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共10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共10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1 18:5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7张PPT)
6.1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4.巩固训练,领会道家思想。
返回
教学重点
一、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二、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范曾·老子出关图
相关图片

知人论世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太极阴阳
老子
老子,姓李 名耳 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 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
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
现存最早的手抄本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介绍
《老子》介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返回
少年聪颖
入周求学
效力周室
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疏通文意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共:汇集。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窗。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以为
以:<连>表承接,来
为:<动>,制作、建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三十根辐条共同占有一个车毂,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揉和黏土做成器皿,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于器皿的“无”。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屋室的功用正是产生于屋室四壁内的“无”。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的结论】
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说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当毂心凿空,可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和泥制作器皿,当泥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可以用作器皿来储物。在房子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窗户,有了这个透光透气的窗户,那么整个房子就可以让人来居住。所以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了用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踮起脚跟
跨: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越
自见xiàn者:显露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伐、矜:夸耀
长:长久 ( 得到敬重)
其:“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赘,多余的;行,同“形”,形体
物:人们,众人
恶:厌恶
处:为,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也不能长久。(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老子的结论】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诉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体道 悟道 守道 得道 。下面请看立志故事。
【理解课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人能修到这些德行已算不易,可是,这些对于道来说只能是赘行。可见, 道之大啊,包容一切也是说真正的道是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聪明
明:明智(明通,通达事理)
自知者名:宾语前置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强行者:勤勉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不亡:不消亡,不朽
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老子的结论】
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
在混乱未产生时就进行整治。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把持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九层的高台,是从每一筐土筑起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不会坏事;无所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从事:做事
于:在; 而:表修饰
几jī: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普通人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
(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妄加干预。
【老子的结论】
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

探究文本
【第11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 的相对性
问1:本章论证了什么内容?句式上有何特点?
排比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强调作用
举例论证
车子
器皿
居室
三十辐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凿户牖以为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 的相对性
器物实体的“有” ,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 ,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无相生
问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问3: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小结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问1: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
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第24章】
问2: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才最适合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
反面论述
排比举例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剖析四种人生态度
或恶之
有道者不处
表明态度
问3: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小结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第33章】
问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对偶排比
层层递进
加强自我修养
自知、自胜
自足、强行
问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问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明确:对比论证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第64章】
把握先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重视细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圣人无为
百姓慎终如始
总结
对比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问1:阐释了什么道理 是怎样论证的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问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①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所以“学习不可已”。
②《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问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类比论证。
道理: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探讨
从第2、3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
《〈老子〉四章》围绕论道、修身、治国展开哲理思辨,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本课第十一章:其中的“智”、“力”、都是i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艺术特色】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车轮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要善于利用空虚之处。
【艺术特色】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道德经第11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拓展阅读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拓展阅读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名句积累
知人者智,
胜人者有力,
大直若屈,
祸兮福之所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福兮祸之所伏。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 ,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作者逸事
作者逸事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说要砖头而不要石头。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返回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作者逸事
作者逸事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作者逸事
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作者逸事
探究:儒道思想的互补性及其现实意义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探究:儒道思想的互补性及其现实意义
阳刚与阴柔互补
进取与退守互补
群体与个体互补
肯定与否定互补
进退得宜的人生态度
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人”
探究儒道的异同。
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探究儒道的异同。
2、孔子的一句话,却刚好诠释了儒道的最大区别。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统治者,都以内用黄老,外示孔孟的治国方针,其实道家的无为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就好像每天都要喝水一样,因为每天都喝水,水就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只会欣赏到山的壮美,却忽略了水的智慧。
探究儒道的异同。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
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探究儒道的异同。
3、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探究儒道的异同。
“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
用儒家思想积极进取
用道家思想超然物外

巩固训练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颜色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
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自胜者强  强:强壮
B.
跨者不行  跨:跃,越过
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D.
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自知者明  知:知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A项伐:夸耀。
C项强:刚强。
D项知:了解。
11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埏埴以为器
以其无礼于晋
C.
当其无,有车之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吾其还也

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A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C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代词,指事物/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其坚不能自举也 ④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⑤冬,与越人水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①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
②脆:形容词作名词,脆弱的时候。
③坚: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
⑤冬: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11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D项是判断句,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11
5.将下面五句话改成一个单句。要求不遗漏信息,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
①函谷关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
②函谷关是当年老子著写《老子》一书的地点。
③3月30日,1万名中学生齐声吟诵《老子》。
④这次活动旨在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2 581年。
⑤这一活动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示例)3月30日,1万名中学生为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2 581年,在河南省灵宝市当年老子著写《老子》一书的地点及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齐声吟诵《老子》。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老子〉四章》中,老子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真正有智慧和聪明的人应该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充分说明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知人者知  自知者明
11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说 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有删改)
[注] ①突鬓: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剑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 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句子大意: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
的称谓。
B.“论以刑德”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两句中的“论”
字含义相同。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文中指负责国君膳
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服毙”意为自杀,文中是说剑士因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见他们而在原先的居所里自杀。
11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
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
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
际是庶人之剑。
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
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
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庄子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而不是“清静无为的思想”。
11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说什么呢!(得分点:“以”,表目的,相当于“来”;“币”,馈赠,赠送;“何敢言”,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敢言何”,还说什么)
11
(2)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得分点:“示”,给……看;“虚”,形容词作名词,弱点;“开”,诱导;“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虚示之”“以利开之”,意思是把弱点显示给对方,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
11
11.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因为庄子的描述让赵文王领悟到天子应该胸怀天下,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而他却沉迷于剑术,使国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弱,各国诸侯都在图谋(攻打)赵国。
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大王停止比试剑术,赐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该能担当此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起前往拜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的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说什么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喜欢这样的人。如今先生假如穿儒服去会见大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起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庄子进入殿内没有小步快走,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这种剑,)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
赵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座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作业
课后阅读《老子》,体悟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