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面对新高考、新教材,学习历史应树立长远的“大历史观”,从长远的社会发展中观察历史的脉动,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运用历史的发展轨迹来对各种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本课作为一轮复习课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线引导下,从魏晋分裂、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等问题中,让学生理解魏晋时代特征,即在分裂乱局之下,孕育众多回归统一的因素。最终理解古代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和延续大一统的独特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本课作为第二单元开篇,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历史分裂时期,也存在各种新的成就,推动中国再次回归大一统的历史。作为一轮复习,考向研析是必要的。往年旧教材高考当中,本课较多作为选做题,常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教材新高考地区尚未出现高考真题。虽然本课不是高考热点,但作为过渡阶段,学习本课有利于承上启下,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因此,复习重点为课标三个关键知识点,并掌握此时期的阶段特征。学生情况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在高一新课中已了解了基础史实。但由于高一第一学期时间紧,尚未分科,课程内容并不充分,因此需要通过一轮复习再次巩固基础,并进行思维提升和针对训练。学生不仅要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也要注意到时代特征,在古代史的大框架下认识问题。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和此阶段的时代特征,并能运用到做题上。能通过对地图、文字史料的分析,理解魏晋时期的新成就和时代特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能通过分析魏晋分裂中孕育统一的众多因素,理解民族认同、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和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性。(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二)教学难点东晋士族专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学案 多媒体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史料 课本 (二)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学案、课堂讲授、讨论与当堂针对训练相结合
板书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分裂中孕育统一考向研析政权更迭分裂中孕育统一衣冠南渡:江南开发东晋士族专权到南朝回归皇权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在秦朝确立大一统,两汉巩固大一统四百多年后,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纷争局面,是如何再次回归到大一统的历史轨道上的。今天我们将复习第5课的内容,来理解魏晋历史发展的轨迹 。 学生齐读知识提纲;听讲,回忆所学内容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并展开第二单元和本课的主线,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定位。
目录展示 听讲 快速明晰本课框架。
一、考向研析 1、展示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列举新高考新教材地区最新模拟题分析考向,明确复习重点 1、看题分析考点2、明确复习重点 清楚课标,明确考向。
二、政权更迭 展示魏晋政权更迭图,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记忆。并引导学生从整理脉络中分析时代特征: 背诵记忆基础史实2、通过图文归纳答案 1、清晰认识当时的宏观形势和微观变化,记忆史实2、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能力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1、衣冠南渡:江南开发 1、在了解政权更迭脉络基础上,了解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史实:材料一: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南渡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思考:衣冠南渡,对江南地区有何影响?2、学生回答总结后,教师强调在此时期由江南开发后出现的第一个趋势:南北差距缩小引导学生认识第一个回归统一的因素。3、在地图上强调地理位置“洛阳-建邺”教师提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迁走的这部分人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中原士族的迁徙不仅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还影响南方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模式。从而顺利引出下一个部分 观看地图,结合学案预习成果,回答问题。
听讲,理解江南开发对国家回归大一统的意义 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学会看地图通过史料实证,得出结论认识江南开发更深远的意义4、理解人口南迁的不同影响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2、东晋士族专权到南朝回归皇权 承接衣冠南渡史实,自然过渡材料二。材料二: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思考: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模式,皇权是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学生通过课文和材料,思考士族与皇权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王与马”的关系:晋元帝(司马睿)在晋室诸王中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只有门阀士族的砝码,才能增加他的政治分量。讲解历史概念:东晋士族专权特征:世家大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关系:互相支撑、互相依存3、教师引出:既然皇权暂时做出了隐忍退让,那么矛盾的激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引出下一阶段 1、阅读教材、史料2、思考、笔记 掌握必备历史概念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2、东晋士族专权到南朝回归皇权 1、材料三:南朝宋齐梁陈 —— 刘宋 与 陈朝 东晋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557年,寒门出身的陈霸先登基称帝,建立陈朝,其最高统治集团,庶民地主出身占了62%。自此,寒族全面上位。思考:刘裕、陈霸先登基称帝,皇权是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通过南朝与东晋对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士族力量的削弱,和皇权的回归。2、教师总结:在南朝开始士族不断被削弱冲击,寒族重新上位,皇权加强;士族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延伸:在北方,原来留在北方的士族力量有限,依附于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无论是南方北方,从东汉末年以来,造成国家割据的这股势力被大大削弱,历史回归到皇权专制的常态,这必然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回归统一的因素。 阅读教材、史料感受魏晋历史发展轨迹3、当堂针对训练 理解古代皇权专制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2、感受魏晋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轨迹。3、讲练结合,巩固知识点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3、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 前面讲了南方。接下来回到北方:1、教师讲解材料四两幅地图:图一西晋内部八王之乱后,少数民族趁机起兵,造成的五胡乱华局面图二是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后, 北方又陷入混乱割据的局面学生思考:西晋、前秦的短暂统一,以及统治崩溃后的混乱局面,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认识当时各民族虽有交融,但更多以暴力的方式,并且民族矛盾比较突出。2、展示十六国的族属和国号,让学生感受,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普遍有汉化或显示正统的意图。民族融合已然是一种普遍趋势。3、教师讲解:鲜卑族统一了北方,在各族混战的年代,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要如何巩固政权,是个难题。必然面临激烈艰辛的民族融合。从而引出材料五:材料五:树立新方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解决“最大的问题”?效果如何?4、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做总结补充:强调孝文帝改革:彻底封建化,向农耕文明转换。从制度到生活方式、再到文化、心理,将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它是让中国历史回归到大一统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它树立了一种方向,就是融合。5、按政权更迭顺序,再补充史料实证:北周,灭佛、重振礼制;北齐反汉化。最后就是北周统一了北方。 所以这时期,一个是局势趋于简化,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游牧和农耕民族的融合。这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三个回归统一的因素 看地图,思考充分阅读课本与材料,完善答案 夯实基础。2、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学会看地图3、价值观培养:理解民族认同、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和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性。
小结 1、梳理本课主线,在300多年分裂中众多回归统一的因素经济差距、文化认同、政治模式:①江南开发,南北差距缩小②从士族专权到传统皇权回归③民族交融不断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和延续大一统的独特性。并进行当堂针对训练,巩固知识点。2、最后总结魏晋的阶段特征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轻松整理。3、结束语: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在此过程中南北方互相影响,出现了很多沿用许久的制度,如府兵制、均田制、租调制、三省制……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丰富其多元一体的内涵。 听讲,笔记当堂针对训练 3、思维导图整理阶段特征 1、简要总结,明确主线。认识中国大一统历史的独特性。3、注重阶段特征把握和应试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一轮复习课程,结合考向,以“分裂中孕育统一”为主线,串联其本课主要的三个知识点:政权更迭(内容较为繁复,需背诵记忆)区域开发(江南开发)民族融合(常为选做题出现)通过此主线,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大框架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通过较为新颖的设计,让学生更为直观去观察魏晋历史的脉动,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乱局之下政治力量的博弈。最终理解为何古代中国有天下“分久必合”的说法,以及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连续性的由来。通过教授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师生都能更深刻的感受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及“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不足的是,由于新教材备考经验和资料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学生当堂训练反馈的情况良好 ,能够较好完成本课的目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