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1 20: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 一 学期教案
课 题 第 四单元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总(1)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2023 年 月 日
背景 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 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学习 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学习 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视频
教学 评价 用图示法来培养时空观念。运用史料文献,图片及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想象。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能从图片及视频中获得有效信息、能力和史料运用的核心素养。通过探讨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南北朝--北朝》,教师引导: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南朝,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朝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小情导入新课。 二、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自学、互学) 1. 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2、探究:强大的前秦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原因有哪些?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措施、作用。探究:你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4.魏晋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方式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互助解决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8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互相提问)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助学) 互助探究一、淝水之战 看视频结合课本, 淝水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2、和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类似的战役 3、探究:强大的前秦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原因有哪些? (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5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互相提问,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答案提示: 1、背景:(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2)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时间:383年;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东晋获胜;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为东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类似战役: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探究:强大的前秦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原因有哪些? 补充材料:材料1:(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材料2: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3: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 材料4: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提示学生材料解析的技巧(在材料中划出关键词,结合教材、分点整理、利用学科语言答题等)。由一组同学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答案提示:违背人民的意愿;民族矛盾尖锐,政权不稳固;苻坚骄傲轻敌;战术问题等。 过渡: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最后被谁再次统一?我们继续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互助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属于哪个民族?北魏建立的时间、定都地点、统一北方的时间、影响。 2、孝文帝其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及意义? 3、探究:你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说说你的理由 (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8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互相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答案提示: 民族:鲜卑族 时间:4世纪后期 定都:平城 统一:439年 影响: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背景: 目的、措施及意义 探究:你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景象,到底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互助探究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看视频根据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魏晋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表现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8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互相提问) 答案提示: 原因:(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2)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也有利于民族间的交融。(3)当权的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表现: 四、总结归纳 (思学)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分裂、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北方民族的的融合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求:同桌互助总结收获,请以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知识并识记。构建知识体系(3分钟)) 五、板书设计 五、随堂练习(固学) 1、(2022年湖南邵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C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畜牧经济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2.(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A)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3.(2022年山西晋中)“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B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会盟 D.澶渊之盟 4.(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C ) A. 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 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