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试卷(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2023·湖北模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政治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明显影响
2.(2023·湖北模拟)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3.(2023·湖北模拟)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地区 措施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2023·湖北模拟)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即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谑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5.(2023·湖北模拟)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6.(2022高二上·梅州期中)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7.(2023·湖北模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某一时期处理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时,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 凡地主土地在苏维埃时代未被没收的,不再没收,土地所有权仍属地主
(2) 已被没收了土地和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来,可由政府分给与一般农民一样的一份土地和房屋,并享有公民权
(3) 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任何干涉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民族革命战争的发展出现新形势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D.抗日民主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8.(2023·湖北模拟)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记录了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堪称诗史。下列诗词与地图形势相对应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C.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9.(2023高一下·泸县月考)《人民日报》在某一时期曾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0.(2023·湖北模拟)如图为1980~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表。据此可知我国( )
A.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B.工业体系日益完善
C.贸易市场日趋多元 D.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11.(2023·湖北模拟)11世纪法兰克的安茹伯爵富尔克不仅对领地的民众百般苛待,甚至将自己的妻子们一个个杀死,担心冤魂惊扰的他因此长期失眠。1046年,富尔克携巨资前往巴勒斯坦,暂居后身心状态好转,富尔克此后多次前往耶路撒冷朝觐。富尔克的经历反映了( )
A.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 B.阿拉伯医学水平精湛
C.基督教具有深刻影响 D.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
12.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13.(2023·湖北模拟)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
A.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B.研究的普遍性和工业的普及性
C.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D.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14.(2020高二上·台州月考)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 )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23·湖北模拟)据统计,1965年苏联未完成的基建工程量占投资总额的69%,1975年为75%,1978年为85%,原计划于1982年完成的“世纪工程"贝阿大铁路直到1987年还未正式投入运营。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 )
A.服从于美苏争霸的需要 B.留下了苏联解体的重大隐患
C.改变了重工业优先策略 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16.(2023·湖北模拟)21世纪初,国际形势继续走向缓和,但各种形式的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民族主义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局势令人担忧,如中东地区的动荡。这表明( )
A.战争和动荡是主流 B.恐怖主义是最大威胁
C.世界和平任重道远 D.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2023·湖北模拟)【近现代中国金融战与货币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作为近代北方的工业与金融中心,金融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
天津近代发钞银行一览表(摘录)
银行 设立时间 总部是否在天津 性质 津钞发行额 (民国 26年) 银行 设立时间 总部是否在天津 性质 津钞发行额 (民国26年)
汇丰 银行 1881年 否 外资 天津农工银行 1916 年 是 商办
华俄道胜银行 1896 年 否 外资 中法实业银行 1916 年 否 外资
通惠 银行 1896 年 是 官督商办 花旗 银行 1919 年 否 外资
天津官银号 1902 年 是 官办 中国实业银行 1919 年 是(后迁出) 官民 合办 1750000
横滨正金银行 1903 年 否 外资 中国丝茶银行 1925 年 是 商办
大清 银行 1905 年 否 官办 中元实业银行 1925 年 是 商办
中国 银行 1912 年 否 官办 115161 800 中国农工银行 1927 年 否 官民 合办 1500000
——摘编自黄丽珍等《天津近代货币“斗争”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就先后在东北和华北建立起多家日本银行支行和日伪银行,日军依靠这些银行大量发行伪币来兑换法币和地方货币,掠夺中国人民……为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国民党政府则在国统区严禁使用敌伪货币,并在敌占区推行地方银行纸币护卫法币,维护法币在沦陷区的流通。日伪银行还采取不合理的兑换关系,人为贬低法币,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为了扰乱金融秩序,日军大批伪造根据地货币,发行大量假钞。而敌后根据地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假斗争;国民党政府下令军统局与美国合作,在重庆制造沦陷区的伪币,用于抢购物资。为套取中国外汇,日本在华北各地掀起挤兑银元的风潮,用钞票购兑中国银元,再购兑成白银运往关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国民政府采取外汇管制等多种手段以粉碎敌人阴谋,稳定金融秩序。除此之外,日军还开展物资战,到非沦陷区抢购物资,引起通货膨胀,物资战也成为货币战的一种形式。敌后根据地和国民政府也采取积极措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王永进《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的货币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天津金融领域“斗争”的主要特点,并
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反击日军“货币战”的重要
意义。
18.(2023·湖北模拟)【中国人口变化与政策调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以增加社会财富,以承续后嗣,一直是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东方杂志》从创刊之初便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据统计,涉及人口研究各个领域的文章多达111篇,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者41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群体庞大,既有专门的人口学者陈长蘅、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又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农业学家彭家元、历史学家张荫麟。这些学者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又在人口数据、理论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激烈论辩。
——岳靖芝《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研究——基于<东方杂志>学界同仁论说的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全国迎来了第一次生育高峰。6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达7.2亿,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依然无法满足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粮食紧缺、受教育率低、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隐患,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产生激烈冲突。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高和荣《建立中国自己的人口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杂志》人口研究文章的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人口学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新中国人口政策演变的主要内容,分析影响新中国人口政策的因素。
19.(2023·湖北模拟)【欧洲民众情绪变化与苏联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然而,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民众情绪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士对“苏联模式”态度的转变,并说明其影响。
20.(2023·湖北模拟)【制度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
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等信息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也就是说明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周时是贵族政治体制,而非官僚政治,A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国家制度受到宗法血缘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国家权的问题,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宗法血缘的概念,以此去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而不是魏晋时期,A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对儒家的冲击,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道家思想再魏晋时期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理解题干中的核心信息,如老庄思想盛行,二是需要回顾教材明确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3.【答案】D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隶属福建省 ”“ 中俄《尼布楚条约》 ”“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 驻驻藏大臣 ”等信息看的粗表格内容为边疆或者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措施有设置机构、打击侵略者、平定叛乱等,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台湾地区不涉及民族关系,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乾隆皇帝,而非康熙帝,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整合表格中的信息“ 隶属福建省 ”“ 中俄《尼布楚条约》 ”“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 驻驻藏大臣 ”,然后归纳其共同点,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注定不可能成功,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由于近代的社会发展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有民族工业的缓慢发展、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5.【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发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等信息可得出,这一现象体现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其过程是艰难曲折的,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辛亥革命胜利最大的标志就是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不能说辛亥革命彻底失败,A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辛亥革命有准确的理解与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的色彩,因此反映的基本趋势是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C错误,材料无关工业化;
D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的是学习西方的制度,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反映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不涉及学习西方的技术,因此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革命的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7.【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中关于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信息及所学可得出,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抗日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抗日战争形势下中共土地政策进行调整,有意团结地主阶层抗日,并非旨在推广新民主主义理论,A不合题意;
依据所学,“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不符合史实,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抗战期间,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性质“根本改变”说法错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表格中农民与地主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关于抗日政策分析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8.【答案】D
【知识点】北平和谈与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对渡江战役的描述,D符合题意;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是对秋收起义的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A不合题意;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是对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B不合题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对红军长征的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时空素养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根据图片信息及解放战争的历程进行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由“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题干材料可知,这些现象发生在“大跃进”时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导致“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
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的主要涉及生产关系,而“大跃进“目的是生产力,故C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阶段,即1949~1953年,而“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及实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980~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表 ”等信息可以得出,1980~2020年中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1995年以来工业出口占比超过工业进口占比并有所增长,1995年以来初级进口占比超过初级出口占比有所增长,且中国工业出口远高于初级进口占比,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以来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体系优化,B符合题意;
图中曲线显示期间也有低谷、下降,因此“持续增长”表述有误,A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非“贸易市场日趋多元”,C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可得出“深入融入全球经济”与材料主旨工业体系的日益完善不符,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关于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的占比去分析其体现的实质内容。
11.【答案】C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富尔克携巨资前往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朝觐”等信息可知,富尔克担心作恶多端而无法升入天堂,前往基督教圣城获得教会对其罪行的赦免,因而身心状态好转,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欧洲社会的深刻影响,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A不合题意;
材料没有提到阿拉伯医学水平,B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并非其主旨,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以及经济和思想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12.【答案】B
【知识点】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从材料“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
的工匠。”说明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带来就业机会,没有指出提供了大量自由劳
动力,故A不正确。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C不正确。“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说明
不是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故D不正确。
13.【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下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迅速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欧美大型工业公司纷纷创立实验室投资研发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A符合题意;
材料看不出研究 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B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不是在于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C不合题意;
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与资本的再生、管理的科学性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4.【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指的是德国战败;材料信息“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指的是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材料信息“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故①③④正确;
材料信息未涉及美国崛起,国联建立,故②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等进行分析即可。
15.【答案】B
【知识点】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未完成的基建工程量占投资总额的69%,1975年为75%,1978年为85% ”“ 直到1987年还未正式投入运营 ”等信息可得出,二战之后的苏联在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的未完工或未正式投入运营的现象,这反映出随着苏联体制的僵化,国民经济逐年滑坡,导致国家基础建设工程难以为继,这留下了苏联解体的重大隐患,B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基建工程建设和美苏争霸无必然关联,A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工业优先策略是否改变,C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可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题干无体现,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与理解的能力,解题四紧扣题干中苏联关于未完成的几件工程量的情况分析归纳。
16.【答案】C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21世纪初,国际形势继续走向缓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民族主义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局势令人担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表明世界和平任重而道远,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非战争和动荡,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霸权主义是最大威胁,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当今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而非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历史现象—— 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民族主义依然存在 、 中东地区的动荡,然后进行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17.【答案】(1)特点: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性质多样(或类型多样);持续时间长;货币多样化(存在地方货币或发行权不统一);斗争(竞争)激烈;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政权更迭,中央集权削弱;列强经济侵略加剧(或列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或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要);天津作为贸易中心、工业中心,金融需求大。
(2)意义:打击了日军的经济侵略;维护了金融秩序(或维护了货币的流通,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了社会经济;减少白银外流,维护了国家利益;有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国家(或货币)主权;对以后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提供借鉴。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一中“天津近代发钞银行一览表”,根据表格中具有发钞权的银行总部、性质、设立时间和数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性质多样,持续时间长,货币多样化;综合各家银行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近代银行竞争激烈,中国近代金融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天津近代发钞银行设立时间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局动荡,政权更迭,中央集权削弱,列强经济侵略加剧,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天津作为贸易中心、工业中心, 金融需求大。
(2)问的作答可以依据材料二中“日本就先后在东北和华北建立起多家日本银行支行和日伪银行, 日军依靠这些银行大量发行伪币来兑换法币和地方货币,掠夺中国人民“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到“非沦陷区抢购物资,引起通货膨胀”等问题,“为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假斗争”在重庆制造沦陷区的伪币,用于抢购物资”等信息,结合所学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国家和历史等方面知识分析可知,中国反击日军货币战,打击了日军的经济侵略,维护了金融秩序(或维护了货币的流通,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了社会经济,减少了白银外流,维护了国家利益,有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国家(或货币)主权,也为以后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题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要紧扣材料信息。
18.【答案】(1)特点:凸显救亡图存的色彩;观点多元,既有分歧又有共识;人口研究领域广泛;研究学者众多,跨学科学者参与;受西方人口观和研究方法的影响。
背景:人口众多的社会弊端日益显露;增殖人口的传统人口观念根深蒂固;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人口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学者共同的诉求。
(2)政策演变:50年代开始鼓励人口增长;改革开放后执行计划生育,节制人口;21世纪后放开二孩。影响因素:人口总体结构;国民经济发展程度;意识形态色彩;人口理论。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国事衰败”可知人口研究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以挽救民族危机为目的;据材料一“各个领域”可知研究领域广泛;据材料一“多达111篇”说明数量多;据材料一“文章作者群体庞大,人口学者、气象学家、农业学家、历史学家”等可知研究学者众多、甚至有跨学科学者的参与;据材料一“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可知受到西方人口观和方法的影响;据材料一“又在人口数据、理论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激烈论辩”可知观点多元。第二小问的作答据材料一“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可知,受到中国传统人口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国事衰败”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道路;据材料一“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可知人口众多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据材料一“这些学者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说明西方人口学说在中国传播。
(2) 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据材料二“50年代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及“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可知,50年代政府鼓励生育;改革开放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据材料二“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可知受到人口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二“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因为我们建国初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受到苏联的影响;据材料二“6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达7.2亿”、“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产生激烈冲突”可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政策的推行;据材料二“21世纪,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可知全面两孩是由于21世纪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国家政策的调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两问均需要依据两则史料去分析归纳。
19.【答案】(1)原因: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一战使民众对于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态度:由怀疑到认可。影响:为欧洲一些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一中“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战争的浩劫”可知,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一战使民众对于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根据“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二中“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可知,由怀疑到认可;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二中“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为欧洲一些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设问要求,依托材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20.【答案】示例:宋朝得分:制度;科技;经济
说明:北宋初期实行一整套制度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设置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但也压抑了地方的自主能动性。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实行糊名誊录法,扩大了科举录取官员规模,官制复杂,形成冗官局面。
北宋在科技上有大发展,新式火药武器层出不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货币方面开始出现纸币,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经济重心于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政府财政来源中商业税成为重要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出现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可以选取宋朝,选取制度、科技、经济三个要素,其次,根据所学,分别从宋朝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特征等角度分析说明,如,北宋初期实行一整套制度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设置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但也压抑了地方的自主能动性。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实行糊名誊录法,扩大了科举录取官员规模,官制复杂,形成冗官局面。北宋在科技上有大发展,新式火药武器层出不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货币方面开始出现纸币,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经济重心于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政府财政来源中商业税成为重要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出现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解题时也可以选取其它朝代,注意史实正确,逻辑清晰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论述。
1 / 1湖北省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试卷(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2023·湖北模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政治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明显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等信息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也就是说明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周时是贵族政治体制,而非官僚政治,A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国家制度受到宗法血缘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国家权的问题,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宗法血缘的概念,以此去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2.(2023·湖北模拟)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而不是魏晋时期,A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对儒家的冲击,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道家思想再魏晋时期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理解题干中的核心信息,如老庄思想盛行,二是需要回顾教材明确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3.(2023·湖北模拟)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地区 措施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隶属福建省 ”“ 中俄《尼布楚条约》 ”“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 驻驻藏大臣 ”等信息看的粗表格内容为边疆或者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措施有设置机构、打击侵略者、平定叛乱等,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台湾地区不涉及民族关系,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乾隆皇帝,而非康熙帝,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整合表格中的信息“ 隶属福建省 ”“ 中俄《尼布楚条约》 ”“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 驻驻藏大臣 ”,然后归纳其共同点,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4.(2023·湖北模拟)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即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谑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注定不可能成功,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由于近代的社会发展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有民族工业的缓慢发展、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5.(2023·湖北模拟)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发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等信息可得出,这一现象体现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其过程是艰难曲折的,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辛亥革命胜利最大的标志就是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不能说辛亥革命彻底失败,A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辛亥革命有准确的理解与认识。
6.(2022高二上·梅州期中)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的色彩,因此反映的基本趋势是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C错误,材料无关工业化;
D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的是学习西方的制度,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反映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不涉及学习西方的技术,因此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革命的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7.(2023·湖北模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某一时期处理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时,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 凡地主土地在苏维埃时代未被没收的,不再没收,土地所有权仍属地主
(2) 已被没收了土地和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来,可由政府分给与一般农民一样的一份土地和房屋,并享有公民权
(3) 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任何干涉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民族革命战争的发展出现新形势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D.抗日民主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中关于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信息及所学可得出,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抗日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抗日战争形势下中共土地政策进行调整,有意团结地主阶层抗日,并非旨在推广新民主主义理论,A不合题意;
依据所学,“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不符合史实,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抗战期间,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性质“根本改变”说法错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表格中农民与地主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关于抗日政策分析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8.(2023·湖北模拟)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记录了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堪称诗史。下列诗词与地图形势相对应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C.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答案】D
【知识点】北平和谈与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对渡江战役的描述,D符合题意;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是对秋收起义的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A不合题意;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是对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B不合题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对红军长征的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时空素养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根据图片信息及解放战争的历程进行分析。
9.(2023高一下·泸县月考)《人民日报》在某一时期曾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由“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题干材料可知,这些现象发生在“大跃进”时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导致“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
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的主要涉及生产关系,而“大跃进“目的是生产力,故C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阶段,即1949~1953年,而“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及实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3·湖北模拟)如图为1980~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表。据此可知我国( )
A.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B.工业体系日益完善
C.贸易市场日趋多元 D.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980~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表 ”等信息可以得出,1980~2020年中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1995年以来工业出口占比超过工业进口占比并有所增长,1995年以来初级进口占比超过初级出口占比有所增长,且中国工业出口远高于初级进口占比,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以来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体系优化,B符合题意;
图中曲线显示期间也有低谷、下降,因此“持续增长”表述有误,A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非“贸易市场日趋多元”,C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可得出“深入融入全球经济”与材料主旨工业体系的日益完善不符,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关于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的占比去分析其体现的实质内容。
11.(2023·湖北模拟)11世纪法兰克的安茹伯爵富尔克不仅对领地的民众百般苛待,甚至将自己的妻子们一个个杀死,担心冤魂惊扰的他因此长期失眠。1046年,富尔克携巨资前往巴勒斯坦,暂居后身心状态好转,富尔克此后多次前往耶路撒冷朝觐。富尔克的经历反映了( )
A.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 B.阿拉伯医学水平精湛
C.基督教具有深刻影响 D.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
【答案】C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富尔克携巨资前往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朝觐”等信息可知,富尔克担心作恶多端而无法升入天堂,前往基督教圣城获得教会对其罪行的赦免,因而身心状态好转,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欧洲社会的深刻影响,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A不合题意;
材料没有提到阿拉伯医学水平,B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并非其主旨,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以及经济和思想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12.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从材料“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
的工匠。”说明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带来就业机会,没有指出提供了大量自由劳
动力,故A不正确。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C不正确。“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说明
不是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故D不正确。
13.(2023·湖北模拟)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
A.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B.研究的普遍性和工业的普及性
C.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D.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下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迅速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欧美大型工业公司纷纷创立实验室投资研发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A符合题意;
材料看不出研究 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B不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不是在于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C不合题意;
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与资本的再生、管理的科学性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4.(2020高二上·台州月考)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 )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指的是德国战败;材料信息“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指的是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材料信息“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故①③④正确;
材料信息未涉及美国崛起,国联建立,故②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等进行分析即可。
15.(2023·湖北模拟)据统计,1965年苏联未完成的基建工程量占投资总额的69%,1975年为75%,1978年为85%,原计划于1982年完成的“世纪工程"贝阿大铁路直到1987年还未正式投入运营。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 )
A.服从于美苏争霸的需要 B.留下了苏联解体的重大隐患
C.改变了重工业优先策略 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未完成的基建工程量占投资总额的69%,1975年为75%,1978年为85% ”“ 直到1987年还未正式投入运营 ”等信息可得出,二战之后的苏联在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的未完工或未正式投入运营的现象,这反映出随着苏联体制的僵化,国民经济逐年滑坡,导致国家基础建设工程难以为继,这留下了苏联解体的重大隐患,B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基建工程建设和美苏争霸无必然关联,A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工业优先策略是否改变,C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可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题干无体现,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与理解的能力,解题四紧扣题干中苏联关于未完成的几件工程量的情况分析归纳。
16.(2023·湖北模拟)21世纪初,国际形势继续走向缓和,但各种形式的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民族主义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局势令人担忧,如中东地区的动荡。这表明( )
A.战争和动荡是主流 B.恐怖主义是最大威胁
C.世界和平任重道远 D.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21世纪初,国际形势继续走向缓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民族主义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局势令人担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表明世界和平任重而道远,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非战争和动荡,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霸权主义是最大威胁,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当今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而非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历史现象—— 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民族主义依然存在 、 中东地区的动荡,然后进行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2023·湖北模拟)【近现代中国金融战与货币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作为近代北方的工业与金融中心,金融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
天津近代发钞银行一览表(摘录)
银行 设立时间 总部是否在天津 性质 津钞发行额 (民国 26年) 银行 设立时间 总部是否在天津 性质 津钞发行额 (民国26年)
汇丰 银行 1881年 否 外资 天津农工银行 1916 年 是 商办
华俄道胜银行 1896 年 否 外资 中法实业银行 1916 年 否 外资
通惠 银行 1896 年 是 官督商办 花旗 银行 1919 年 否 外资
天津官银号 1902 年 是 官办 中国实业银行 1919 年 是(后迁出) 官民 合办 1750000
横滨正金银行 1903 年 否 外资 中国丝茶银行 1925 年 是 商办
大清 银行 1905 年 否 官办 中元实业银行 1925 年 是 商办
中国 银行 1912 年 否 官办 115161 800 中国农工银行 1927 年 否 官民 合办 1500000
——摘编自黄丽珍等《天津近代货币“斗争”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就先后在东北和华北建立起多家日本银行支行和日伪银行,日军依靠这些银行大量发行伪币来兑换法币和地方货币,掠夺中国人民……为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国民党政府则在国统区严禁使用敌伪货币,并在敌占区推行地方银行纸币护卫法币,维护法币在沦陷区的流通。日伪银行还采取不合理的兑换关系,人为贬低法币,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为了扰乱金融秩序,日军大批伪造根据地货币,发行大量假钞。而敌后根据地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假斗争;国民党政府下令军统局与美国合作,在重庆制造沦陷区的伪币,用于抢购物资。为套取中国外汇,日本在华北各地掀起挤兑银元的风潮,用钞票购兑中国银元,再购兑成白银运往关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国民政府采取外汇管制等多种手段以粉碎敌人阴谋,稳定金融秩序。除此之外,日军还开展物资战,到非沦陷区抢购物资,引起通货膨胀,物资战也成为货币战的一种形式。敌后根据地和国民政府也采取积极措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王永进《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的货币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天津金融领域“斗争”的主要特点,并
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反击日军“货币战”的重要
意义。
【答案】(1)特点: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性质多样(或类型多样);持续时间长;货币多样化(存在地方货币或发行权不统一);斗争(竞争)激烈;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政权更迭,中央集权削弱;列强经济侵略加剧(或列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或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要);天津作为贸易中心、工业中心,金融需求大。
(2)意义:打击了日军的经济侵略;维护了金融秩序(或维护了货币的流通,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了社会经济;减少白银外流,维护了国家利益;有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国家(或货币)主权;对以后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提供借鉴。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一中“天津近代发钞银行一览表”,根据表格中具有发钞权的银行总部、性质、设立时间和数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性质多样,持续时间长,货币多样化;综合各家银行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近代银行竞争激烈,中国近代金融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天津近代发钞银行设立时间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局动荡,政权更迭,中央集权削弱,列强经济侵略加剧,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天津作为贸易中心、工业中心, 金融需求大。
(2)问的作答可以依据材料二中“日本就先后在东北和华北建立起多家日本银行支行和日伪银行, 日军依靠这些银行大量发行伪币来兑换法币和地方货币,掠夺中国人民“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到“非沦陷区抢购物资,引起通货膨胀”等问题,“为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假斗争”在重庆制造沦陷区的伪币,用于抢购物资”等信息,结合所学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国家和历史等方面知识分析可知,中国反击日军货币战,打击了日军的经济侵略,维护了金融秩序(或维护了货币的流通,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了社会经济,减少了白银外流,维护了国家利益,有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国家(或货币)主权,也为以后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题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要紧扣材料信息。
18.(2023·湖北模拟)【中国人口变化与政策调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以增加社会财富,以承续后嗣,一直是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东方杂志》从创刊之初便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据统计,涉及人口研究各个领域的文章多达111篇,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者41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群体庞大,既有专门的人口学者陈长蘅、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又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农业学家彭家元、历史学家张荫麟。这些学者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又在人口数据、理论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激烈论辩。
——岳靖芝《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研究——基于<东方杂志>学界同仁论说的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全国迎来了第一次生育高峰。6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达7.2亿,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依然无法满足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粮食紧缺、受教育率低、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隐患,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产生激烈冲突。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高和荣《建立中国自己的人口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杂志》人口研究文章的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人口学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新中国人口政策演变的主要内容,分析影响新中国人口政策的因素。
【答案】(1)特点:凸显救亡图存的色彩;观点多元,既有分歧又有共识;人口研究领域广泛;研究学者众多,跨学科学者参与;受西方人口观和研究方法的影响。
背景:人口众多的社会弊端日益显露;增殖人口的传统人口观念根深蒂固;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人口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学者共同的诉求。
(2)政策演变:50年代开始鼓励人口增长;改革开放后执行计划生育,节制人口;21世纪后放开二孩。影响因素:人口总体结构;国民经济发展程度;意识形态色彩;人口理论。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国事衰败”可知人口研究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以挽救民族危机为目的;据材料一“各个领域”可知研究领域广泛;据材料一“多达111篇”说明数量多;据材料一“文章作者群体庞大,人口学者、气象学家、农业学家、历史学家”等可知研究学者众多、甚至有跨学科学者的参与;据材料一“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可知受到西方人口观和方法的影响;据材料一“又在人口数据、理论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激烈论辩”可知观点多元。第二小问的作答据材料一“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可知,受到中国传统人口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国事衰败”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道路;据材料一“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可知人口众多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据材料一“这些学者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说明西方人口学说在中国传播。
(2) 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据材料二“50年代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及“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可知,50年代政府鼓励生育;改革开放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据材料二“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可知受到人口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二“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因为我们建国初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受到苏联的影响;据材料二“6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达7.2亿”、“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产生激烈冲突”可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政策的推行;据材料二“21世纪,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可知全面两孩是由于21世纪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国家政策的调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两问均需要依据两则史料去分析归纳。
19.(2023·湖北模拟)【欧洲民众情绪变化与苏联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然而,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民众情绪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士对“苏联模式”态度的转变,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原因: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一战使民众对于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态度:由怀疑到认可。影响:为欧洲一些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一中“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战争的浩劫”可知,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一战使民众对于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根据“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二中“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可知,由怀疑到认可;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材料二中“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为欧洲一些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设问要求,依托材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20.(2023·湖北模拟)【制度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
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宋朝得分:制度;科技;经济
说明:北宋初期实行一整套制度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设置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但也压抑了地方的自主能动性。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实行糊名誊录法,扩大了科举录取官员规模,官制复杂,形成冗官局面。
北宋在科技上有大发展,新式火药武器层出不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货币方面开始出现纸币,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经济重心于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政府财政来源中商业税成为重要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出现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可以选取宋朝,选取制度、科技、经济三个要素,其次,根据所学,分别从宋朝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特征等角度分析说明,如,北宋初期实行一整套制度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设置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但也压抑了地方的自主能动性。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实行糊名誊录法,扩大了科举录取官员规模,官制复杂,形成冗官局面。北宋在科技上有大发展,新式火药武器层出不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货币方面开始出现纸币,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经济重心于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政府财政来源中商业税成为重要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出现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解题时也可以选取其它朝代,注意史实正确,逻辑清晰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论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