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8: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12《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精读引领课
《示儿》+《题临安邸》
穿越时空 寻赤子之心
听作者讲爱国往事 赞中华儿女多奇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初读古诗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准节奏
读出韵味
初读古诗
你知道诗题的意思吗?
解诗题
解诗题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①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资料袋】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解诗题
解诗题
明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古诗,尝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明诗意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资料袋:
①但:只是。
②同:统一。
③家祭:祭祀家中先人。诗中指儿子将来祭祀诗人自己。
明诗意
明诗意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明诗意

明诗意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补充资料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明诗意
明诗意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明诗意

明诗意
悟诗情
1.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却还要儿子将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岂不是很矛盾吗?
2.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的这首诗?
悟诗情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建立新的政权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后来赵构竟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献物,跟金人以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国土。
悟诗情
悟诗情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毕生志向西北从军,感怀其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
穿越时空 寻赤子之心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 天山,身老沧洲!
——《金错刀行》
穿越时空 寻赤子之心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悟诗情
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情。
悟诗情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古诗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学法总结
学法总结
1.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读古诗、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合作学习《题临安邸》一诗。
2.借助相关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结合资料和所学,比较两首诗歌异同。
拓展阅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①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②邸:旅店。
③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注释】
①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②熏:吹。
③直:简直。
【资料袋】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所占。南宋统治者没有接受北宋灭亡的教训,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且偷生,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题目 同 异
《示儿》
《题临安邸》
写作时间背景、创作感情基调
题目 同 异
《示儿》 诗人浓厚的爱国情 悲慨
《题临安邸》 讽刺
写作时间、背景、创作感情基调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巩固延伸 学以致用
己亥杂诗

听作者讲爱国往事 赞中华儿女多奇志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资料助读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代表诗作有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
走进作者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①天公:造物主
②抖擞:振作、发奋
③降:降生、降临
【注释】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②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疏通诗意
苏轼《三马图赞引》:“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
中央集权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亲政,恢复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直至公元1911年才废止。
人才选拔 满族人八旗在编人员或者皇室成员顶职取仕。汉人只能通过科举而取仕当官。
科举考试 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观点必须与“朱圣人”相同(朱熹),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
万马齐喑
补充资料
风雷
自然界中的风雷
诗歌中的风雷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①天公:造物主
②抖擞:振作、发奋
③降:降生、降临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写作背景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
——杜牧《泊秦淮》
悟诗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细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响之银.”
——林则徐奏书


渴望变革的爱国之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要读出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拓展阅读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和韵律。
(2)借助相关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该诗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怀。
阅读提示: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继续阅读主题丛书的《心系家国》其他文章。
2.作业:穿越时空,寻赤子之心。
查找从宋朝到清朝之间的爱国诗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爱国情。
巩固延伸
谢谢同学们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