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
核心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与词义辨析。
分析文章艺术表达效果。
梳理文章框架,概括文章内容。
掌握重要能力与技巧。
1
3
2
4
任务活动一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解释词语。
不屈不挠:
永垂不朽:
繁荣昌盛: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是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2.近义词语辨析
觉悟 都有“清醒”之意 “觉悟”是变清醒了并从中悟到些什么,是从明白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侧重“悟”。
觉醒 “觉醒”是从某种状态或事情中清醒过来,经历从迷惑到明白的过程,侧重“醒”。
【应用】 ①这些国产品牌在新消费趋势下,正逐渐__________、崛起,甚至“走出去”,成为在海外畅销并改写世界市场格局的一流品牌。 ②一个人的思想__________高,他的境界也是比较高的,格局也比较大,相应地也会比较有远见。 觉醒
觉悟
词语积累
不屈不挠 都有“坚毅、不退缩”之意 “不屈不挠”侧重于“不屈服”,多形容斗志顽强。
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侧重于“不动摇”,多形容意志坚强。
【应用】 ③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④新时代,我们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必须大力弘扬坚定理想、________的奋斗精神。 2.近义词语辨析
不屈不挠
百折不挠
词语积累
1.解释词语。
《长征胜利万岁》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词语积累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词语积累
《大战中的插曲》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词语积累
2.近义词语辨析
久别重逢 含有“不期而遇”的意思 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侧重于再次见面。
萍水相逢 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侧重于偶然相遇。
【应用】 ①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 的亲人。 ②《相逢》这一集是《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里非常特殊的一集。 无论是 的挚友,还是 的过客,纪录片用诗意化和情感化的表达去捕捉疫情时期人与人之间因为相逢与别离而产生的真实情感。 久别重逢
久别重逢
萍水相逢
词语积累
2.近义词语辨析
印象 都有“象”的层面 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映象 因光线的反射作用而显现的物象。
【应用】 ③这些事情留给人的 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 ④东野圭吾说,他写小说时,首先在脑海中形成 ,就像是电影中的一幕幕场景,再用文字把这部分表现出来;如此反复,一本小说就写成了。他的这番文学创作的经验之谈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 。 印象
映象
印象
词语积累
1.解释词语。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词语积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白帐子猛雨:雨下得又密又猛,好像天地间挂了白色的帐子。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神情自若: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词语积累
2.近义词语辨析
消失 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侧重结果,强调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这种失去,可能还会出现。
消逝 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以至没有,这种失去往往不会再出现,多指时间、生命等。
【应用】 ①轮船慢慢地驶离海港,________在远方的地平线上。 ②流星最美的时刻是在它划破长空,即将______的那一瞬间。 消失
消逝
词语积累
2.近义词语辨析
滔滔不绝 说话连续不断 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是中性词。
侃侃而谈 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是褒义词。
【应用】 ③他只要一谈起电影,就__________,如数家珍。 ④面对金刚怒目的坐山雕和他手下的一大伙土匪,杨子荣镇定自若,__________。 滔滔不绝
侃侃而谈
词语积累
0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明确字音。
巍巍(wēi) 庚子(gēng) 荆楚(jīng) 肆虐(sì) 坚如磐石(pán)
遏制(è) 铆足(mǎo) 夯实(hāng) 凛冽(lǐn) 屹立不倒(yì)
脊梁(jǐ) 淬炼(cuì) 诠释(quán) 罹难(lí) 疟疾(nüè)
溯源(sù) 谆谆(zhūn) 沉疴(kē) 不骛(wù) 挑衅(xìn)
词语积累
2.解释词语。
①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②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③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⑤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⑥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⑦沉疴积弊: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⑧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词语积累
2.近义词语辨析
蔓延 不断延伸 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多用于火势、病毒等。
曼延 指连绵不断,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等。
【应用】 ①流感病毒已经________到每个州,死于肺炎和流感的人数直线上升。 ②小石路在山间________向前,直到山下的小村子。 蔓延
曼延
词语积累
2.近义词语辨析
变换 变化 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事物。
变幻 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
【应用】 ③如果你________一下位置进行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④不管国际风云如何________,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变换
变幻
词语积累
随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脱坯(pēi) 涝洼窝(lào) 盐碱 (jiǎn) 瘟神(wēn)
B.淤塞(yū) 屹立(yì) 慷慨(kǎi) 饲养(sì)
C.佯装(xiáng) 渍死(zì) 噙着泪( qín) 涵闸 (zhá)
D.窟窿 (kū long) 麦穗( suì) 踮着脚(diān) 灌溉(gài)
【答案】B
【详解】A.“脱坯”的“坯”读作pī;
C.“佯装”的“佯”读作yáng;
D.“踮着脚”的“踮”读作diǎn。
随堂检测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 ,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胜利万岁》
③必须时刻保持 的谨慎、 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A.制定 宣告 如履薄冰 见叶知秋 B.制订 宣告 如坐针毡 见叶知秋
C.制定 宣布 如坐针毡 见机行事 D.制订 宣布 如履薄冰 见机行事
随堂检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①空,“制定”,经过一定的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制定;拟订。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务虚的东西用制订(如规章制度),务实的用制定如制定作战计划。语境中使用对象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故选“制定”。
第②空,“宣告”,(动)公开告诉;当众宣布。“宣布”,(动)公开告诉大家。“宣告”多用于重大事件。语境中所宣布的内容意义重大,故选“宣告”。
第③空,“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语境修饰“谨慎”,故选“如履薄冰”。
第④空,“见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后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见机行事”,看情况办事,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语境修饰“敏锐”,作定语,故选“见叶知秋”。
任务活动二
内容梳理
一、通过回顾文本,体悟革命精神的内涵
1.快速通读课文,浏览相关背景材料,完成下表。
课文 反映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革命精神内涵
《长征胜利万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① ②
《大战中的插曲》 抗日战争 ③ ④
长征胜利结束
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聂荣臻将军救助日本小姑娘
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课文 反映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革命精神内涵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⑤ 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⑦ 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建设新中国的豪情与自信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同自然做斗争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焦裕禄精神
课文 反映的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革命精神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 改革开 放时期 ⑨ ⑩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年
香港回归祖国
中华民族结束屈辱历史,无比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
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团结互助、坚强不屈的精神
2.梳理文章框架,并概括主旨。
0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主旨归纳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开幕词,宣布了大会开幕。回顾过去,论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立足当下,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蓝图。在历史转折的伟大时刻,抒发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无限豪情。
看见吴起镇时兴高采烈的场面
吴起镇战斗
毛主席评价长征的功绩和意义
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给小姑娘喂饭
小姑娘如影随形
写给日本官兵的信
美穗子来中国探望
主旨归纳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政权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在夜幕中消失
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情景,准确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主旨归纳
《县委书记的榜样中分焦裕禄》一文,通过讲述焦裕禄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以来,不顾身体健康,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与百姓同甘共苦、舍身忘我投身工作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迎难而上以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敢为人先的革命胆略
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主旨归纳
这篇通讯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文章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又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既有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记抗疫过程
总结经验
随堂检测
阅读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开幕词先就代表的地区分布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C.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D.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E.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
【答案】BD
B.“先就代表的地区分布进行了说明”错,“我们的会议包括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应该是就代表的组成成分进行了说明。
D.“做了……舆论上的准备”错,“舆论上的准备”应为“法律上的准备”。
任务活动三
能力巩固
任务活动三 能力巩固
1.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不同文体表达的独特性,填写下表。
课文 文体 材料选取与运用特点 结构特点 语言特点 共同特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① 围绕会议性质、任务,突出会议宗旨 按开幕词文 体思路行文 ②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③ ④ ⑤ 朴实有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⑥ 材料真实、客观,注意现实与历史材料交织 按消息一般 结构行文 简洁生动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⑦ ⑧ ⑨ ⑩
任务活动三 能力巩固
1.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不同文体表达的独特性,填写下表。
参考:
①演讲词(开幕词) ②语言鲜明,逻辑性强,铿锵有力 ③回忆录 ④材料真实、客观,注意以小见大 ⑤以时间为线索,用第一人称自述 ⑥消息 ⑦通讯 ⑧材料真实、典型,采用小标题形式,注重细节描写 ⑨以时间为线索行文 ⑩生动具体 既注意理性表达,又注意情感抒发
如何运用层进式论证结构
层进式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
1.由此及彼,环环相扣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2.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选择这种结构形式时,必须对论述的层次内容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由浅入深,是不是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
层进式论证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人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体现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迁移应用】
请以“严于解剖自己”为中心论点,写一个运用层进式论证结构。
技巧点拨:记叙文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是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才能写好细节呢?那就需要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
1.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2.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3.精炼词语,表现特征
4.类比联想,添加内涵
5.同类对比,侧面烘托
【小试牛刀】
请就“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别”这一情节,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参考: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青年獸默地注视着,父亲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青年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又缩了回来。父亲转过身,走了,到了拐角处,又定住了,回过头,看着儿子。青年此时仍默默注视着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技巧点拨·如何运用烘托手法
烘托作为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用人、景等从侧面渲染,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1.以人烘托人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烘托周瑜一人。
2.以物烘托人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景象,烘托人物的离愁别恨。
3.以物烘托物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运用了气氛烘托手法,如:“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
【小试牛刀】
请学习上面的烘托手法,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写一段表现人物心情痛苦或愉快的文字。
参考:
痛苦: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愉快: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颗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
技巧点拨·如何恰当引用经典诗词
(一)单句式引用
在一个长句、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中,仅引用一两句诗词。虽然引用的量不大,但因恰到好处,颇有“一轮皓月穿云影,几缕清风掠柳间”的意味。
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引用,引句的前后加上几句抒情或议论的语句。这是最简单的引用方式,如:
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有勇于实践,努力攀登,最终才能达到山顶,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二是艺术再现,先描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再引出诗词,以抒发情感或佐证观点。如:
大雨也成我,好比苏就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扎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地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三是化诗入句,将经典诗词嵌入自己的语句。如:
处于美的所在,为何有人会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人却抱怨“不见长安见尘雾”?因为追寻美的心境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自会不同。
(二)组合式引用
在一段文章中,将一组诗词名句按照一定主题组合到起,形成排比气势。有直接引用的,如:
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有改写化用的,如:
唯其执着,才更显勇毅。隐者陶渊明,因执着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隐居生活,毅然辞官归隐。他悠悠然地践行了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归隐之志,终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最美风景。
(三)“串烧”式引用
有些文章全篇皆由诗词架构,语句有的由诗词大意改写而成,有的化用或直接引用经典诗词,有的是作者自创的诗意表达。整篇文章就像是经典诗词名句的“串烧”,形成强大的诗意气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吸引力。
【小试牛刀】
请以“如今我们携荣耀归来,务请永葆初心,圆梦中华”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适当引用经典诗词,200字左右。
参考:
如今我们携荣耀归来,务请永葆初心,圆梦中华。我们秉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倔强,捍卫了中华的尊严;我们笃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开辟了中华的未来;我们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强,继续追寻梦之旅程。如今,我们的民族,带着荣耀归来,我们自豪,我们骄傲。青年们,请继续保持那一份初心,用所有的力量,助力中华潜龙出渊!物换星移中,中华发展的速度,堪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迅捷;物换星移中,中华面貌的变化,堪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美丽。泱泱中华,圆梦由我!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