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尽管课题名为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实际因宋朝的经济发展成就最为突出,社会表现也最明显,因而主要围绕宋朝进行介绍。同时也略微涉及到元朝,其余朝代则不过多介绍。2.本课共四个子目,分别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社会的变化。前两目都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讲述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第三子目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进行解读,也简单涉及经济发展对于文化的影响;第四子目“社会的变化”基本属于社会史领域,但其变化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3.本课的讲授顺序不按照四个子目进行,而是先让学生以不同人的身份(农民、工匠、读书人等)走进宋朝,从而串联起知识点,最后按四个子目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开始渴望独立探究,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一些学习方法和习惯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应给予恰当的指导,带领学生学会挖掘史料,提炼有效信息,推论出确切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史观以及合理的探究方法与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四大突出表现,通过这种认识,理解宋代的经济发展达到某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能通过史料分析宋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因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宋元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表现(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史料对宋元的经济社会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到自唐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以两宋为代表的最突出的经济与社会方面的表现。对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领先世界,边境贸易发达感到自豪,树立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教学难点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古诗文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三张表现唐代繁盛的图片引入新课唐三彩盘/曲辕犁/职贡图 回顾唐时的繁盛与《忆江南》再结合宋人沈括及后世学者邓广铭、陈寅恪的言论,对比出两宋的发达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激发其探究兴趣
一、走进宋朝人的一天 从早市与夜市入手,通过诗词展示宋代早市与夜市的特点以及宋比之前代的新变化。向学生介绍三大特殊城市:东京、临安和元大都,明确各自的地位和突出特点。展示榷场与交子的图片,首先解释它们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榷场: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在彼此接界地带设置的互市市场。宋朝向辽金夏输出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如粮食、茶叶、布帛、瓷器、漆器、香料等;辽夏金向宋输出牲畜、皮货、药材、珠玉、盐等。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对民间交易货物进行检查并收税,军用物资在禁止交易之列。榷场贸易与民间走私贸易共同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途径。交子:北宋前期开始发行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当时因铜钱数量有限,官府在四川铸造贴钱用于商品流通。铁钱币值低下,沉重不便使用,民间遂创制纸质代用券,称为交子。仁宗时,将交子发行权收归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专掌其事,从此交子成为四川地区的法定货币,与铁钱共同流通。带领学生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开启劳作,引导学生认识宋朝轮作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和作用(一年两熟或三熟),引导学生认识固定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对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此外,补充一些黄道婆的事迹,突出其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带领学生以一个工匠的身份走进制瓷业,通过欣赏官窑的贯耳瓶、钧窑的玫瑰紫大花盆、汝窑的洗和元青花瓷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制瓷业的发达与流通的意义,明确指出瓷器的大量出口,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带领学生以一个煤矿开采工人的身份探访矿冶业,通过工人挖煤运输的过程图和南宋初年庄绰《鸡肋编》卷中的记载,引导学生认识到煤在北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带领学生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了解科举,南北分卷以及社会新变化:门第观念淡化;同时辅以《清明上河图》仇英摹本上的书坊向学生展示印刷业的发达。 回忆唐朝时的集市并与宋作对比对比唐代长安城的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城的平面图并且阅读两则材料,概括出宋代城市的变化欣赏泉州出土的宋代古船并从史料诗文中感受宋代三大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特点阅读苏轼的诗集,感知宋代矿冶业的发展,体会手工业发展的高度思考南北分卷制度,通过小组讨论其优劣,并且将它与现今的高考制度比较 1.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有效的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2.学生的角色不断转变来感受宋元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3.深度思考,学会联系古今
二、宋元时期突出现象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思考随着宋元时期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哪些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带领学生仔细阅读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观察其特点 1. 阅读三则材料,找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别从时代背景、政策、自然条件等方面概括2.观察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思考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的原因,认识到为了南方财赋的北运以及运输江南粮食而开辟运河和海运 1. 学生认识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变化的物质基础,向学生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的历史观
三、知识点总结 1.引导学生将不同身份感受到的不同变化进行归纳分类,得出宋元繁盛在四个方面:一、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二、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三、经济重心南移;四、社会的新变化。2.从经济新变化和社会新变化两方面来看,经济新变化体现在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上,其中经济上的最大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社会新变化主要为高层门第观念变化、底层人身束缚减少、国家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和金元时期的逆转。 1.将不同身份感受的的新变化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最恰当的四个方面。2.按照经济新变化与社会新变化分类,进行更细致合理的归类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3.通过分类归纳,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带领学生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材料,斟酌出最恰当的答案。第一题,材料“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指的是从事工商业的人只要有才能都能参见科举考试,即科举考试身份限制有所放松,D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文化素质提高的说法,A排除;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B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吏选拔程序日益严格的说法,C排除。故选:D。3.第二题,依据材料中的诗句可以看出反映了收获麦子后再种晚稻,由此可知,当时出现了稻麦复种制,故B项正确。稻麦复种制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进步,反映南宋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故AC两项错误。代田法出现在汉代,而且材料反映的稻麦复种制,没有涉及代田法,故D项错误。故选:B。4.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用本姓命名的店铺,但不能说明这种现象始于宋代,故排除A;B错在了“决定”,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题干没有提到雇佣关系,所以没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排除C;以本姓命名是为了使顾客更好的区分店铺,故选D。 阅读并思考1.选择题分析比较各个选项,选择出最恰当的答案 1.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判断选择
课堂小结 1.本次课堂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师生围绕宋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讨论学习,学生认识到宋代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基本合理,最后练习部分的材料阅读题因时间关系可留至课后令学生思考。3.教学方式多样,但若要学生从史料诗文中分析出合理的结论,应优化材料的选择,在其难易程度、繁简上多加斟酌,使其充分契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水平。
教学反思
教材材料丰富,内容相当繁多,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教师应不断创新,改变固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多思考分析和观察,增加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应将探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在课后也要多阅读观察,从中分析体悟出知识。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思路,比如提供一些学者的唐宋变革论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