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4:4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析画面,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4.模仿写作,自选角度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画面,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思路:朗读感知——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模仿写作
主要教学方法: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自主合作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品析画面,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诗导入: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写过很多诗文来吟咏、歌颂春天。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根据PPT内容做古诗填空
1、以上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学春的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就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总之体现春天的景物,作者都真切地描绘了出来。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笔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的民主战士。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至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家人千万不能买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过他的骨气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不仅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他的比较出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匆匆》、《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三、预习检查
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作业,同学们应把段序标出,并用记号笔勾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生字词,特别是对不熟悉的易错的生字词注音。
朗润(lǎng)鸟巢(cháo)钻(zuān)出婉(wǎn)转嫩(nèn)绿稀疏(shū)眨(zhǎ)眼抖擞(sǒu)酝(yùn)酿(niàng)披蓑(suō)戴笠(lì)
下面看ppt完成注音训练。
边完成练习边将拼音标注于课本的相应的位置,请学生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课本注释有的让生适当地标记。(明确答案之后让生齐读。)
四、听春读春
(一)听春
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标出段序,注意生字词以及朗读的节奏。同时注意再次强调稳重出现的生字词的标准读音。
(二)读春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可以选择喜欢的朗读模式,例如齐读、分段度、男女分读等等,注意读准字音,不要读得太快,注意停顿,可以模仿刚才音频中个人喜欢的朗读技巧。
2、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找找朗读的感受:对象感
分享朗读成果。
大家在朗读的时候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找到了可以圈画出来。再次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朗读完进行简单的评价)
学会用着重号及向上、向下箭头标注音调的抑扬起伏,利于听后诵读时的模仿朗读。
五、析春
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下3个问题
1. 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花、草、风、雨、人
2. 分别给每一个画面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师举例:第3段“春草图”,学生能回答出其他四个答案,“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 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盼春
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赞春
颂春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课文可以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而其中的绘春部分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美丽的图画。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每一幅图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作业:1.预习比喻手法。注意将答案形成规范的答题语句,全面、严谨地概括文字特色。
2.找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中精彩的语句,说说你认为这些词句精彩的理由,在归纳中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了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现在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跟春作亲密的接触,来深入感受那美丽的春景,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盼春
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与一个“对比”)
明确: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2、为什么用“近”字,而不用春天快到了
明确:把春天拟人化
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三、绘春
1、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已经在描绘春天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春天的一草一木?(把第二自然直接去掉行不行?)
明确:对春天的整体描绘。
2、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整体的?
“一切......张开了眼”;拟人: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一)春草图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小草?从文中找出关键字。
明确:质感:“嫩嫩的”颜色:“绿绿的”生命力:“钻”分布:“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分析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显示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描绘春草,为什么要穿插人的画面?重点:如何分析句子?
明确:表面写人,实际写草(侧面描写)
(修辞、内容、情感)
(二)春花图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2、分析句子: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眨呀眨的”没有直接写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把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春风的描写。
(三)春风图
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3.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神韵,美妙动人。
(四)春雨图
1、讲完了春草、春花、春风,那么春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春雨特点的句子。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轻盈)
2、作者不仅写了雨的形态,也写出了雨中的景色,有哪些?
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
3、分析句子: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主要是描写树叶和草的色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诉诸视觉,写得很细致,追求准确传神。
4、分析句子: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房屋与雨天黄昏的环境相配,显得很有诗意。用“静默着”来形容房屋,仿佛房屋有生命,有灵性。
5、迎春图前面的段落重点写景,第7自然段重点写人,而且只有寥寥几笔。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心情:“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景有人,勾勒出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三、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娃娃--新(生机勃勃)
小姑娘--美(千姿百态)
青年--力(英姿雄发)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春天的成长过程,由娃娃、姑娘到青年,抒发了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写景方法?
(1)观察景物要细致,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2)在描写景物时要准确形象、生动具体。(3)通过精彩的修辞运用,在描绘景物特点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业设计
1、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仿句:秋天像。秋天像。秋天像。
2、根据对本文语言的学习,选择以“秋实图”或“瑞雪图”,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一段50字以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