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17: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版本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题目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9个课题。本课设置三个子目,讲述了: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改革开放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成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理论保障。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大国担当。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某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从知识基础看,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已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理论形成过程、理论之间的联系、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影响力扩大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刻。 从心理基础看,本课内容较之前课程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基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便捷、国家实力的增强有所体会,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论和制度保障缺乏理性认知。 基于此学情,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历史与现实、个人生活与国家命运建立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涵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这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水平1、2)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时间节点,学生学会把史事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去理解,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最新成果的正确认识。(水平1、2)史料实证从文献、图片、时政热点等相关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学生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联系,并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的伟大创造和丰硕成果。(水平1、2)历史解释通过研读分析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学生能说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对应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中的历史专业术语解释这些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的重要贡献。(水平1、2)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制度自信,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担大任的情怀。(水平1、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形成过程、意义及其内在逻辑。
设计理念 (教学特色) 基于“时代问卷 中国答卷”这一主题,本课将整合教材,重构线索,以问题导向为驱动,结合具体史实,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具体方式为: 一、主题引领,问题驱动 本课将结合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引出三个时代课题,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作为中国答案,具体如下: (一)回驳福山之论 (二)回复李约瑟之难 (二)回应亨廷顿之论 二、关键词导引,主线串联 在教学主题和教学主线之下,本课将结合具体史实,把上述问题的中国答案具象化为: (一)回驳福山之论——以“苏联解体”为关键词进行串联 (二)回复李约瑟之难——以“科技发展”为关键词进行串联 (二)回应亨廷顿之论——以“合作共赢”为关键词进行串联 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基于本课理论性较强,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结论,本课将通过归纳教材内容,与学生一同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并整合为以下形式: 课堂活动,理论联系现实 基于本课理论性较强,本课于最后设置了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将本课所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国家的强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归纳法、图示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问答法、图表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2min) 【教师陈述】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习总书记在2018年曾做过这样一句精辟论述,他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确,面对时代的提问,中国共产党作为答卷人认真书写答案,践行诺言,接受人民的检阅。那在改革开放后,时代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入第29课的学习。 以习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切入点,以其中的“时代出卷 我们答卷”为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 回驳福山之论 【教师陈述】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国内获得稳步发展。而反观国际问题重重。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这在国际上产生了一系列动荡,也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质疑。在这期间,西方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那是否如他所说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成为了我们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所学习的知识,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它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教师陈述】是的,而且要注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这种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又导致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教师陈述】很好,此后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没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到了80年代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共产党更是放弃了领导地位,犯了根本的方向性错误,最终导致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呈现表格】 【教师陈述】那我们来看这些问题,首先,计划经济就等同于社会主义吗?苏联的解体不免会引发大家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究,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又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呈现材料及问题】 【学生回答】经济手段是计划和市场;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要求是经济、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建设好。 【教师陈述】很好,理解得非常到位。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节点,南方谈话帮助我们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思考,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前进。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呈现表格】 【教师陈述】苏联共产党放弃领导地位致使解体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思考该如何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围绕这两个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那何为“三个代表”呢?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陈述】这“三个代表”也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呈现表格】 【教师过渡】那对于第三个问题呢?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这同样也是一大经验教训。再加上新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此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由此,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 【学生回答】科学发展观 【教师提问】那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这种发展观科学在哪里呢?我们来看这一则材料。 【呈现材料及问题】 【教师引导】第一要义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 【学生回答】发展 【教师引导】那核心呢?材料中说除了关注经济指标外,还要关注哪些指标? 【学生回答】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教师引导】这些都是服务于谁的? 【学生回答】服务于人 【教师引导】对,所以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那基本要求呢?从材料中哪些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全面协调可持续。材料中说要关注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现了全面协调;而其中的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则是体现了可持续。 【教师陈述】理解得很到位,那如何实现这个基本要求呢?材料中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增加促进多方面的投入 【教师陈述】也就是要统筹兼顾。这样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 【呈现材料】 【教师过渡】经过党中央几代领导人的努力探索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此后,党中央还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要求,逐渐形成了? 【学生回答】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师引导】那该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老师从这本《学习纲要》中摘录了一些文章标题,我们一起来看。 【呈现材料】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总说“新时代”,那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我们要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学生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师引导】那要如何实现呢?这里提及了哪些方面的建设? 【学生回答】经济、文化、社会、文明、外交建设 【教师引导】是的,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思想提出多方面实际的新要求,而这些也在中共十九大上被写入党章,成为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呈现小结】 【教师陈述】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面对福山“历史终结论”所引出的时代课题,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历史终将证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利用福山“历史终结论”引出时代课题,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以此为关键词串联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对应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回复李约瑟之难 【教师过渡】我们通过这一部分学习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学生回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教师陈述】没错,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他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呢?此前中国科技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不妨从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难题中来寻找答案。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在古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西方,直到近代才落后,所以李约瑟提出了这一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来分析。由于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封建思想种种因素的阻碍,近代科技才落后于西方。基于近代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代不免就会发出疑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将何去何从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要发展科技,首先就得培养什么? 【学生回答】科技人才 【教师陈述】对,所以1995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那优先发展如何体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就?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表格。 【呈现材料及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从左右两个栏目的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回答】从“教育类别”这一栏可以看出教育发展涉及多个方面;从“发展成果”这一栏可以看出教育发展水平高。 【教师引导】是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体现出教育发展的覆盖面广;而从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则体现出教育发展种类多。那最后一个类别是法律,说明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 【学生回答】立法保障 【教师引导】是的,有法可依,正是在法律的保障下,才有了右边这些发展成果。这些成果体现出中国的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同时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科技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那在此之下,中国科技又实现了什么样的发展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同学们边观看边记下视频中的科技成就。 【播放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记录到了哪些科技成就呢? 【学生回答】国产自研机器人、中国天眼、蓝鲸一号、世界最先进核电机组、蛟龙号 【教师陈述】那还有同学作补充吗? 【学生回答】还有复兴号列车组、世界规模最大基因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高彩霞解决小麦育种难题、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教师陈述】没错,这些都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视频中还涉及到了航天事业发展,而且我们前不久刚刚成功发射了? 【学生回答】神舟十三号 【教师陈述】是的,宇航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进驻了“天宫”也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空间站。 【呈现材料及问题】 【学生回答】特点:自主建造、全部国产化;实质:中国科技的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教师提问】那视频最后还出现了什么场景呢? 【学生回答】阅兵仪式 【教师陈述】是的,科技强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国防军队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视频中的阅兵仪式就是很好的体现。 【呈现材料】 【呈现小结】 【教师陈述】总的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众多成就,尤其是向时代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发展,铿锵有力地回复了李约瑟难题所引出的时代课题。 以社会主义本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过渡,通过“李约瑟难题”引出“科技发展”的时代课题。并以此为关键词,加以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前提、归纳巨大成就并迁移到对国防军队建设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
第三部分:回应亨廷顿之论 【教师过渡】那国防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于中国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维护国家主权 【教师陈述】没错,一方面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国,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等。然而,西方部分国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会威胁世界和平,正如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不可否认,文明之间存在冲突,但一定就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吗?时代不免发出疑问,中国的崛起是否就会加剧文明的冲突,威胁世界和平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回到刚刚所讲的中国空间站。 【呈现材料】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指出在使用自主建造空间站问题上中国对待国外科学家的态度? 【学生回答】中国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研究,体现了一种合作的态度。 【教师陈述】没错,正如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的“我们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我们从态度和行动上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文明的崛起不会加剧文明的冲突,更不会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恰恰相反,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外交,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那全方位外交体现在哪里呢?老师将教材的内容归纳为这个表格。 【呈现材料及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出现最频繁的是哪一个词? 【学生回答】合作 【教师引导】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国际关系呢? 【学生回答】合作共赢 【教师引导】那要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呢?前提是国家之间要? 【学生回答】相互尊重、公平正义 【教师陈述】是的,中国倡导构建这样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而这也作为一种原则,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并以此为宗旨,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除此之外,教材还提到了? 【学生回答】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教师陈述】那要如何理解这一点呢?老师给大家举一个最熟悉的例子——“一带一路”。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促进合作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我们也能看到,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为? 【学生回答】推动者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没错,正如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总书记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态度,而且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亨廷顿之论做出了完美的回应,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呈现小结】 以国防实力增强对中国的作用作为过渡,通过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引出时代课题,并以“合作共赢”为关键词,通过科技合作、全方位外交、一带一路等多方面的展示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的和平外交,回应亨廷顿之论。
课堂活动 【教师陈述】作为答卷人,我们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一一回答了时代的不同课题。而时代始终是出卷人,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传播,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控成为了时代问卷上的一道新题。那我们写了哪些答案?大家在生活中又经历了些什么?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时间讨论,等会请同学来分享你们的身边人身边事。 【学生1回答】自由回答(戴口罩、少出门、测体温等) 【学生2回答】自由回答(打疫苗、核酸检测等等) 【教师引导】感谢这两位同学的分享,老师也提供了一些图片给大家。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第一张图片是全民免费打疫苗,“全民免费”也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呈现材料】 【教师引导】第二张图片是火神山医院,从开工到建成仅仅用了多少天? 【学生回答】10天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从动图中感受这个变化,这里说“不是奇迹,是努力!”那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呢?这还得益于我们国家什么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科技 【教师引导】对,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强大的科技实力才诞生了今日的中国速度。 【呈现材料】 【教师引导】那我们再来看第三张,这很明显是? 【学生回答】中国向各国派遣医疗队 【教师引导】是的,中国加强自身防疫的同时,也积极向他国提供援助。这也回应了我们前面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紧扣主题设计,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将本课所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国家的强大。
课堂总结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从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正是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这种种成就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中国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向时代、人民交出了一张张满意的答卷,而我们也将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一棵树”的形式总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国际影响扩大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板书设计 将本课设计思路呈现于板书上,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本课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