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010年11月31日,作家史铁生因病逝世。
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南方周末·追思史铁生》
史铁生成就了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提示:
史铁生
1951年
出生于北京
1967年
毕业于清华附中
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来又换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1983年
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1.1.4—2010.12.31)
1969年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2010.12.31凌晨3:46分
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朗读1-3段,思考:地坛曾经如何?现在如何?“我”曾经如何?现在如何?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地坛:曾经辉煌 → 荒芜冷落
“我”:曾经狂妄 → 失魂落魄
一种宿命的味道,一种缘分,“我”的心境和地坛的环境高度契合,让“我”和地坛相怜相惜。
朗读第5节,“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一个世界”是“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① 写蜂儿,用比喻修辞手法,“朵”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②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以及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
③ 写露水,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大词小用,是夸张,又是以动衬静。
④ 用“摔开”与“万道金光”搭配,体现夸张突出的灿烂。
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因为其间的动植物展现出蓬勃生机。
第5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地坛有什么特点?给一作者什么的启示?
宁静、生机勃勃
荒芜但并不衰败。
卑微之物自在生存
启发:“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应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人生。
十五年来,失魂落魄的“我”在荒芜冷落的地坛里思考什么问题?有没有答案?
为什么要出生?
该不该去死?
我应该怎么活下去?
这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死 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
降临的节日
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
对彼岸的悬搁就是对此岸的珍重(史铁生)
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都要死去,
从生存的空间踏进永久的宁静。(《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为了思考“怎么活”的问题,十五年来,史铁生在地坛里默坐,呆想,观察。他看到了哪些景色?他看到的仅仅是景色吗?请自由朗读“六个譬如”
景中有哲理,景中有禅意
“六个譬如”
1、譬如灿烂的坎坷
2、譬如高歌的雨燕
3、譬如雪地上的脚印
4、譬如苍黑的古柏
5、譬如夏日暴雨
6、譬如秋风落叶
◇
◇
◇
◇
◇
◇
小结
六个“譬如”,表现了博大与纤微,永恒与短暂,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而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
通过解读“六个譬如”,你对地坛和史铁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地坛:荒芜的古园?
“我”:残疾者?
→
荒芜但并不衰败
精神家园
残疾但并不消沉
思想者
史铁生成就了地坛?
→
→
地坛成就了史铁生
史铁生说:最初,我写残疾人,后来,我写人的残疾。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人人都会面临人生的困境、精神的局限
人人都要有自己的“地坛”
朱自清的地坛就是:
月下荷塘
比较:“荷塘”与“地坛”特点有何不同?它们对于作者有何相同和不同的意义
特点:
荷塘:月色之下,朦胧幽静。
地坛:荒芜却并不衰败,充满生机与活力。
意义:
相同:都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地方,都调节和改变了作者的心情。
不同:荷塘是朱自清获得独处与自由的精神空间;地坛是给史铁生生命启迪的精神家园。
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甚至也可以不去看地坛,但你一定要读《我与地坛》,读史铁生。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探究解析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生存启发
小结
我
母亲
精神支柱
地坛
精神支柱
自然
亲情
有时候,回头去看,正是坎坷成就人生,正是坎坷使生命闪亮。
没有残疾带来的极度痛苦,就没有“我”在地坛中的十五年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写下《我与地坛》,就没有一系列直指人心的杰出作品。
1992年的中国文坛,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轼)
人生充满偶然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实际上是生命的终极问题。
◇
2001年,史铁生见到了自己“最喜欢和羡慕的人”
世界飞人刘易斯。会面时,刘易斯将有自己签名
的照片和运动鞋送给史铁生。
◇
无论生活如何残酷,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人生的各个季节,都给人带来独特的生命体验。以热烈的姿态,去拥抱人生,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史铁生的死,真是做到了静美。
没有花圈,没有挽联,没有黑色的
丧服,没有死亡的灰暗,只有鲜艳
的花朵,只有欢庆重生的安然。
2011年1 月4日,史铁生告别会
铁凝带来史铁生生前最爱吃的樱桃还有蛋糕,这一天,正是史铁生的生日。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宇宙永恒,生命短暂。
2011年1月4日,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接到一个电话,史铁生的捐献,让那个受捐者因为有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肝脏,才能亲眼看见他刚出世的孩子。这时候,史铁生离开了这个世界已经4天。
超越一己的悲欢,融入生命的洪流。
史铁生的人生是短暂的,他把肝脏留给一位父亲,让他能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把骨灰洒在地坛,让苍黑的古柏愈加苍翠。他把作品留给这个世界,让世人少了一点孤独,多了一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