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4:5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课时(或上课用时 分钟) 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能力目标: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素质目标: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掌握论证特色。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
讲授法、例举法、PPT展示、小组讨论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教室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 学生先了解作者的背景、相关书籍 完成《导与练》课前预习任务
课中: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读书,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去哪里读书 德国作家黑塞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新的启迪;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也有一腔钟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明辨是非,充实精神,变化气质。 思考并浅谈自己读书的目的 学生会思考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去哪里读书 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作者背景 5分钟 ⑴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教师介绍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走进作者、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文章结构和主旨 10分钟 第一部分(1、2段)明确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第二部分(3-5段)阐述读书的前提。 第三部分(6-7段)我的读书历程。 第四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教师板书并分段介绍 学生记笔记 了解文章的大意
重要句子鉴赏 10分钟 ⑴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解析 了解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文章主旨总结 10分钟 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 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
课后: 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 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