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课程定位与资源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标分析:对比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以及赋税制度,分析其变化与创新的背景、过程及趋势、影响,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教材分析 从整体上看,依据课标对本单元的叙述,是要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第5、6课的了解是认识隋唐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基础,同时,本课也是对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内容的补充。 从局部来看,本课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子目。分别从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经济管理三个层面介绍了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而赋税制度则成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这三个层面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共同促进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学情分析 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在初中时期已学过与本课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对于本课学习较为有利,但学生的知识架构尚未形成系统网络,对于隋唐时期制度变化发展的认识尚不够深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在思维能力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此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水平,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对于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原因、影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且此时期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已有所适应,但整体来说其思维不够成熟,教师应予以引导; 在发展需求上,学生不仅要求知识层次的教授,同时也注重对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与要点
根据课表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作出如下设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文字史料与教材的结合,了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发展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而更好地认识三种制度的变化趋势,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及两税法产生背景、内容,认识到三种制度的产生离不开隋唐独特的时空环境。→时空观念 3.通过辩证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影响,认识到三种制度的利弊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唯物史观 4.通过对隋唐时期三种制度的讲授,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强大,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归属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影响;三省的职能和作用;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 2.教学难点:两税法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上利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图片和文字史料为基点,通过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历程的总结概括(素养立意),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核心问题,即变化的原因及趋势(问题导向),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本课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本位)。 教学方法 ①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②史料分析法: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 ③文史结合法:以文学内容反思历史史实,加强知识的形象理解与记忆。
课程脉络与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张引入新课 考试制度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大家知道高考制度的前身我们可以说是什么制度吗?对,我们古代的科举制就已经有了分科分级考试,可以说是高考的前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高考”——科举制。 通过讲述与高中生切实相关的高考,来引入古代的选官制度。以高考切入,让学生意识自发地将高考与新课讲授中的选官制度作隐性对比,利于学生对选官制度的深入理解。
新课讲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选官制度 脉络梳理 1.出示两份文字史料(内容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内容)以及图片史料(九品中正制下的官员品级),辅之以教师的讲授、分析,介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思考:科举制的产生背景。 2.对比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思考科举制产生的合理性,并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总结概括,完成“科举制发展过程表”,然后结合图表及所给文字材料进一步思考、分析、概括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核心问题: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结合教材及所学,归纳总结,完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表”,根据完成的表格合作探究、讨论概括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通过时间轴的展示加深学生对于选官制度发展趋势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表格制作和文字史料的阅读,强化学生对于科举制发展历程的认识和对科举制影响的理解,认识到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通过对选官制度发展趋势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
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 ——三省六部制 脉络梳理 通过对图片材料(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尚书台、三省六部制等结构图)的对比分析,了解隋唐前中央制度的发展演变及结构特点; 核心问题: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 根据文字材料(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运行流程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明白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具体职能以及三省之间存在着“相权分割,牵制补充,提高效率,加强皇权”的具体作用。 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史料,加强学生对于三省六部制发展演变的认识和三省职能作用的理解,认识到三省六部制既有对相权的削弱,对皇权的加强,同时也有对君权的节制。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赋税制度 大概念解读:赋税制度的内涵 通过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对于赋税制度描述的解读,明确赋税制度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必要工具,其对象大抵为地和人两方面,一方面征税,另一方面为服役。具体内涵随历朝历代实际时空条件而各有变化。(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时空的重视,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 脉络梳理 1.以流程图加漫画人物的形式将隋唐之前的赋税制度串联起来,其中着重讲授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发展演变,以教师讲述结合漫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发展的原因、影响,为深刻理解两税法产生原因做铺垫。 2.通过对两税法内容、影响相关史料的分析讲解(主要通过对《旧唐书》、《翰苑集》、《全唐文》等相关摘取史料的解读),引导学生用辩证地眼光去看待问题,认识到两税法制度本身的优劣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核心问题: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中相关选段,引导学生去学会利用材料观点进行思维发散,在总结两税法和租庸调制异同的基础之上,尝试通过发散的角度去多维认识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以流程图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赋税制度内容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史料阅读和对比探究,自主思考讨论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两税法的影响,突破难点。
板书设计 通过气泡图的形式将本课内容完整、系统架构出来,紧扣“变化和创新”的核心,利于学生梳理本课内容,深化对于本课三个子目间的逻辑理解。
课堂小结 以“变”、“新”为本课核心,紧扣主题去认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创新,学习完本课后,我们需从整体上把握好赋税制度对于选官制度里中央集权加强和三省六部制下军职专职强化的经济支撑作用,这三者的协同“变”、“新”共同促进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没有哪个制度是最好的制度,也没有那一制度能够保持不变,长存不灭,中国历代的制度都是每个朝代特定时代的产物,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长治久安。事异则备变,中国建党百年以来,也未有制度不更新而仍然存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也不断丰富,改革开放程度愈加深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你们,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同制度创新一样,能够做到自我创新与发展,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反思(教学前)
1.图片、文字材料含量较多,解读时间较长,课时时长较长(个人觉得可采取变换解读方式的手段来缓解解读时间占用太多的问题,以提升讲解效率) 2.课程的实际操作情况还需根据生源质量、教育背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需根据实际及时调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