都是“曾经”的意思,理解古文可以前后联系。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总结:此处“急”意思为“重要”,古今含义不同。 二、合作思考 1.《论语》中的6句话分别介绍了什么学习方法和态度? 2.朱熹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和孔子的论述形式有什么不同? 总结:朱熹通过层层论证,说明了心到的重要。前面的正面论述和最后一句的反问结合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活动三:分类梳理,提炼观点
完成表格 1.两位古人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观,本单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梳理信息。借助表格,咱们可以清晰地提炼信息。哪一条读书方法对你最有启示呢?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古人谈读书读书观论述形式 获得的启示孔 子朱 熹
3.分享交流: 孔子主要通过和弟子交流中,分享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比如实事求是、聪敏勤学、多记多背、积极奋进、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朱熹伊始就阐明了自己的读书观,通过“心不在此,则……心眼既不专一……”的层层推进,引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而后的“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反问强调了心到的重要。 4.总结:表格是梳理信息的好方法,简洁又直观。除此之外,思维导图、分条目列举都可以有效地整理信息。 二、拓展阅读,方法迁移 除了以上的读书方法,还有许多圣贤的方法值得借鉴。读一读曾国藩的读书论,说说他的读书观是什么? 三、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1.尝试读一读《论语》,或者在听书软件上听一听音频。 2.自己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