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题名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科 历史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发产生与社会变革的第七课。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夏商周时期,即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6-8课讲的是从春秋到战国的演变以及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活跃期--百家争鸣,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为秦朝统一奠定基础,因此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 1、知识方面 七年级学生,对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深入。 2、性格特点 他们好奇心强,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思维活跃,更愿意接受图片和故事的资料,但理性思维较弱。因此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理解性知识点,图文材料的补充和讲解。 3、核心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诸侯的兼并战争。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破旧立新及其对秦国强大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新和朴素的环保意识,认识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
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史料解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设计思路 立意:突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变”字,强调立新。 主线: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 分三个板块: 一、新形势,新格局; 二、新制度,新潮流; 三、新发展,新规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首先跟着动态时间轴看到东周时期的起止时间是从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群雄争霸,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跟着老师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利用时间轴,紧扣变化导入: 2、从学生已知入手,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主线是“变化”。
新 形 势 ‘ 新 格 局 出示春秋后期形势图和战国初期形势图,通过对比,提出问题,找一找:战国初期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直观呈现,初步掌握识图能力; 2、落实基础知道,培养学生语言归纳能力。
学生活动--眼疾手快:迅速找出战国七雄并辨别其地理位置,上讲台快狠准的填写。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活动。 通过地图呈现,培养历史时空观;2、落实基础知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播放短视频《国宝会说话》片段,提问: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对战争场面的描述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直观了解战国时期水陆攻战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两段文字材料,以小组合作方式探究,想一想: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过渡语:列国君主们明白,暴力最强说了算,于是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兼并弱国,一统天下。要想实现此目标,必须改变治国之策。“以变求存”成为时代需求。
新 制 度 , 新 潮 流 1、出示七国变法图,引导学生得出列国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过渡语:战国时期,在兼并战争的表象下,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学习各国变法的背景,分析指出各国变法的直接原因是列国君主们渴望在兼并战争中获胜,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理解各国变法的目的和原因。 1、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利用思维导图,突破教学难点。 3、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4、初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其中变法“最给力”的是秦国。但战国初年秦国的社会状况如何呢?结合图文材料,以小组合作方式探究完成。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图史互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1、梳理教材3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 2、学生活动—接龙比赛,还原变法。 3、合作探究: 听了这些法令,人们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的看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活动。 1、重视教材,落实基础知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讨论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播放短视频《见字如面——黑夫木牍》片段,提问:家书出自商鞅变法的哪项法令?这项法令对秦国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考古发掘,文物证史,引发学生共鸣。。
结合三则材料,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对秦国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演进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学生活动:历史人物名片——我心中的商鞅 学生在卡片上用一句话描述心中的商鞅形象。 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和品质,落实家国情怀。
新 发 展 , 新 规 划 过渡语: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各国在政治上厉行变法,加速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各国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战国时期,出现兴修水利工程的高潮。其中秦国兴修的都江堰最著名。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说起都江堰,每一个四川人都为之感到自豪。
学生活动:我是小老师 由小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结构和原理,再结合教材36页,回答问题: 都江堰是由哪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呢?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华阳国志》的节选材料,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识读材料的能力。
合作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当地先民哪些品质呢?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升级学生认知,感受祖先的智慧、勤劳、创新和朴素的环保意识,落实家国情怀。
课堂 小结 再一次结合动态时间轴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进入新形势下的诸侯国君为了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纷纷破旧立新,变法图强,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使秦国强大起来,都江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最终使秦国确立了优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动乱,统一全国。
板书 设计 第一篇章:新形势,新格局 1、战国七雄 2、战争特点 第二篇章:新制度,新潮流 1、各国变法背景 2、商鞅变法(原因、内容、作用) 第三篇章:新发展,新规划 1、都江堰
教学 反思 课前,学生收集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资料,以小老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讲解此工程,并以短视频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教学手段上,依据学情将教材内容以图史互证,考古发掘,文物证史和短视频等方式呈现,以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初步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本节课也有不足,本课内容多,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把控和学生的引导没有做到及时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