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6: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交流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研读、探究,全面认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感,启迪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探究成长之路,了解鲁迅青少年时期的志趣和选择,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解密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全面了解鲁迅,打破刻板印象。
同学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于鲁迅,我们“似乎确凿”是怕得深沉
啊。鲁迅先生真的是一位离我们特别遥远的新文化运动主将?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真的与事实中的他相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这部回忆散文集来认识真实、立体、生动的鲁迅先生。
1928年9月,鲁迅的新散文集出版了,假设当时也有我们现在的新媒体,他的弟弟周作人可能会发这样一则朋友圈“我哥哥的《旧事重提》今天出版了!”,大家能看出来哪里有错误吗?(书名)
正确的书名应该是什么呢?(——《朝花夕拾》)
《旧事重提》是这部书的原名。比较一下哪个好?好在哪里?
“朝花夕拾”是指早上的花到傍晚再捡起来。“朝花”把往事比作开在记忆深处的花,“夕拾”指的是人到中年回忆往事,更雅致含蓄。在这部回忆性散文集中鲁迅先生真切地回溯了年少时期的往事。
【梳理篇目重提旧事】
著作发表也算是一件大事,所以假如鲁迅有朋友圈,那天他可能会这样发圈。“鲁迅:这样的10篇‘从记忆中抄出的’回忆文,朋友们知道我是怎么安排的吗?”
任务一:请大家翻开目录,回忆所读,将十篇散文按照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划分。(学生排序)
明确:
2.男女生合作朗读,重提鲁迅先生成长旧事。
小结:通过排序和回顾我们发现,这些篇目不仅是一条时间线,还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串联起来就是一条鲁迅先生的成长线。
【研读“朝花”探寻成长】
成长不仅是年轮的推移,更是精神的蜕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沿着鲁迅的成长轨迹,追寻他的思想转变过程,删繁就简,再读经典。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浏览相关篇目,圈画词句,并结合助读资料,完成表格。第一、二组研读童年的篇目,罗列童年读的书——选出爱读之书——发现共同特点——分析性格志趣。第三、四组:罗列就读学校——找出所学知识——思考选择或离开原因——分析心路历程。
童年鲁迅的爱读之书
读过的书 爱读的书 爱读之书共同特点 童年鲁迅的性格、志趣 《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花镜》 《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 《文昌帝君阴骘图文说》 《玉历钞传》… 《山海经》 《花镜》 图画丰富有趣 图文并茂 天真活泼 爱阅读 爱画画 爱自然
明确:儿时播下美术的兴趣种子,在以后长成了参天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展示鲁迅先生艺术领域的成就。)这是一个爱阅读、爱画画、对自然和民间文化兴趣浓厚的童年鲁迅。所以,童年是成长的底色,童年的兴趣对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鲁迅的求学之路
地点 就读学校 所学内容 选择原因 离开原因 家乡 三味书屋 四书五经 被动接受家里安排 父亲亡故,家乡流言 南京 雷电学堂 英文、汉文 走异路 主动寻求新学 “乌烟瘴气” 南京 矿路学堂 德文、汉文、格致、 地质、金石... 毕业 日本 仙台 仙台医专 医学 医学救国 弃医从文
助读资料:
①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南京)进K学堂(矿路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②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③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明确:青少年鲁迅正是在中西文化、新旧教育的冲突中,勇敢选择,不断探索,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的。所以,青少年鲁迅的求学之路也是思考人生选择、寻求理想方向、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悟读“夕拾” 体味情感】
走出半生,回首往事,鲁迅先生在回忆朝花之中也加入了夕拾之叹。阅读时,大家要注意圈画文中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意味。
任务三:朗读选自每篇结尾的抒情议论句,体味他复杂的情感。朗读;勾画关键词句;表达情感。(句式:从 中读出了鲁迅先生 的情感。)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对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专制家庭教育的批判)
2.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对残酷虚伪的封建孝道的批判)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对长妈妈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明确:从鲁迅先生回望过去时的抒情、议论中读到了中年鲁迅既有冷峻理性的一面,也有温情柔软的一面。
小结:认识不同年龄段的鲁迅,看到鲁迅真实、生动的多张面孔,从童年鲁迅的爱读之书和青少年鲁迅的求学之路,以及中年鲁迅的爱憎之情中,走近鲁迅先生,从鲁迅的成长轨迹感受过往经历对一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
【跨越时空对话鲁迅】
阅读经典,既要读进去,走进鲁迅先生;还要读出来,联系自身和现实。七年级的同学,和离家到南京求学的鲁迅差不多大,读《朝花夕拾》,就是体会成长的味道!知道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你,才能知道如何在明天成为更好的自己。
任务四:结合阅读体会和生活体会,请同学们完成自己的朋友圈,跨越时空,对话鲁迅先生。
【课堂结语】
原来鲁迅先生和我离得一点也不远,经典就跟我们在一起。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永不枯竭的源泉,今天重温鲁迅成长之路,一定会启迪到自己的成长和选择,启迪我们做一个有理想、有大爱的新时代青少年。
2、注意保暖。按时收听天气预报,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增添衣服,添置保暖设施。
齐声诵读: 像您一样
  您说过“没有亲吻过土地的孩子就没有童年。”
  如果没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或许就没有拥有快乐童年的鲁迅;
  没有阿长与山海经,或许就没有善良可爱、充满想象力的鲁迅;
  没有寿镜吾和藤野先生,或许就没有博学睿智的鲁迅。
  正是因为有了“朝花”,“夕拾”才更有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朝花夕拾》,我们才期待像您一样。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您笔下那个“无声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再是令您痛心疾首的愚昧之民。
  如今的中国,早已是醒悟的中国
  如今的我们,期待像您一样。
  只要在路上,就不怕梦在远方;
  只要眼中有光,又何惧长路茫茫。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是您终生的呼唤,也是我们永恒的信仰。
  我们愿意像您一样,把文化作为使命,把写作作为担当;
  像您一样,永葆生活的热爱,砥砺批判的勇气;
  更要像您一样,为这个深爱的国家毕生奉献,
  增添一份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