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附中高三年级开学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
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
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
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
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
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
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
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
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
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
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
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
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
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
语文试题第 1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
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
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
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
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
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
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
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
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
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
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
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 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
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传统作为立身
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
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
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
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
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
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
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
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
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
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
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
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
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
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
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
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语文试题第 2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C.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
更有生命力。
D.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
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
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
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 去逛书店,看一本
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
还是大西门一带。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
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
———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语文试题第 3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西南联大校歌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
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
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
样的, “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是
学生宿舍。土墙, 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
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 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
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有些
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展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 几乎等于不认识的。
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
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
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
英文了。
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
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
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
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这些教室里
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
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
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
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
的,上课时军阀商人家的小姐也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学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
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
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
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
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
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毯毯的“一口钟” (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
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
语文试题第 4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
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
提不起来,只能半跟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
用尽,有些同学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
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
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
老鼠屎。菜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二种, “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
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
只鸟来!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较明显的、普遍
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联大学生在中学
兼课的很多,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使昆
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
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
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编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
文本二:
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 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
书 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
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
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
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掀起来了!8年时间仅仅只毕业三千余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
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 100
多位人文大师。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
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 只问深情, 只问初心, 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摘编自 《西南联大·最困难时,往往最心怀美好》)
文本三: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
选了。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
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
有哲理。沈先生说: “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
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
实。我也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我写不出卡夫卡的《变形
记》那样痛苦的作品,我认为中国也不具备产生那样作品的条件。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语文试题第 5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开头部分回忆丰富多彩的市内生活,一方面呈现了西南联大周边人文气息和
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衬托出西南联大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B. 吴宓先生讲课,为学生“搬椅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吴先生的修养,而他的言传
身教、率先垂范也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优雅的君子风范。
C. 文章大量笔墨刻画教授们衣着“残破”,而描写联大人读书的细节却不多,这正
是为了表现联大人虽条件简陋却孜孜不倦做学问的志趣。
D. 结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重在
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即《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
黄州刺史后写作的一篇小散文,抒发自己怅惘落寞却又不甘沉沦的心绪。
B. 西南联大校歌里唱到,将举国栋梁之才移往艰苦偏远的边疆,将其保护起来免受
日寇的摧残,这正是为了保全民族未来的希望。
C. 闻一多先生是19 世纪中国爱国主义诗人,以《红烛》 《死水》 《女神》等诗
集, 开代诗风。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响彻中华大地。
D.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对社
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8. 文本二中的“巨浪”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巨浪形成的原因。 (4分)
9. 如欲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列
出评论要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
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
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
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
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
语文试题第 6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
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
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
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
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
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
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
“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
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
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
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
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
“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
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韩非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
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
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
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语文试题第 7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
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沁园春
南宋·戴复古
一曲狂歌,有百馀言,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
名。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空馀豪气峥嵘。安得良田二顷耕。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
平。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漂泊多年,经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慨之意颇深。本词是作者一生行藏的
概括总结,也是作者精神情感的记录与反省。
B. 词人用“十年灯火”“四方奔走”,时空并举,讽刺了自己汲汲营营、“求利求名”
的过往,自满于当下“穷吟诗句清”的生活。
C. 下阕作者自我开解,借西汉司马相如临邛涤器和严光(字君平)成都卖卜的典故,
认为人生际遇未到,分当如此,“何敢怨”隐含愤激自嘲之意。
D. 末句“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劝自己放开怀抱品美酒赏美景,故作
萧散,自我宽解,细品之下万千感慨余韵无限。
16. 戴复古曾在《望江南》中说:“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最会说穷
通。”评论家认为这句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其诗词创作的大致风貌。请结合本词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注:长庆 4年,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为《白氏长庆集》,同时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
《元氏长庆集》,以此得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语文试题第 8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1)屈原《离骚》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
出了自己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
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如同患
上了“眼癌”似的,完全无药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
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
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_A 。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
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
引发的。“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
不过,_B ,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①
根据科学研究显示,②长期睡前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③导致视力大幅
减少;④长期玩手机也会使睡眠质量下降,⑤手机屏幕的光亮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⑥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⑦而不能进入深睡眠。因此,大家还
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熙凤)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只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
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
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喧,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
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于是凤姐儿方移步前来。将转过来了一重山坡儿,见两三个婆子慌.慌.张.张.的走
来,见凤姐儿,笑道:“我们奶奶见二奶奶不来,急的了不得,叫奴才们又来请奶
奶来了。”凤姐儿说:“你们奶奶就是这样急脚鬼似的。”
语文试题第 9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滴滴、翩翩、慌慌张张”,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3 分)
21.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分号的理由。(4 分)
22.语言文字运用 I和 II 中画波浪线部分,都使用了“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
不同。(3 分)
(1)如同患上了“眼癌”似的。
(2)你们奶奶就是这样急脚鬼似的。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
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第 10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山大附中高三年级开学摸底测试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详解】“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是比较二者的优
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 故选 C。
2. D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借鉴西方诗歌并不
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
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
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选 D。
3. A【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一说的是要继
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
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
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
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C.说的是“师
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D.说到
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故选 A。
4.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
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
大智慧。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
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每点 2分)
【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
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
则”的意义。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
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
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
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
得关注他人的存在。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
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
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
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
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
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
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
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
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
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寻求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1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
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每点 2分,答
出三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概括内容要点、结合材料谈看法 由材料二第 3 段中的“中国当代新诗一
个首要的……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得出答案第①点;由材料二第 2段中的
“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和第 4 段中的“西方文论强调……失去生命的变幻
色彩的毛病”,可得出答案第②点;由材料二第 3段中的“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
论……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可得出答案第③点;由材料二第 4段对中国古典
诗论的优点的阐述可得出答案第④点。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重在表现西南联大
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错。结合“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
水,水流云在”可知,化用诗句不是重在表达“自由和随性”,而是表达西南联大
对云南在教育方面的影响确实存在。故选 D。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及文学文化常识等的识记能力。C.
“19 世纪”错,闻一多是 20 世纪的诗人;另外《女神》是郭沫若的作品。故选 C。
8.“巨浪”指的是西南联大在学术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1 分)它形成的原因
有:①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1 分)②联大的民主思想、自由开
放的精神;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④乐观积极的心态;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养。
(后面四点任答出 2 点即可,每点 1分,共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及分析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巨浪”指的是西南联大在学术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题干要求分析“巨浪”
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看联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
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境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
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几年下来,衣服
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
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瘪,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窥一
斑而见全豹,西南联大师生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他们的学术氛围却极其浓厚,“每
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可见能掀起“巨
浪”的原因之一是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
其次看联大师生的思想和精神,文中提到一件小事,就是吴宓讲《红楼梦》时
“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
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由此
可见联大师生的品格修养;文本一末尾写联大学生在昆明一些中学任教,“更重要
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
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联大的民主
思想、自由开放的精神。
文本二中有“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 是战在沙场,还是
守在后方读书 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
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2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起国家兴亡’的信念”,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文本一中还提到西南联大食堂的伙食,以及师生们的玩笑,“有一位姓郑的同
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米!”,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
一是乐观积极的心态。
文本二末尾总结了西南联大精神,“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
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
问勇敢,无问西东”,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
养。
9.①“朴素为文”是指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屑的题材入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
构、深奥的题旨,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
②“朴素为文”是指文章语言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如话家
常;
③汪曾祺的“朴素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
与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归散文。(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朴
素”可从写作内容、语言等角度分析;“朴素为文”也是作者的创作理念。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选取了在西南联大的很多琐碎的小事,比如写到校舍、
图书馆、联大师生的服装、联大的伙食、联大学生对于昆明教育的贡献等,这些内
容写得很“散”,很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深奥的题
目,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从语言来看,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
道来,如话家常。如“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
校、祠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
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
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等,体现了其“朴素为文”的特点;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虽然没有选取“宏大”的题材,只是罗列了些琐琐碎
碎的小事,但在平淡的叙事中却不乏真善美的真情。如写闻一多先生穿的一件亲戚
送的“灰色夹抱”,写朱自清先生穿的“一口钟”,写联大食堂的“八宝饭”“通
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等,在平淡的叙述中却让人怀想联大师生
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他们虽然物质贫乏,精神却富足。“朴素为文”体现了一种
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与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归散文。
10.CEG(每处 1分)【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
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夫子善之”
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
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
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
其前应断开。
11.B 【解析】 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
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D 项,现代汉语中“诬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3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
12.C【解析】“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
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
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
13.(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
所以先奖赏他。【①“无有不”,这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翻译成“都、没有、不”
等,给 1分;②“骄侮”,翻译成:“轻视、怠慢、轻慢、侮慢”等表示轻视类的,
或“骄纵、骄横、骄傲、傲娇、傲慢“等表示骄傲类的,给一分。③“唯”,翻译成
“只有、唯独”等,得 1 分。④“是以先之”,翻译成“因此(所以)把他放在前
面/他为赏首让他优先/让他优先/第一个赏他等类似意思,给 1分。】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①“请”。翻
译成“请允许我/我请求/请你让我,给 1分;②“略”翻译成“简略、略微、大体、
粗略”以及相近的词等,给 1 分;“一隅”,翻译成“一点/说一部分 /举个例子/
一方/一角,以及相近的词等,给 1 分。③“君子”翻译成“您/你/先生您/君子您
(你)等,给 1分,只写“君子”,不给分。(此处阅卷从严,必须得是称呼对方,
对话意识,您、你、先生)④“审”翻译成可信/正确/值得信服/真实等,给 1分。】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3分)
阅卷标准:孔子去世早于晋阳之战/赵襄子行赏/知氏死亡/荀瑶死亡/,不可能对此
事做出评价;(类似表述如“事发时孔子已经去世”,即给 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
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
排第一,为什么 ”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
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
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
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
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
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
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
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
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
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
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
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
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
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
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
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4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
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
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 然
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 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
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
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
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
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
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
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
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15. B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自满”错,
不是自满,“赢得穷吟诗句清”中“赢得”带有自嘲之意。故选 B。
16. ①语言上直白浅近,有元稹白居易“长庆体”的风格,如“十年灯火”“安得”
“吾何敢怨”等,都为口语。②情感上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有辛弃疾豪放沉郁的
特点。如“四方奔走”,却“蹭蹬”落魄,“空余豪气”等,都与辛弃疾渴望建功
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词风一致。③手法(或内容)上采用对比“说穷通”,少年时的
奔走努力豪气峥嵘和年老时空余“闭门独坐”“愁叹之声”对比。(每点 2分)
【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情感、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律变成长庆体”,指的是语言上直白浅近,有元稹白居易“长庆体”的风
格。本词中“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四方奔走”“可怜”“吾何敢怨”等语
言浅近直白,多用口语,通俗易懂,有元稹白居易“长庆体”的风格。
“歌词渐有稼轩风”指的是情感上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有辛弃疾豪放沉郁的
特点。这首词写诗人十年苦读,也曾“四方奔走”,但只能“蹭蹬归来”,除了诗,
一无所有。而诗也唯“愁叹之声”。他连求田问舍也不可得,徒然如司马相如,严
君平一样干些低贱活计以谋生。“空馀豪气”报国无门,徒能饮酒听莺,看似安闲,
可充满了苦涩,与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词风一致。
“最会说穷通”指的是手法(或内容)上采用对比“说穷通”。本词中少年时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与年老时“蹭蹬归来,闭门独坐,
赢得穷吟诗句清”“愁叹之声”形成对比,凸显诗人报国无门、空余豪气的的感慨。
17. (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3)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示例二: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示例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示例四:白日依山
尽,黄河入海流。(每空 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A: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B: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每句 2分,意思对即
可)
19.语句①修改为:科学研究显示(或根据科学研究);语句③修改为:导致视力大
幅下降;语句⑥修改为: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的状态。(每句 2
分,修改正确才得分)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5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20.①“滴滴”写出了石中水流“一滴一滴”缓慢滴下的情景,“翩翩”描绘出枝头
红叶轻盈飞舞的样子,富有动态美;“慌慌张张”描写了婆子们举止的慌乱,突出
人物内心的焦急。②使用叠词,不仅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人物的心情,而且
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第一点 2分,第二点 1分)
21.①“建几处依山之榭”和“结三间临水之轩”是“遥望东南”与“近观西北”的
不同景观,“遥望”与“近观”二者构成并列关系。②“遥望东南”与“建几处依
山之榭”之间已使用逗号,所以在“建几处依山之榭”后必须使用分号。(指出并
列 2分;指出已使用逗号,不能再用逗号 2分)
22.①表示看似像患眼癌,其实不是,总体表示否定,表示并不会患眼癌。②是打比
方,表示像急脚鬼一样,强调二者相似性,更多表示肯定,表示性子急。(①表示
否定意思 1分,②表示肯定意思 1分,打比方 1分)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两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第一句强调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吹灭别
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
排斥。吹灭别人的灯,世界将更加黑暗,自己也会置身于更加黑暗的环境中;阻挡
别人的路,一方面会消耗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借助他人的力量实现共同进
步。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
没有人能闭门造车、独善其身,社会发展更需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走
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悖”“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等都讲的是这个道理。
第二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
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
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基础上的。花卉姹紫嫣红,组
成美丽的花园;社会多姿多彩,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图谱。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理解个性、尊
重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和而不同才是发展之道。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共
同指向团结协作,包容共存,互惠互利的普遍道理。
第一句是从反面说明不应怎样,材料二则从正面提供了行动的思路。写作时,
应当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思考与联想。
行文构思上,可以从国家发展、国际局势的广阔视角展开思考,就一些重大问
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我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胸怀和思路,阐述如何携手共进,
既能让自己走得更远,也能让别人得到光明。还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
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对合作共赢,包容互惠的认识等。
参考立意:
1.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共建开放包容的时代百花园。
3.走多样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4.崇尚百花齐放,提倡和而不同。
5.和合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7.文化多样性 8.和谐共生,纷彩共赢。
9.在利他中利己,在合作中共赢。 10.合作共赢谋发展,勠力同心创未来。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6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
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
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
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
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 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
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范文】 1.和以荣寰宇,异以济百川
瞻顾千秋,君子和而不同,是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放眼今时,一枝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箴言。华夏之兴在于其和,华夏之荣在于
其异。于波诡云谲暗流汹涌之世界大势下、于走向繁荣之坎坷路途中、于冲刺撷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胜利的最后弯道上,为人为国,无不需从这传承的智慧中汲取
力量。何以宏志奋发勤远略 何以安民富国寻复兴 以我之见,当有“和以荣寰宇,
异以济百川”之境界认知。
异者,存其别而赏其优,济乎百川之道也。多样性乃是于国于人发展之必须,
亦是世间兴繁之基本。何以得之 君可见,正是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开辟了古代思
想伟大解放之门,培养了多少丰富而伟大的灵魂--从杨朱到墨翟,从鬼谷到老庄,
在那个充满“异”的时代巍然耸立,成为后人仰止的高峰:君可见,正是文艺复兴时
期理性与人性、人文与天理、自由与秩序的多样化思想交锋,方才产生了米开朗琪
罗与达·芬奇之惊世巨匠。存异不是纵容混乱,存异是尊重不同、理解不同、欣赏
不同,存异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中,求新取异尽揽春光之境界追求,故曰:“异,济百
川之道也。”
和者,共其智而聚其才,荣乎寰宇之道也。无论在当下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下、
在如今合作与对抗交融的激荡风云中、还是在以信任互利为基础的交往为人上,“和”
的光芒都洞透着“零和博弈”“猜疑链化”的阴云,指示着吾辈前进的路途。君可
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求同存异之下,中国与世界共进,以多边主义为基础共
谋发展,带来外交高潮和发展机遇,斯用“和”之效也。正如费孝通先生曾说:“美
美与共,是谓大同。”以吾观之,和者,荣乎寰宇之道也。
共异于和者,效而不失其本,立世树人之道也。诚然,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
都要时时自新学习于他人必不可少:然而,若于其中失去自身特色,便是得不偿失
之事。而共异于和,以各美其美达成美美与共,便是兴世立身的根本要求。且不必
提起那邯郸学步的耻辱,君可见,那些被迫接受他人制度的小国在发展迟滞的泥淖
中步履维艰,便知失“异”之苦;又可见某大国凭借积久而成的威势横行霸权受得
天下离心,便知不“和”之失。故曰:共异于和,立世树人之道也。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7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
然而,异同之事,本就以尊重和包容为基础;发展之机,本就以开放和共享为根
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
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愿世界远离排挤与对抗,秉持发扬“和以荣寰宇,异以济
百川”之道,得遂宏图凌云志,共营和谐世界村!
2.一枝独放不是春,和谐共赢春满园
透过历史长镜头端详,哥伦布远航,帆影幢幢;古丝绸之路,驼铃声声;鉴真东
渡,烟波浩渺……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魏紫姚黄
姹紫嫣红,各有千秋,世界文明异彩纷呈,春色满园。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生存的题中之义。
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
月何曾是两乡”,全球抗疫为护佑人民安康共同努力;“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
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全人类对保护地球母亲已达成共识:深化航天合作造福各国人
民,成为探索宇宙奥秘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
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
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携手并进,互惠互利,共
担责任,共享荣耀是当今时代生存之道。
亮自己的灯,别吹灭别人的灯;走自己的路,别阻挡别人的路,这是发展的必奠
之基。
有人“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走唯我独尊,自私狭隘之路。殊
不知当吹灭他人之灯时,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更黑暗,当阻挡他人之路时,也让自
己无路可走。修筑美墨边境围墙,拉开贸易战序幕,非法打击华为……在文化排异、
种族歧视的滤镜下,文化专制与强权政治只会让唯我独尊的民族走向傲慢与偏见、
无知与疯狂。中国始终坚持走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和平发展之
路始终吹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角,汇聚团结合作的力量,让中国与世界在合作
中走向共赢,在共赢中走向共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未来的时之所需。
真正的“美”是将天下之美汇聚一处,恰如世界文明共生共荣恰,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首先要有“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有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同,
对民族价值和内涵的坚守。“美人之美”要有“和而不同”的广阔胸襟,正如中国
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
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当下,我们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文明
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和谐美
好的大同世界。
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因文明的交流而多彩;气象万千的时代洪流,因文明的互
鉴而滚滚朝前。多元文化共生并进,让姹紫嫣红的文明之花,绽放在时代的沃土,
成和谐共赢的春色满园。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8 页
{#{QQABYYSUggAoQAJAABhCQQGSCACQkBAAACgGgAAAIAAAi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