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2 17:5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防范与惩处
教育与引导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中国
西方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单元解读
单元解读
中国古代裁决法律的神兽——獬豸
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宋 元 明 清
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律
引经注律
律令儒家化
礼法结合
乡律合流
法律儒家化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一)夏商西周时期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材料2: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法治思想的渊源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习惯法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背景:
(1)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2)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子产作刑书
2.第一次德法之争:
子产作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材料:
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左传·昭公六年》
子产
叔向
法治
德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思考: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派更符合时势?
学派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人性观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治理观
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仁者无敌。
商鞅:颁布法令,保护地主阶级利益
韩非:①法术势;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焦点:治国手段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
作用: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也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秦汉时期:律令并行
秦 朝
汉 朝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颁布《秦律》,
推动了律的编纂
睡虎地秦简
◎ 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
张家山汉简
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1.原因:
董仲舒
案情 甲父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甲父,甲即以仗击丙,误伤甲父,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判决 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
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
思考:根据下列材料,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1.原因:
(2)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2.量刑原则(依据):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准五服以制罪)
【学习聚焦】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唐朝:法律儒家化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
1.法律:
①过程:
唐初:
删繁就简
思考: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唐律的特点。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地位: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成为历代王朝的立法蓝本。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议》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②特点:
【历史纵横】唐代的律、令、格、式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唐朝:法律儒家化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
2.教化:
(南北朝)颜之推
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
体系庞大、体力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
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军旅之事为军礼,
宾客之事为宾礼,
冠婚之事为嘉礼
②社会层面: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作者 书名
唐太宗 《帝范》
杜正伦 《百行章》
李恕 《戒子拾遗》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简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时期 法治 教化 礼法关系
秦 《秦律》、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礼法对立
汉 沿袭秦律、《九章律》 尊崇儒术、以经注律 德主刑辅
礼法合一
魏晋 律令儒家化 唐 刑罚为用《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 思考:阅读上述表格,结合教材,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礼教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进程?
从对立到结合再到融合发展
共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 ——《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
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
具有互补性
儒学的多面性,
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儒学被确定为主流,
向法治渗透
牛刀小试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3.(2021·湖北高考)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B
D
C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时期 法治 教化
宋 《宋刑统》《天圣令》 理学渗透: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理学深入族规家训。南宋朱熹《家礼》、《小学》
乡约约束:儒学士人教化乡里,吕大钧《吕氏乡约》
元 整体弃用唐宋法律,司法实践中则广泛援引唐律 ———
明 《大明律》,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乡约宣讲明太祖六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士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要受罚或治罪
清 《大清律例》 乡约宣讲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乡约与法律合流
宋元明清时期礼法并用的进一步发展
特点:
多以《唐律》为蓝本;
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
朱熹
朱熹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学思之窗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特点和积极作用?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特点: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融合)
牛刀小试
1.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子产“铸刑书” ②《吕氏乡约》 ③《永徽律疏》 ④《圣谕广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2021·湖北高考)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C
A


西周
春秋战国
德治与
法治之争
秦朝
尊崇儒术
汉朝
《大唐开元 礼》、家训
魏晋

明清:
约律合流
宋 元 明 清
律令儒家化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习惯法 →成文法
汉:礼法
开始结合
魏晋:
进一步推动
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礼法结合
唐:
礼法结合的典范
律令儒家化
引经注律
时空坐标:构建知识体系
《汤刑》
《禹刑》
《九刑》
以法治国
秦律
《唐律疏议》
《九章律》
《宋刑统》、《大清律令》等
基层教化
乡约
法律
教化
宗法
礼制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