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咏雪》中的“智慧”(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咏雪》中的“智慧”(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4: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咏雪》中的“智慧”
一、课文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咏雪》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至爱亲情”中《世说新语二则》的第一篇选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凝练。
首先,从文体上看,这是一文言文。结合“2011课标”,明确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记诵积累,因而在教授本课时要帮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和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其次,从结构上看,本篇课文一共71个字,6句话,第一句介绍事情发生时的环境和主要人物,第二句至第五句描述故事人物对话及态度,第六句话是作者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说明。由此可知,文章重点描述的第二部分,再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2题(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确定本节课具体的教学重点内容是比较“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的好坏。
最后,从内容及预习提示来看,《咏雪》侧重于表现古代儿童的智慧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从谢太傅的“大笑乐”及作者最后特别交代谢道韫的人物身份,可以看出本文重在突出表现谢道韫的智慧,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谢道韫的“智慧”。纵观全文,还可以看到,文中谢太傅的快乐是贯穿始终的,一开始是看到大雪纷飞后的“欣然”,然后是听完两个孩童回答后的“大笑乐”。一方面因时间关系,另一方面因“大笑乐”与两个比喻句联系的更加紧密,因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切入点是“大笑乐”。通过分析“大笑乐”,明确谢太傅的态度。之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2题,最终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比较“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的好坏,从不同的角度是谢道韫的独特智慧。
2.学生学情分析:
从时间进度看,学生在学习《咏雪》时,从小学升入初中已半月有余,正常情况下学生已基本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这个时候学习文言文不会产生太大的畏难情绪。
从心理发展看,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好奇心强,心智水平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因而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这两点,通过有效地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引导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思考比较,并加以提炼总结。
从学习需要看,学《咏雪》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5篇浅易文言文,应该对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感知,再加之本篇内容浅显易懂,绝大多数学生应该可以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不需要在此花费过多的课堂时间。联系旧知,小学阶段学过的《杨氏之子》,它与《咏雪》同出自《世说新语》,所以学生对《世说新语》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归纳整理,上课抽查,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不必再重复有关《世说新语》的知识。关于比喻句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熟知,而且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后的补白知识中也讲解了比喻句的知识,因而这里的授课重点是如何理解两个比喻句,不需对比喻知识过多讲解。
二、授课内容确定
1.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两处连续表现谢太傅快乐的地方,明确谢太傅的态度,并从语言文字和比喻的角度比较 “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从而感受谢道韫的独特智慧。
2.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词语,例如“大笑乐”、“差”、“未若”和“因”等,感受这些词语在语言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
3.教学方法及策略:
诵读法:文言文课文,通过诵读感受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比较法: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事物,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事物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利用讲故事还原当时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故事发生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激发思考,学会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4.教学媒体及教具:PPT、板书、互联网、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