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趣味逻辑
逻 辑
一 概 念
二、命 题
三、推 理
四、逻辑规律
a b
a
b
a
b
a
b
a
b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公务员考试能力测试逻辑试题
1.牡丹花 植物 ( )
A 红色 白色 B画家 诗人
C 人 作家 D化学 自然科学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例如:“父亲”“爹”“爸爸”“家严”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探究: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王安石改诗
主人 明月当空叫
黄狗卧花心
王安石 明月当空照
黄狗卧花荫
二、命 题
探究: 同一个语句表达不同的命题
1、看到你这幅模样,使我想起了大海。
2、一位老太太匆匆走进百货商店,对营业员说:“刚才我在您这里买化妆品,您在找钱时算错了10块钱。”
------
叙写完上面的对话。要求能把营业员推卸责任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能体现出因同一语句表达不同命题使生活充满戏剧性。
探究:分析下面的句子的隐含信息
京剧《沙家浜》“智斗”选段
刁德一:适才听得司令讲, 阿庆嫂真是不寻常 ------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 ,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的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新四军久在沙家浜 这棵大树有阴凉, 你与他们长来往 ,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嫂: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智斗
探究:分析下面的句子的隐含信息
京剧《沙家浜》“智斗”选段
刁德一:适才听得司令讲, 阿庆嫂真是不寻常 ------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 ,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的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新四军久在沙家浜 这棵大树有阴凉, 你与他们长来往 ,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嫂: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三、推 理
三段论是借助一个共同的概念把前提判断中的两个概念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其第一格形式是:
因为 M—P
S—M
——————
所以 S—P
三段论推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七岁的王戎所进行的推理是很有道理的,请你用三段论展示其推理过程)
无人摘吃,在道边的多子李必是苦李(大前提)
这棵树在道边且多子折枝,无人摘吃(小前提)
所以这颗李树必苦李(结论)
探究:作者如何运用三段论来表现深山藏古寺。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孟子的证明题——绝招:逻辑三段论“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以羊易牛”是乃“仁术”。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二难推理通常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两肢的选言判断作为前提构成的推理。由于它在论辩中能置论敌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故称二难推理。其简单构成形式为:
如果 p,那么 r; 如果 q; 那么 r;
或者 p; 或者 q;
总之,那么 r。
其复杂构成形式为:
如果 p,那么q ; 如果 r; 那么 s;
或者 p; 或者 r;
总之,q或者s。
--例:普罗泰戈拉收了一名学生叫欧提勒士。普氏与他签订了这样一份合同:前者向后者传授辩论技巧,教他帮人打官司;后者入学时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他毕业后帮人打官司赢了之后再交。时光荏苒,欧氏从普氏那里毕业了。但他总不帮人打官司,普氏于是就总得不到那另一半学费。普氏为了要那另一半学费,他去与欧式打官司,并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如果欧式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式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裁决,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欧式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总之,他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但欧氏却对普氏说: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赢了,按照法庭的裁决,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输了,按照合同的规定,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我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总之,我不应该付另一半学费。--绝招:二难法如果“推恩足以保四海”;(齐宣王不想“推恩”)如果“不推恩(兴甲兵)无以保妻子”。宣王或“推恩”,或“不推恩”(兴甲兵)“可保四海”,或“无以保妻子”。孟子的证明题——命题:齐宣王“推恩”
【拓展训练】命题:宝玉的二难
《红楼梦》 64回,宝玉从雪雁处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祭奠。宝玉想:“但我此刻走去,见她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她烦恼郁结于心;若竟不去,又恐她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宝玉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我去妹妹处,那么足以致疾;
如果我不去妹妹处,那么也足以致疾;
或者我去妹妹处,或者我不去妹妹处;
总之,皆足致疾。
方法: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命题:去霸存仁孟子的证明题——绝招:类比推理法邹国“小”“寡”“弱”,敌楚必有灾;齐国小、寡、弱(“以一服八”);故“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四、逻辑规律
寓言故事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裤,令如故裤。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中途偷换概念,改变话题。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例如:他是黄种人。他不是黄种人。不能同时都是真命题。
排中律: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假的。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刘墉晚年遭遇皇帝抓阄刺死,但其实给出的两个纸团都是都写着“死”,刘墉怎么办才能保住性命?
莎翁《威尼斯商人》之猜匣为婚
贝尔蒙特城 富商女儿鲍西娅的婚姻要按先父遗嘱由求婚者猜匣而定……
金银铅三个匣子
其中一个放有姑娘的肖像
每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
谁猜中放有肖像的匣子姑娘就嫁给谁
匣子里的话
铅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金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银匣子:肖像在金匣子中。
肖像在哪个匣子里?
匣子旁边纸上的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答 案
照片在铅匣子里
分 析
A: 肖像不在金匣子中。
B: 肖像在金匣子中。
C: 肖像不在铅匣子中。
条件:这三句话只有一句真话。
A、B两句话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根据条件,断定C为假,还是根据排中律,肖像在铅匣子中。
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1.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齐高帝是将所有人放在一起比谁是第一,王僧虔故意曲解,把人分成两类,让高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及保全了高帝的颜面,有保留了自己的尊严,还没有违背自己眼中的事实。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着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两个路并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
3.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18元8角8分”
周恩来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18元8角8分”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郑文诈降
郑文,偏将,诈称司马懿徇私偏向前将军秦朗,不重用他,心有不平,特来诈降。后在战场上只一个回合,就将秦朗斩于马下。以此来骗取信任,但被诸葛亮识破。
诸葛亮不认识秦朗,如何识破郑文所杀的是假秦朗。请用三段论推断。
课外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