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5: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发现潜藏的
逻辑谬误
逻辑第五课


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和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与其自向是同一的
同一律
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矛盾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
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必有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律
常见逻辑错误
违反同一律: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违反矛盾律:自相矛盾、悖论
违反排中律:没有理由(诉诸个人、诉诸感情、诉诸权威、诉诸无知、诉诸武断、只挑有利数据)、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达摩福娘
不合逻辑的病句
七大类:不合事理、概念混乱、自相矛盾、否定不当、照应不周、主客颠倒、复句关系混乱。
一、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
1.不合事实:
例1: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分析:“八百多人”有“几千条胳膊”,不合事实。
例2: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
分析:“大学所有课程”浩如烟海,仅用三年是不可能学完的,应去掉“所有”。
2.不合事理:
例1: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分析:“酷暑”和“严寒”不可能同时出现,“他”又如何“每次”都“冒着”呢?
例2: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分析:“伪劣产品”没有人会“仿造”,只有制造伪劣产品。
3.过于绝对:
例:凡是杰出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分析:“凡是……都……”言过其实,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二、概念分类不合逻辑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例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分析:牙膏、牙刷和日用品间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
例2: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但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分析: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
蝴蝶兰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例1:出席团代会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
有不少女同志。
分析: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之间
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例2: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
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分析: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是交
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密花石豆兰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例1: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和主谓句的特点一定要搞清楚。
分析:概念分类标准不统一,前三者按句子的语气和用途分,后者主谓句按句子的结构分。
例2: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分析: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属于同一范畴,不能并列出现。
昙 花
三、表述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1.前后矛盾: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的矛盾。
例1::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正即将到来( )
例2:各级负责人基本上全部接受了培训。( )
例3:这些都是糟粕,并无多大价值。( )
例4:太阳表面的温度也不过六百度以上。( )
例5: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左右就设有一处雷达、通讯导航和众多空管中心等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 )
时态自相矛盾
范围自相矛盾
程度自相矛盾
数量矛盾
数量前后矛盾,平均是确数,后面不能有左右。
例6: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 )
例7: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会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边地带。
( )
例8: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景。( )
状态自相矛盾
频率自相矛盾,往往和总是矛盾
位置矛盾
串珠石斛
2.照应不周:①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后文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②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③偷换主语而前后不照应。
例1: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分析:前面“有没有”关涉两面,而后面“关键在于”只对应肯定的一面,前后不照应。
例2: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分析:两组并列短语缺照应,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地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例3: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分析:偷换主语,前句的主语是“父母”,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语是“孩子”,应补出主语。
九里香
3.主客颠倒
例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
机会是很少的。
分析: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与报纸接触”。
例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
分析:主客颠倒,应该是“我国人民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四、多次否定失当
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1:谁也不会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分析:“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应该删去“是”字。
例2: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分析:反问语气相当于一次否定,语意表达反了。
例3: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分析:“无时无刻不忘”即任何时候都忘,句子表述刚好相反,把“忘”改为“在”。
2.“防止”“杜绝”“禁止”“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1: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分析:“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应把“不再”改为“再次”。
例2: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法论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分析:“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应将“不再”改为“再次”。
例3: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分析:“忌”与“不可”构成双重否定,语意相反,应去掉“不可”。
五、分句间关系不当(复句关系混乱)
1.强加因果关系
例1: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分析: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例2: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
分析: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推断他加入流氓集团,理由不充足。
例3:这位老先生是研究历史的,因此,他的女儿也是位历史老师。
两者无因果关系,应该是并列关系。
2.复句关系不当
例1 :对于这个人,我既不了解他,更没有见过他。
分析:递进关系不当,应为“我既没有见过他,更不了解他”。
例2: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解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分析: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运用不当,删除。
火棘
拓展阅读
浅析媒体广告中逻辑谬误的类型
宋 青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媒体广告生意也日益兴隆起来。
“广告的正面作用是把各种商品的信息及时、快捷地提供给消费
者,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但是,广告商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消费者
看了或听了广告之后,去购买他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
们绞尽脑汁,使用了各种手段对其产品进行宣传。”因而,在
一些广告中就有许多不实之词,出现了一些逻辑谬误。这些谬误,
一方面误导了消费者,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媒体或商家自身的声誉
和形象。最近,笔者对所收集到的一些媒体广告进行了初步分析
和研究,发现其逻辑谬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滥用权威
滥用权威,是指在广告中违反论证规则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表现为:广告商重金聘请一些影响大的艺术家或名人(影视明星)为某产品代言人,利用部分消费者对其崇敬或崇拜心理(自己崇拜的人都说这东西好,肯定错不了)进行促销。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因为权威只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权威,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未必是权威。如果让这些代言人推荐某部戏剧、电影或小说,一定会有相当的效果,因为艺术是他们的专长;如果让他们推荐某产品,除了他们的专长业务之外,对某种产品的了解程度和普通消费者没有什么两样;再者,他们对产品的质量并未亲身体验(或检验)过,这些广告词都是广告者预先为他们写好的,他们只不过是背诵而已。
比如,演小品的明星做某种化肥的广告,他自己并没有种庄稼用过这种化肥;说相声的笑星为某种减肥茶做广告,他自己并未喝过这种减肥茶;节目主持人做某种药品或保健品的广告,他自己并未使用过这种药品或保健品,等等。结果,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了某些严重后果,影响极坏。
为了保证广告的真实可信,已经有律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修改现行的《广告法》,将虚假广告的代言人也列为处罚对象,不能只让他们获得大笔广告费,还应让他们对虚假广告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
具体表现为:在同一个广告中,广告商“故意地改变了一个概念的含
义,或是故意把表面相似而含义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加以运
用”,以便达到推销产品之目的,使人上当。
比如,在报纸、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这样一类促销广告:
“XXX商品买一赠一”,就是较为典型的例证。因为“买一赠一”有
两种情况,一是“买”一件商品,“赠”一件同样的商品;二是“买”
一件商品,“赠”一件价格低许多的商品。许多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
第一种情况,而商家自己则是做第二种解释,结果使消费者购买商品
后大失所望,深恶痛绝。
三、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指违反不矛盾律要求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
表现为:在同一个广告中,同时肯定两个具有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思想。
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不能自圆其说”等,都是对媒体
广告中自相矛盾的生动说明。
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则广告,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证。因为“今年过节不收礼”是一个全称否定命题,即“任何
礼都不要收”;“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一个特称肯定命题,即“有
的礼要收”,逻辑上这两个命题是不能同真的、不能同假的矛盾关
系,前者真,后者必假;后者真,前者必假。同时肯定二者,就必
然导致逻辑矛盾,是在自打嘴巴!广告商为了达到促销之目的,连
起码的逻辑也不顾了!

四、模糊圈套
模糊圈套,是指广告商在广告中故意用美丽诱人的词藻制造
“模糊”而引人上套的一种逻辑谬误。这种谬误,对消费者来讲,
一旦信其为真,就会上当受骗。
如现在的楼盘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然而,在这一片造势声中,许多楼盘广告却用美丽诱人的词藻制造着模糊:“邻近XXX”“离XX一步之遥”“距市中心10分钟路程”。但当你亲自去体验时,才悟出“邻近”一词原来有如此大的伸缩性;而所谓“一步之遥”倒是“望山跑死马”;至于“10分钟路程”,倒是具体了很多,但恐怕得是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类似这些本应明确表达的却含糊其辞,恐怕不是在妙用模糊语言,而是有意为之了。难怪人们认为有些房地产广告“虚火”太旺、价格不真、位置不准、内容不实、承诺不清。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2002年建设部发布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对这类含糊其辞的虚假商品房广告亮起了“红灯”,规定其广告应符合有关规定,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
五、误用条件
误用条件,是指广告商在广告中为了抬高其产品身价而故意混淆条件关系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这类谬误的广告多如牛毛、俯拾皆是。试看我们耳熟能详的以下两则:
(1)牙好,胃口就好。
(2)电话一通,马到成功。
以上两则广告,都出现了“误用条件”的逻辑谬误。例(1)中的“牙好”和“胃口就好”之间本来并无充分条件的关系(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必要条件关系),而广告制作者却硬要我们相信:只要“牙好,那么“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这是多么荒唐的逻辑。照此说法,患了胃病,根本不需要看内科,只要径直去看牙医就行了。例(2)中的“电话一通,马到成功”,过分夸大了电话的作用。装上电话,肯定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但它绝对不会马上促成一件事情的成功。因为要取得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许多因素的参与,有了便利快捷的通讯工具,仅仅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什么充分条件。
六、偏离主旨
广告以宣传产品为主旨,产品本身的性质、功能等,理所当然地是创意、宣传的主旨,然而,在广告的具体制作中偏离主旨的现象时有发生。所谓偏离主旨,是指在广告制作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和论证规则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表现为:广告词东拉西扯、天马行空,毫不触及产品的主旨。这样的广告,消费者看过或听过之后,也许感觉很美妙、动听,然而在获得信息方面却是一头雾水。如:
(3)XX冰箱广告:春季给您带来沉醉,夏季给您带来欣慰,秋季给您带来甜美,冬季给您带来回味。
以上这则广告,就犯了“偏离主旨”的逻辑谬误。因为广告词尽管说了很多,其实对于宣传产品的主旨(产品本身的性质、功能)什么也没有说,与其说它是冰箱广告,倒不如说它是饮料、酒类或其他食品广告,使消费者看后或听后不清楚其产品的性质、功能是什么,甚至弄不清其究竟要促销的是什么。这样的广告,其实是达不到宣传、促销目的的。
七、诉诸众人
诉诸众人,是指广告商利用人们从众的心理,援引或编造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进行产品宣传、促销、论证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如:
(4)所有精明的主妇都选择XXX,你也会做出精明的选择。
(5)用过XXX产品的人都说好。
结果,当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大呼上当。像这样违反《广告法》规定、诉诸众人、使用绝对化用语的现象,在目前的商品广告中屡见不鲜。
八、虚假论据
虚假论据,是指在广告宣传中违反了论据必须真实的论证规则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表现为:以虚假的事实为论据或理由,意在误导,旨在推销。
比如,某省城W家具公司,定期地在XX大厦卖家具。它在广播、电视、报刊上大做广告,说是其家具要3至5折大拍卖了,因为其公司要回笼资金,或者是XXX展销会要开,它们的家具要搬迁了,为了避免其搬迁损坏与麻烦,它们要将剩下家具样品清仓降价拍卖。可是事实上,它所卖的根本不是什么清仓的样品,而是每天都运来的新产品,或是客户依照样品预定的新产品。显然,这种广告实际上是带有某种欺骗成份的诡辩,它所谓的大减价拍卖的论据或理由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明明是新产品却说成是剩下来的样品。这样的广告,可能会使消费者一时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但时间一长,当人们再次看到或听到诸如此类的广告后,定会深恶痛绝;即使是真的降价促销,也很难使人相信再去购买了。
九、预期理由
预期理由,是指违反充足理由律或论证规则所出现的一种逻辑谬误。具体表现为:广告商大多利用消费者贪图吉利或某种祈盼的心理,在广告宣传中,把未经检验、证实的产品的功能、作用作为已被检验、证实的东西进行大肆宣传、促销。结果,使消费者上当受骗,影响极坏。
比如,某地以下两则促销广告:“戴上XX宝石戒子定会给你带来好的气”“穿上XX牌服饰将会使你高人一等”,就是其较为典型的例证。结果,当部分消费者购买、使用后,深感上当受骗;一怒之下,便把厂家、商家告上了法庭。因为戴上了XX宝石戒子并没有遇到好的运气,穿上了XX牌服饰并没有高人一等。
上面,我们列举并浅析了媒体广告中逻辑谬误的九种类型,当然在众多的媒体广告中,逻辑谬误远远不止这九种。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九种逻辑谬误的列举与分析,告知消费者:广告中的逻辑谬误之“谬”大多源于广告者要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瞒天过海、诱人上钩的目的;广告中逻辑谬误的表现形式尽管巧妙而隐蔽,但其实质无一不是违反逻辑和有悖常理的,只要我们能够保持逻辑思维的警觉性,正确地使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剥开惑人的外衣,其谬误就会暴露无遗,就可减少或避免上当受骗。同时,也忠告媒体、企业或商家要少做或不做上述谬误类广告,否则将会自损声誉和形象,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