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8: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红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感受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2.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意象和情感的关系。
知识链接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诗歌的语言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链接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脉络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尝试”——胡适等
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穆旦与九叶派
流派 流派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以吟唱爱情的主要内容 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蕙的风》,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新月派 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徐志摩、方令孺、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徽因等 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朱湘《采莲曲》,闻一多《死水》《红烛》等
象征派 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王独清《但丁墓旁》,穆木天《落花》《烟雨中》
流派 流派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现代派 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 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金克木、施蛰存等 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 十二月十九夜 等
七月派 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等
流派 流派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九叶派 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 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知识链接
新诗发展及其代表与时代精神的变化
郭沫若《女神》——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戴望舒《雨巷》——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艾青——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诗集介绍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学习活动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先朗诵音频,再自己诵读全诗。思考:诗歌所写的对象(诗中的意象)是什么?这个意象有何特点?
红烛;红、燃烧、流泪 咏物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学习活动二:吟咏研读 深入探究
1.再读诗歌,小组合作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明白缘由
第六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第八九节: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象征赤诚、热情。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是诗人自问自答,思考觉悟的过程。
反映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熊熊的火光。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残风”暗指反动势力。“红烛”因烧得不稳而着急流泪,体现了诗人内心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却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痛苦而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学习活动二:吟咏研读 深入探究
2.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用“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这句诗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全诗似诗人用现代诗对之进行注解演绎,是依托中国古典文学的互文艺术。
②与诗歌结尾所引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
学习活动三:拓展延伸 巩固提升
俄国别林斯基曾说:“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点,也就越是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请结合《红烛》对此说法作简要分析。
闻一多创作《红烛》,正是因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有太多不满,心中郁积这太多不平之“火”,才渴望点点烛光也能有燎原之势,从而烧出一个新世界。他用自己微弱的光与热去对抗黑夜,最终用自我牺牲践行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道德理想,而《红烛》也因诗人的人格魅力,成为现代爱国诗歌的典范。
主旨总结
诗人用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象征的手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