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5: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诸子百家与轴心时代
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有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
⑴ 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五》)
战争频仍 弱肉强食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
⑵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道德沦丧 民生凋敝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后面。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儒家: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也就是从自身上下功夫去改变社会。
百家争鸣时期的“士”
请朗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谈一谈你对先秦时期“士”的认识。
⑴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⑵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上》
⑶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墨子·尚贤上》
百家争鸣时期的“士”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士,事也。”
段玉裁注此字道:“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折射出天下有能之士皆“欲救世弊”。各家虽所言所行殊异,但旨归都是为了黎民安康,都是通向对生命、社会等的理性认识,来建构生命的价值意义。
天下无道
天下有道
解救生民于倒悬,重建社会秩序。
本单元的“诸子”:
孔子 孟子 —— 儒家
老子 庄子 —— 道家
墨子 —— 墨家
第二单元
内容:
4.《论语》十二篇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5.《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6.*兼爱/《墨子》
教学目标:
了解儒、道、墨三大学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核心。
比较三大学派的异同。
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训练文言朗读断句与理解。
背诵并能够默写(要求篇目)。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之心
《论语》十二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自省
如乐何
文质彬彬
譬如
未成一篑
八佾
正 音:
(x ng)
(yuè)
(bīn)
(pì)
(kuì)
(yì)
一、君子善于学习篇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才艺或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小结: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事说话。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朝: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夕:名词做状语,在晚上。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合 作 探 究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读: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合 作 探 究
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解读: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合 作 探 究
为:堆积。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解读: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5,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合 作 探 究
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群:合群。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迩:近。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解读: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修养身心、观察社会、干预生活、治国养家的作用。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表假设,如果。如……何:
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解读:“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二、君子重修养篇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合 作 探 究
喻:明白,知晓。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解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读:本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解读: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读: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合 作 探 究
一日:一旦。归:称赞。目:条目。非礼:不合于礼。事:实践。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合 作 探 究
解读: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合 作 探 究
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读: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合作探究
善于学习
修身养性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
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仁道
四、义利观: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的社会功能
合作探究
1.孔子的学习之道,哪一章你最能产生共鸣?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例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事不会有时间和过多精力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过注重打扮、美食和玩乐的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如人意,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往往多“不修边幅”。
可举“北大数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的例子。
合作探究
例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此章就是指与人相处,无论其人贤或不贤,于己皆有益。若见贤而忌惮之,见不贤而讥讽、轻视之,则只会伤害了自己的德行而已。此章所指,不仅是是说与自己同时代的人,读书见古人之贤,亦求与之平齐。见其不贤,亦当自省,则触发更广,长进更易。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当成绩落后时,要不气馁,向成绩好的同学看齐;当其他同学犯错误时,也要学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相同的问题或毛病,然后及时修正。
合作探究
2.孔子的修身之道,择其一二谈谈你的感悟。
例: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仁”“勇”都是君子所应体现的品德修养。读书求学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要明白仁义道理,从而修身立德,提升道德水平,学会做一个正直善良、问心无愧的人。
合作探究
3.效仿《论语》写一则有关学习或修养的语录。
例:
X曰:“学者,思悟焉。悟之再悟,方可深度思考,成大事矣。”
X曰:“能者,必有相配之德。多行不义,英年暴毙。”
1、**曰:“学而不实如画饼充饥,可观而无用也”
2、**曰:“坐则思六学之奥义,文则写周身之所学也”
3、**曰:“勤于问,乐于思,笃于研,静以治学,能达目矣”
4、**曰:“所谓习贵有恒,恒而始学也,繁习而莫厌其琐,必将千万人不得之利”
合作探究
4.《论语》记载了许多人物对话,一问一答,便成议论,议论透辟精警,说理性极强。从严格意义上讲,《论语》中还没有非常完整的议论文,但议论说理却俯拾即是,每处都可以作为独具价值的人生命题展开议论。学习时要注意赏析其精湛的说理艺术。本文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①善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
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的欲望,这些欲望有的是合理的,而有的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校园里的樱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樱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制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的欲望,这些欲望有的是合理的,而有的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校园里的樱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樱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制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给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