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故事导入
情起唤鱼池
1051年,苏轼求学于中岩书院王方门下。一日主持和尚和王方等众人游春,为寺中一汪碧池起名,希望这汪鱼池可以为古刹增添一抹韵味。
聚集在鱼池旁的文人骚客以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苏轼见池中鱼儿很解主客之乐,唤之即来,呼之即去。于是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唤鱼池”三个字。王方一听,大喜道:妙哉,“唤鱼”,既新且雅,有声有色,博得众人齐声喝彩。
正好这时,王方的爱女王弗在闺房中也题名“唤鱼池”,让丫环送到了池边,众人开卷无不惊喜意外,苏轼与王弗不谋而合,王方情不自禁地说:“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王方赞赏苏轼的才华,便将爱女王弗许配给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背景知识
幕后听言
苏轼和王弗婚后夫唱妇随,美满幸福。王弗不仅是善良贤惠的妻子,也是朝伴夕读的良师益友。苏轼性格豪放耿直,虽饱读诗书,却放荡不羁,为人不谙世事,缺少心机。王弗出自书香门第,知书达礼,是非分明。苏轼为官后,她时常提醒胸无城府的苏东坡,为人处世要远离阴险狡诈之人。每当同僚下属登门拜访,王弗便躲在幕后倾听他与客人的谈话,以其女性独有的眼光来判断此人是挚友,还是伪君子。 正是有知己内助,苏轼婚后美满幸福,事业一帆风顺。可惜公元1065年,二十六岁的王弗不幸病逝于京师汴梁。自从王弗死后,苏轼的命运随之发生了变化,后半生波澜曲折,在官场上几乎没有得意过,完全可以用“宦海沉浮”来形容。
苏轼因为与当权者(革新派)政见不和,被打压,政治理想难以实现。1075年苏轼知密州。
仕途失意
壮志难酬
最美好的回忆
最亲密的知己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
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
常识积累:悼亡诗
解题
解 题
江城子:词牌名。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乙卯(mǎo):北宋熙宁八年(1075)。天干地支纪年法。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天梦见爱妻王氏,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诗词诵读
诵读全词,体会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词品读
初读诗词,理清思路
虚实结合
梦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后
梦前
探究梦前,理解情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前哪一句最相思?请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验。
十年生死两茫茫最相思。十年、两茫茫,强调时间漫长、生死相隔、思念渺茫。生离死别,逝者对人间是茫然无知的,而生者呢 不也是同样吗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之苦。
探究梦前,理解情感
不思量,自难忘最相思。不思量,自难忘,指不刻意去想,却难忘。看似矛盾,但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从不刻意去想却时时想起无法忘记,是更深入灵魂的相思。正体现了诗人深切思妻之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探究梦前,理解情感
梦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最相思。千里孤坟,写出了距离遥远、生死相隔,十年沉浮的心路、生活的感悟皆无法诉说之感,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相思。
探究梦前,理解情感
梦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最相思。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尘”是风尘仆仆,更是仕途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岁月流逝,更是艰难苦恨繁霜鬓。这十年苏轼身不由己不断地放外任,历尽苍桑,备尝艰辛。,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探究梦前,理解情感
梦中相见时,隐而不发的情感,隐藏在这短短十五字里。让我们随着词句走近苏轼,试着揣度相见时苏轼的神态和心理,将这个场面描绘出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探究梦中,理解情感
示例:月下,似有一抹倩影如往日一般,坐在窗前梳妆。轻卷珠帘,身影竟这般熟悉。百感交集的滋味纷纷涌了上来,她可还记得自己?可还认得自己?欲上前,却止步,生怕惊扰了她,怕这一切会转眼消失不见。那些藏在心里十年之久的话,此时却压抑在喉间,一字一句都不能轻言。
探究梦中,理解情感
赏析词句如何体现情深:“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作者选取正在梳妆打扮这样一个常见的场景,好像并没有那么悲痛,但正是这种若隐若现的对过往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的回忆,才称得上最为悲情。相思思念到日常的点点滴滴,而就是这般常见的场景,也再也回不去了。
探究梦中,理解情感
赏析词句为何体现情深:“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探究梦中,理解情感
梦醒,词人发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感慨。这句话如何体现相思之情,请简要分析。
格式:手法+分析+情感
探究梦后,理解情感
料想:想象、猜想。难道自己是不是年年相思此处,还用去“料想”吗?自己想没想都不知道?所以此处的“料想”,说的一定不是东坡先生自己,而是已经故去的妻子。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运用以景结情、反衬的手法。“明月夜,短松冈”,从抒情转入写景收束全词、以象征团圆的明月反衬生死相隔的夫妻,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探究梦后,理解情感
全诗感情的发展
十年死别,相思苦
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
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更苦
梦醒而只剩冷月松冈,则更苦
感情随着入梦和梦醒,一步步深化。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谓一字一泪!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全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问法: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
实写什么,虚写什么(哪些是实境、虚境)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渲染出某种情感/表达了诗人某种感慨/烘托出某种气氛。
把握手法,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及其思想情感。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的《月夜》运用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对写法)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想象妻子对月忆夫,实际上暗写自己在长安正独对明月惦念妻子。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再读全词,把握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