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 部编版 授课题目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目标 借助漫画、照片、地图、日记与数据、视频对比,按照时间顺序,理顺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认清国民党的独裁、卖国、内战本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平、民主方针。通过国共两党统治措施的对比,认识国共力量此消彼长的原因,理解中国共产党最后的胜利也是人民民主斗争的胜利。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学习,理解1947年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了解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生活的困苦,进一步培养内战没有赢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意识。
教学立意 本课以转折的1947为中心,国共两党的较量为明线,人民民主斗争的胜利为暗线,展现在国际背景下,国内斗争中人民解放战争在1947年前后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人民民主斗争也最终获得胜利。在1947年底,毛泽东称“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本课就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动荡的年代,走过“前夜”、“曙光”最终见到“旭日”,体会新民主主义战争胜利的不易,深刻理解国共势力此消彼长的原因并能于最后讨论归纳出中共胜利的意义。为了凸显“1947”的转折,加强对国共统治政策的对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教法:图表对比,问题探究,启发思考学生学法:材料提取,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2min 导入出示丰子恺于抗战胜利后作的两幅漫画,结合教材P148学思之窗内容,提问: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心愿是什么? 答:和平 漫画导入,较为轻松的进入课程,开篇就引导学生认清战后人民的心愿,为后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失败做铺垫。
8min 转折的1947·前夜展示二战后美苏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时代主流,提问:二战后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2.提问:抗战胜利后,国内出现的建国方针?出示蒋介石在1945年8月下达的命令、其谋士陶希圣原话以及《磨好刀再杀》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国民党的真面目。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时间轴了解重庆谈判的过程与结果。出示全面内战爆发前国共力量对比表格,结合教材P149史料阅读。提问:内战初期国共力量相当吗?再展示国共两党领导人对革命的态度。 阅读三则史料,思考二战后中国内战的国际背景。2.结合教材,回答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方针。了解国民党“和平建国”(及重庆谈判)的真面目。3.体会中共领导人的决心与决断,了解重庆谈判的过程以及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4.浏览表格,明白中国共产党势力相较于国民党是弱小的;知道国民党的自信与共产党的谨慎。 中国内战的爆发离不开美苏的干涉,此处展示二战后的国际背景,有助于扩大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视野,更好地学习重难点。通过国民党重要人士的命令与原话,借助所谓“和平方案”的漫画,学生认清国民党“和平建国”政策下坚持独裁、内战的真实面目。3.借助时间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重庆谈判过程,通过《政府与中国代表会谈纪要》这一协定的标题,帮助学生认识国民党的真面目。4.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展示内战前国共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再展示国共两党领导人对革命态势的估计,为后文国共力量对比翻转做铺垫。
20min 转折的1947·曙光以全面内战形势为背景,在国共力量对比悬殊的背景下,结合课本讲解战略防御时期中共击退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特别提到中国领导人主动撤退延安的军事智慧。)出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地图,突显大别山的战略地位,中共进入战略反攻。展示三大战役示意图与1946~1948年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柱状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0~151以及P151的史料阅读。播放有关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苦难生活的视频(经济角度),展示当时国统区平民百姓生活日记以及有关国民党接受日伪工厂物资的新闻报道与民间对国民党统治的打油诗、成语。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49反映国民党独裁和内战目的的制宪国大,结合教材P153,知道中间派的选择。又通过漫画与当时照片,介绍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并最终配合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提问:国统区为什么会出现统治危机。 知道全面/重点进攻的时间、位置,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军事智慧。从地图上了解“三军挺进,经略中原”的战略。浏览地图与柱状图,了解三大战役的过程、国共力量的根本性变化。对国统区人民产生同情,感受国民党统治的腐败。5.学习国民党统治的政治危机,结合前文所学思考国统区为什么会出现统治危机。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直观清晰了解全面/重点进攻。3.与之前的双方力量对比进行比较,表明经过两年的时间,解放军歼灭、改编大量国民党军队,国共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运用一手史料,展示国统区人民生活苦难与民心所向,通过平民百姓的日记所体现的真实状况,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帮助理解国民党政权早已埋下失败的种子。5.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民党统治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5min 转折的1947·旭日展示解放区土地改革给人民带来希望和喜悦的图片,与国民党拉壮丁式征兵以及国统区百姓日记里所表达的失望进行对比。再讲解中共的建设——七届二中全会。结合教材P151,讲解国民党气数已尽为挽救颓势的挣扎,提及美苏的态度转变(美国援助断绝,苏联转向支持中共),最终北平和谈破裂,划江而治失败。出示国共两党于1949年的元旦致辞。中国共产党决定全面进攻。展示渡江战役地图,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出示军民庆祝解放南京的照片以及蒋介石对国民党失败的思考,提问:国民党大陆统治崩溃的原因?5.反思:出示刘伯承元帅不看战争片的材料,提问: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帅何以不看战争片呢?鼓励学生思考讨论。6.小结:以时间轴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学生一起回答本节课所涉及的事件。提问: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取得胜利?最后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民民主斗争的胜利。7.留下课后问题下节课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进一步理解中共的“得民心”,与国民党的统治形成对比。3.仔细阅读元旦致辞,分析国共双方所表达的含义。4.观看地图,结合前文所学,思考问题。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6.回顾本课所学,完成时间轴,讨论思考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 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国统区经济危机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及中国共产党或的最后胜利的群众基础。3.与内战爆发前国共领导人的对革命态势估计的对比,体现国共所处境况的变化,从而表明革命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5.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场前辈之间的战争,不是一味的宣扬人民解放军歼敌多少,而是希望学生明白内战没有赢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本节课时间线教乱,内容较多,时间轴形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形成“通史”意识。7.下一节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之一,故留下课后作业,学生于课后回顾整节课讨论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