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1 15: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课 题 第二单元第 4 课《夏商周的更替》 总(5)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年 月 日
背景 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 1 课本课主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彼此之间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序,反映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兴衰和更替,是历史的渐进发展过程,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商朝和周朝,国家地域扩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课标分析: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学习 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分析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材料分析,认识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辩证看待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4.通过对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 重点 夏商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 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的作用与弊端。
教学 准备 教案、多媒体课件、课本
教学 评价 诊断性评价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继的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去了解一下那个时期的历史变迁。 一、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而禹在位期间,我国的史前时期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历史意义。 提示: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 介绍“家天下”的出现。 提示: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3.多媒体展示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 礼运》 问题: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各指什么? 提示:“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天下为家”,则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 4. 多媒体展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夏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提示:措施:军队、刑法、监狱等作用:巩固夏王朝的统治。 5. 介绍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思考: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它们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差别很大,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阶级贫富分化加剧和等级界限分明。 6.介绍夏朝的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我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夏桀的残暴统治终于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最后被商汤所灭。 (二)商汤灭夏 当夏朝衰败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商的首领汤,团结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根据课文归纳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介绍盘庚迁都,并启发学生思考: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 提示:因为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战乱、洪水、政局动荡、占卜迷信、外族入侵、自然环境的恶化等。盘庚迁殷后,商朝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到商纣王时,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社会各种矛盾都达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三)武王伐纣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商纣王沉迷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之时,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发展起来。周武王时,在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下,周部落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归纳牧野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2.归纳: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时间是什么时候?都城在哪里? 提示: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镐京 3.组织学生讨论: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且能够重用人才,联合周边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西周的分封制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西周分封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诸侯有何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结果怎样? 2.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介绍西周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情况。 3.介绍西周的衰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动迁洛邑,史称东周。 4.启发学生思考: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提示:兴:重视生产,关心百姓,重用贤才。亡:统治者的暴政总之:统治者重用人才,关心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暴政必然导致灭亡。 三、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无疑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国家的本质所在。 四、板书设计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