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17:2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设立了三个子目: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第一子目介绍了隋朝的统一、建设的成就及隋亡的原因。第二子目概括了唐朝建立与唐前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重点叙述了民族交融。第三子目介绍了唐朝种种社会危机,以及唐朝的衰落与灭亡,最后叙述了五代的更替与十国割据局面。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并对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阐述。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课本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介绍较为详尽,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从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国的具体史实与时间脉络,对于隋亡的原因、唐初盛世、民族交融等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对隋朝影响深远认识不足,初中教学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意义以及区域经济的开发,在高中的学习中则重点需要了解隋唐的高度繁荣。同时,在高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分析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设计思路
本次授课以“大运河”为主要视角,从大运河的开通发展、所带来的繁华景象窥探盛世、后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对本课进行串联,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基本掌握朝代变迁的时间脉络,掌握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空观念) 通过了解不同时期大运河的评价,以史料为基础对时代背景进行探讨,认识到对事物的评价受到时代的制约,同时形成自己对大运河开通的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通过对大运河繁华窥探盛世景象,在史料、文物的对比中体会到隋唐的盛世,并由此认识到大运河的重要作用,从而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隋唐盛世的高度繁荣表现 教学难点:分析对大运河不同评价背后的社会变迁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音频、图片资料、文物、史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两首古诗,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猜测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两条唐代对外交流的通道。 【唐诗一】 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三》 【唐诗二】 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 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 ——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 展示唐朝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指明在唐朝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是没有交点的,但是在黑石号沉船上却发现了大量来自洛阳、长沙的文物,这足以说明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之间存在联系,指出这条通道就是大运河。 教师活动:指出在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堵塞或开通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 利用唐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得出答案之后,通过地图的信息与沉船的信息,形成悖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此引入“悠悠洛河水,百载兴亡事”的观点,引导学生将隋唐与大运河联系在一起,切入本课立意。
千里长河一夕开 ——大运河的开通发展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隋炀帝要开通大运河。 引导学生梳理隋朝建立大事时间轴。在过程中结合课本“历史纵横”的内容,介绍年号的含义,提出问题,隋炀帝以“大业”为年号,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 ——《隋书炀帝纪》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杨广具有比肩秦皇汉武的野心,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 教师活动:展示大运河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提取相关信息。 【材料二】 (通济渠)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 (永济渠)诏发河北郡男女百余万。 ——《隋书炀帝纪》(邗沟)淮南民十数万。 ——《资治通鉴炀帝纪》 教师活动:在历史地图提取信息得出大运河修建时间短的基础,提供史书记载,请同学们概括信息。 并进而追问,修建时间短和征集民众多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样的状况。 教师活动:追问,难道大运河的开通仅仅是为了完成杨广的野心吗? 【材料三】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亡饥。 ——《宋书》卷五四《孔季恭等传论》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并提出中国第一次大一统是在秦汉时期,第二次大一统是在隋唐时期,让同学们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对比,二次大一统之间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活动:讲解,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国家军事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为了联系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就修建了大运河,进一步指出,大运河的开通不仅是由于帝王的喜好,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师活动:展示文字史料和相关遗址,说明大运河在唐朝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阅读教材,梳理时间轴。 阅读课本,概括杨广进行的建设:大运河、营建东都、西巡焉支山、三征高丽。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阅读史料,概括信息,得出答案:征集民众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当时社会物质厚实、徭役繁重、中央集权加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在汉朝的时候,国家经济重心在北方,但在南北朝时期,因南方较为和平,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经济重心南移。 在历史教学中传递基本学科常识,通过年号的含义来进一步说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 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且难度较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 通过修建大运河的相关信息,来得出当时社会的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且锻炼了学生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 在史料对比中,获取相关信息,强化大运河的开通是时代发展产物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 结合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里的繁华盛世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什么样的社会才能被称为“盛世”。 【材料四】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长安府库及仓,庶事空缺,皆藉洛京转输价直。 ——王溥《唐会要》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四和相关图片,指出此时国家粮食储量丰富。接着以杜甫的诗为佐证,说明此时不论国家还是民众手中的粮食都十分丰富,粮食产量大,进一步说明产量的增加有赖于生产工具的进步,这些都说明了此时农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唐代女俑与西晋女俑的基础上,概括此时社会发展。在学生回答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文物的人物神态的不同。 教师活动: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周边的城市有所发展,展示描写唐代城市的诗句。 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杭州: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 引导学生概括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现象。 教师活动:在城市繁荣,商业贸易频繁的基础上,指出,此时除了南北双方的贸易,许多来自少数民族也来到城市进行贸易,并以王建的诗句作为佐证。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回看故宫柳,憔悴不成行。 ——王建《汴路即事》 教师活动:指出各少数民族在运河沿线杂居,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各民族在此时能够杂居,展示材料五,引导学生概括信息。 【材料五】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教师活动:追问,在民族杂居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并展示材料六。 【材料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教师活动:通过逐步展示史料,得出民族交融的盛世景象。 教师活动:展示《职贡图》,说明民族交融现象是社会普遍现象。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有关各少数民族的情况的表格。 【材料六】 七至八世纪间,中国诗歌从一种次要的娱乐品转变成一种全面体现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价值观的艺术。 ——宇文所安《盛唐诗》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唐诗是重要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展示李白《将进酒》,并播放音频,使学生感受何为盛唐气象? 【材料七】 唐太宗即位后,果断地采取与民休息、不得罪民众的明智政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唐太宗和魏征之间,一个虚怀博纳,从谏如流;一个直言极谏,面折廷诤,形成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君臣关系和政治风气。 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族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300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外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融为一体,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以气吞日月的磅礴气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分析盛世产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自己对于“盛世”的理解。 观察两份文物,首先能直观看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 从具体人物神态以及结合教师讲解,此时唐朝女俑数量剧增,得出此时唐朝蓬勃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阅读诗句,回答问题:商业贸易频繁,城市繁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相对开明。 阅读史料,分别从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完成表格。 欣赏音频,说明自己理解的盛世气象。 阅读史料,提取信息。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虚心纳谏、政治清明 民族交融。 以“盛世”这个概念入手,强化概念理解,便于进行知识的迁移。 以多种类型的史料来说明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以出土文物的变化来直观地展现从西晋到唐代的手工业的发展,以及通过细致地对比,得出唐代蓬勃的社会风气,营造情境。 以诗句、画作、文字史料,来说明此时民族交融,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以及学生的概括信息能力。 以音乐为载体营造历史情境,体会盛世气象,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高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古诗的史料价值,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以概括史料的形式将课本中的设问进行解答,在关联课本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一朝风云一朝评 ——对运河的评价变迁 【材料八】 凿渠决河,自伊洛属之扬州,疲生人之力,泄天地之藏,中国之难起,故身死人手,宗庙为墟,逆元气之理也。 ——(唐)陈子昂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 《汴河怀古二首》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提出问题,这两则材料中对大运河的评价有何不同。进而追问,不同评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九】 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汉) 董仲舒 当时新王朝急于要树立其合法性的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此书一般持有敌意,对隋炀帝时期的大事作了十分否定的叙述。 ——《剑桥中国隋唐史》 教师活动:解释材料,说明唐初否定隋朝功绩是为了论证合法性。 【材料十】 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谥法》 教师活动:通过课本历史纵横对谥号的解释,说明“炀”这个谥号多含贬义,也为唐朝统治者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做法。 【材料十一】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魏征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物,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说明此时对隋朝的否定除了树立合法性,也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并以此提及唐太宗虚心纳谏,重视民心。 教师活动:指出唐中后期对大运河的评价则趋于客观,展示相关信息,说明此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十二】 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湖州:“舟车所会,物土所产,雄于楚、越,虽临淄之富不若也” 浙东:“机杼耕稼,提封七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 教师活动:在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后,提出问题,唐中期发生了什么,使得南北关系易置。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概括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教师活动:说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只有东南藩镇将赋税供给中央,大运河的作用日益重要。 同时,此时社会危机下思想也产生了危机,知识分子开始疑古,舍成说,于是对大运河的评价日益客观。 总结:对事物的评价受到时代因素的制约。 【材料十三】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2014年申遗表述,说明在今天对大运河的态度,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陈子昂对大运河是贬低的态度,皮日休则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态度。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观察表格,以及阅读史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安史之乱。 完成概括 结合所学知识,分享自己对于大运河开通的看法。 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的评价对比,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以不同类型的史料说明前朝治史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将史料信息与课本内容相联系。 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从史料对比中概括信息的能力。 将此前学过的内容以阅读课本概括的方式呈现,减轻学生负担,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分析不同类型历史解释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结课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在这一撇一捺大写“人”字的两侧,西侧有陆地丝绸古道,东侧则有海上丝绸之路,像腰间的彩带飘展开去。正是这样一个脊梁坚挺、血脉流畅、交流开放的“人”,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交流与对话的文明历史。 ——单霁翔 将大运河与长城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财富,涵养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是我第一次完全自主进行设计,在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大胆创新的一次尝试。本课时间线长,且基本知识在初中课堂中均已学习完毕,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挖掘新的教学点,以涵养核心素养,是我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我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参,探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偶然看到有关大运河评价变迁的文章之后,就大致确定了以此为切入点,将本课内容进行串联。本课设计运用了音乐、古诗、图片等多种材料相互印证,共同建构了大运河在隋唐的发展,具有丰厚的历史气息,体会时代变迁中对事物评价的变化,提高历史素养。本课在微格教室中进行过训练,小组成员对此的评价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自己对材料的讲解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将材料中的信息提炼出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