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卷】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章末检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B卷】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章末检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20 20:15:08

文档简介

【B卷】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章末检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3八下·埇桥期中)下列各项中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③南橘北枳
A.阳光、温度、水分 B.温度、水分、阳光
C.阳光、水分、温度 D.水分、温度、阳光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向日葵对太阳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也体现了阳光对植物的影响。②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且地上的枝叶部分很小,这是为了增大对水的吸收同时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③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的性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2023·百色模拟)在农田中,影响一株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稻螟 ⑨相邻的其它水稻
A.②⑤⑥⑦⑧ B.③④⑦⑧⑨ C.①③④⑥⑧ D.②⑤⑦⑧⑨
【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故②杂草 、⑤田鼠、⑦蝗虫 ⑧稻螟、⑨相邻的其它水稻属于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3.(2023·连云港)《礼记·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描写的是立夏节气。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土壤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夏至时“蝼烟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意思是温度升高,各种动植物活动生长,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4.(2022七下·石城竞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山植物分布决定的主数生态因素是温度
B.“螳螂排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捕食关系
C.“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竞争关系
D.“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内”描述的是合作关系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高山植物的分布,因为海拔高低不同分布不同,故起决定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A正确;
B、“螳螂排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捕食关系,B正确;
C、“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草和豆苗争取生存空间、养分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
D、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因此与人的关系是寄生,不属于合作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5.(2023八下·普宁期末)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各种生物之间属于寄生关系的是(  )
A.稻田中水稻与野慈菇 B.菟丝子与黄瓜
C.小丑鱼与海葵 D.狮子与斑马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 稻田中的水稻与野慈菇会争夺生存空间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菟丝子寄生在黄瓜上,靠吸收黄瓜中的营养物质,对黄瓜造成伤害,菟丝子与黄瓜的关系属于寄生关系,B符合题意。
C、小丑鱼以海葵为食物,属于捕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狮子和斑马属于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如蛔虫寄生在人体的肠内。
6.(2023八下·射洪期末)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
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
B.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
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真菌和人是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 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 ,大豆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B符合题意;
C、 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 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 ,蜜蜂之间是合作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之间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7.(2023·株洲)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陆地环境
B.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用孢子生殖
C.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卵外有坚韧的卵壳,适应陆地环境
D.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利于躲避敌害与捕食猎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A正确。
B、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出现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B错误;
C、蜥蜴体表覆盖着角质细鳞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卵外有坚韧的卵壳,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的依赖,适应陆地环境,C正确;
D、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这有利于其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8.(2023·滨州)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能有效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毛茛的叶为适应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B.水毛茛叶的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水毛茛叶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D.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水毛茛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等特点,是适应环境的表现,这是水毛茛的叶存在的变异,而不是为了适应环境才产生的变异,A说法错误。
B、水毛茛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等特点,是适应环境的表现,B说法正确。
C、生物的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有些生物的性状又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水毛茛叶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C说法正确。
D、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变异等基础知识,为基础题,熟知:生物的变异具有普遍性,有的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为有利变异,有对生物有害的变异,为不利变异,有利的变异因为适应环境而累积下来不利的变异被淘汰;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9.(2023·秦都模拟)变色龙的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枯叶蝶栖息在枯叶上,宛如一片枯叶。这两种动物的形态特点说明了(  )
A.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对环境的改变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变色龙的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枯叶蝶栖息在枯叶上,宛如一片枯叶,动物这种身体的颜色、外形都与环境类似而不易被天敌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等,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生物不仅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10.(2023·新泰模拟)下列选项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D.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影响油菜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可以抵御寒冷,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植物的存在改变了环境,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
D、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导致油菜只开花不结果,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11.(2023七上·阳西期末)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的各种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A说法错误。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层,B说法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而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C说法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等基础内容,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圈是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2.(2022七上·临渭期中)下列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的是(  )
A.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
B.源自雪山的黄河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
C.西伯利亚的海鸥迁徙到昆明越冬
D.狮子鱼生活在太平洋深处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阳光普照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源自雪山的黄河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说明生物圈中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能够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B不符合题意。
C.西伯利亚海鸥迁徙到昆明,海鸥的迁徙跨越了森林、海洋、农田等多个生态系统,说明生物圈中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能够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拍摄到狮子鱼生活在海洋的深处,说明狮子鱼生活在海洋的深处,但不能体现和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13.(2023·宁江模拟)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说明地衣能适应环境;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说明地衣能影响环境。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变温动物通过冬眠度过严寒; (2)生物影响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3)环境影响生物 :大雁南飞、南桔北枳。
2、生物对环境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的生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4.(2023·岳池模拟)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B.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C、大雁通过迁徙的方式度过寒冬;皮下厚厚的脂肪能帮助寒冷海域中的海豹抵抗严寒。这说明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性;
B、风调雨顺,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所以作物能获得大丰收。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被追赶的黄蝶飞入菜花不易被发现,是因为黄蝶的颜色与菜花相近,保护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变温动物通过冬眠度过严寒;
2、生物影响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3、环境影响生物 :如大雁南飞、南桔北枳
15.(2023·临清模拟)黏虫是一种危害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昆虫,它的幼虫啃食植物的叶片,会造成作物减产,某生物课外小组为了探究湿度对黏虫取食的影响,做了如下设计,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
组别 黏虫幼虫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相对湿度(%)
甲 60只 晴朗的白天 适宜 30
乙 60只 阴天 适宜 45
丙 60只 夜间 适宜 60
A.黏虫的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湿度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 探究湿度对黏虫取食的影响 ”,所以实验的变量是湿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其余的光照、温度等都应相同。故本实验应修改光照的内容,使之都一致。
故答案为: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6.(2022七上·新罗期中)下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你认为下列修改建议错误的是(  )
放置黄粉虫的位置 黄粉虫幼虫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适量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适量 阴暗 28℃ 适宜
A.左右两侧的黄粉虫幼虫的数量相同
B.左右两侧都要在阴暗的环境中
C.左右两侧的湿度要相同
D.左右两侧温度都应保持在28℃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光,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而表格中光不同(明亮、阴暗),温度(15℃,28℃)不同也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应该为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温度相同环境,只有变量光不同。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7.(2023七下·昭通期末)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省耕公园的湖水 B.省耕公园
C.省耕公园内所有的植物 D.省耕公园内所有的动物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省耕公园的湖水只有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省耕公园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C、省耕公园内所有的植物只有生产者,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省耕公园内所有的动物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8.(2023八下·普宁月考)下列关于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粤港澳大湾区的所有植物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C.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D.新会圭峰山脚下的玉湖是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A说法正确。
B、粤港澳大湾区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中的植物部分,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说法错误。
C、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C说法正确。
D、新会圭峰山脚下的玉湖包括了玉湖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19.(2023八下·射洪期末)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计划于2022年升空。在“问天”实验舱中有小鱼、微生物、水藻组成的小密闭生态系统。下列述错误的是(  )
A.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被水藻利用
B.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水藻→小鱼
D.小鱼、微生物、水藻就组成了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被水藻利用,A正确;
B、微生物能够将小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再供水藻利用, 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正确;
C、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一种关系,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小鱼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水藻是生产者。还缺少的是阳光、空气等非生物成分,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有藻类、水草;消费者是小鱼;分解者是细菌、真菌等。生态球中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上述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0.(2023八下·揭东期末)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同学准备用河沙、池塘水、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建议不宜采纳的是(  )
A.材料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菌
B.需要加入适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
C.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D.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如果将材料进行严格地消毒和杀菌,会杀死里面的微生物,使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完整,所以不宜采纳,A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B宜采纳,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阳光是能源物质的最终来源,所以要把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C宜采纳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D宜采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1.(2023八下·普宁期末)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构成一条食物链的4种生物的相对数量。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所以,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这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②→①→④→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
22.(2022八下·石城竞赛)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A表示的是一种狐的数量变化,那么B表示的是哪种生物的数量变化(  )
A.捕食狐的一种生物 B.与狐有共生关系的一种生物
C.被狐捕食的一种生物 D.与狐有竞争关系的一种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捕食关系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之被捕食者,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于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两者关系十分复杂,捕食关系表现为捕食者数量随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被捕食者数量又会减少,体现的是一种"你增我减”的关系,因此,从A、B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知,如果A表示的是一种狐的数量变化,那么B表示的是被狐捕食的一种生物,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量,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3.(2023八下·榆树期中)如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的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分析:下列哪条食物链的表述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农药含量 0.105 0.044 0.003 0.945 0.0009
A.A→B→C→D→E B.E→D→C→B→A
C.D→A→B→C→E D.E→C→B→A→D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当某些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分析表格可知,D有毒物质最多,E有毒物质最少,故图中所表示的食物链为: E→C→B→A→D ,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书写要求:起点必须为生产者,箭头方向必须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终点为所指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
24.(2023·清远模拟)如图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A,B,C,D,E分别表示不同生物成分。当该水域污染了重金属汞后经一段时间,体内汞的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生物A B.生物B C.生物C D.生物E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存在富集作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很难从生物体内排出,因此会逐渐累积在高级消费者体内,题中最高级消费者是生物C,因此重金属汞在生物C体内累积最多。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该污染物无法从生物体内排出,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往往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越高。
25.(2023·无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比自然因素更大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失调,不一定能够恢复,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符合题意;
D、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的因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破坏有大有小,不一定比自然因素更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6.(2023·梅州模拟)1906年,为了保护黑尾鹿,政府鼓励猎人大量捕杀凯巴森林中的美洲狮和狼。图表示自1925年后黑尾鹿数量的变化曲线。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凯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
B.美洲狮与黑尾鹿是竞争关系
C.1906年后,黑尾鹿的数量先升高后下降
D.人类的过渡干预会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故凯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 美洲狮捕食黑尾鹿,二者是捕食关系, 不是竞争关系,符合题意;
C、 由图示可知1906年后 黑尾鹿的数量先升高后 下降,不符合题意;
D、 大量捕杀凯巴森林的美洲狮和狼后黑尾鹿由于天敌减少、 食物充足会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多,黑尾鹿增多使草减少,后来黑尾鹿由于数量太多食物不足而大量死亡,因此人类的过渡干预会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7.(2022七上·西安期中)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C.太阳光不容易穿透深层海洋,植物在海洋深处几乎绝迹
D.生物圈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正确。
C.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因此,植物在海洋深处几乎绝迹,C正确。
D.生物圈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要合理开发和利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8.(2022七上·姜堰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质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改善环境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D.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不符合题意。
B.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不能改善环境,更是破坏了生物圈,B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C不符合题意。
D.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9.(2023八下·射阳月考)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其中有“地球之肾”之称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森林森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人类在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是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故地球之肾是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肺是森林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0.(2022七上·临渭期中)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城市生态系统也有生产者(花、草、树木)、消费者(主要是人和少量的动物组成)、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等组成。但是,生产者的数量较少,制造的有机物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需要从城市外购进大量的农副产品,才能保持平衡;由于人特多,产生的废物特多且集中,最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产氧气的70%;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农作物。
二、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8分)
31.(2022七上·榆树期中)螳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白天它们躲在阴暗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小刘同学热爱探究,针对螳螂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提出了问题:光会影响螳螂的生活吗?于是他准备 了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盒,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一块不透光的深色纸板(见图),并诱捕了多只螳螂装在带孔的瓶里,从中选出了 10只大小一致、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螳螂用于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并将答案填写在本题下面的答题卡上。
(1)请你对此实验作出假设:   。
(2)这个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以外,要使其他条件都相同,其目的是遵循单一    原则,这样的实验叫做   实验。
(3)实验中选用了10只螳螂,而不是一只,目的是   。
(4)预期实验结果:螳螂会趋向   (填“明亮”或“阴暗”)环境。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那么说明假设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5)螳螂是一种有害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切记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实验结束后,请你选择 对实验用螳螂的处理方式____(填字母序号)。
A.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
B.就地放生
C.无害化处理
【答案】(1)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
(2)光;变量;对照
(3)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4)阴暗;错误
(5)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吗?因此应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光不会影响蟑螂的生活)。
(2)在实验中准备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一块不透光的深色纸板,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即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
(3)1只蟑螂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因此实验中选用10只鼠妇,而不是一只,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4)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发现蟑螂趋向阴暗的环境,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5)螳螂是一种有害动物,在做完实验后,应该对此进行无害化处理。故答案为:C。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32.(2022七上·麻阳期中)生物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四个生态瓶,请你补全制作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给四个瓶子分别编号为A、B、C、D,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澄清池塘水和黑藻,然后在B、C、D瓶中加入其他生物,将四个生态瓶的瓶口   ,以防止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瓶内。将生态瓶摆放在   且温暖的地方,以便获得足够的能量。观察、记录各瓶内生物的生存状态。
(2)该生态瓶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   ,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生态瓶制作过程中,会带入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属于   者。
(3)若研究米虾对黑藻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   (填字母)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4)为了探究D瓶中四种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小组同学对其中几种生物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记录如表所示:
生物种类 小鱼 黑藻 米虾 螺蛳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米虾   螺蛳、黑藻 黑藻
根据如表提供的信息,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米虾和螺蛳之间的关系是   。
(5)该小组同学又进一步在D生态瓶中加入适量的宝塔草(是螺蛳、米虾、小鱼的食物),发现该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延长。分析原因是:其中的生物种类增多,食物关系更加复杂,使得生态系统的   能力更强。
【答案】(1)密封;阳光充足
(2)生态系统;黑藻;分解
(3)A和B
(4)黑藻→螺蛳→米虾→小鱼;捕食和竞争
(5)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瓶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瓶的瓶口应该密封,以防止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瓶内,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应将生态瓶摆放在阳光充足且温暖的地方,以便获得足够的能量。
故答案为:密封;阳光充足。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该生态瓶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其中,黑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态瓶中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生态系统;黑藻;分解。
(3)若研究米虾对黑藻生长的影响,则实验变量是米虾,做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最好选择A和B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故答案为:A和B。
(4)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D瓶中的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黑藻→米虾→小鱼,黑藻→螺蛳→米虾→小鱼,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黑藻→螺蛳→米虾→小鱼。米虾和螺蛳都以黑藻为食,故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米虾也能以螺蛳为食,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黑藻→螺蛳→米虾→小鱼;捕食和竞争。
(5)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在D生态瓶中加入适量的宝塔草(是螺蛳、米虾、小鱼的食物),则该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会延长。
故答案为:自动调节。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成 作用
生物部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 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消费者 动物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动物体内,促进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解者 细菌、真菌等 将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 能够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找食物链时,要从生产者开始,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
三、读图理解题(共2题,共16分)
33.(2023八下·惠来期末)综合应用。
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如图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图中所表示的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理由是:   。
(2)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原因   。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最长的食物链是    。
(4)图中小龙虾和青蛙的关系是   。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   作用,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5)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答案】(1)不是;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青蛙;有害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3)食物链和食物网;水稻(或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
(4)捕食和竞争;呼吸
(5)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分和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部分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后,难以分解,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且营养级别越高,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别最低,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所以,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即图中的青蛙。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图中的食物链有杂草→稻螟虫→青蛙,水稻→稻螟虫→小龙虾→青蛙,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水稻→稻螟虫→青蛙,可见最长的是水稻(或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
(4)由图可以看出,青蛙以小龙虾为食物,青蛙和小龙虾都以稻螟虫为食物,所以,小龙虾和青蛙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 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5)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身份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增加生物种类的同时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1)
【分析】不是、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2)青蛙、有害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3)食物链和食物网、水稻(或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4)捕食和竞争、呼吸;(5)自动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础知识,都为基础知识,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结构叫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害物质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营养级越高,体内的有毒物质浓度越高。
34.(2023·滨州)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拥有多个实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了全球实地保护合作。图一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   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   。
(2)图一中与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   。
(3)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   (用图中序号表示)。
(4)图三中,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   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答案】(1)4;蟹、虾
(2)鹭和鱼
(3)①③④
(4)125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图中的食物链有:B→蟹→鹭,B→浮游动物→虾→鹭,B→浮游动物→虾→鱼→鹭,B→浮游动物→蟹→鹭,一共有4条,图二中,形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与乙对应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别的动物,是图一中的蟹或者虾。
(2)图一中,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图一中,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生物还有鹭和鱼。
(3) 图一中,过程①、③、④是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②是生产者B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所以,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①③④。
(4)图三中数据可以看出, 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75+875+58+112+30=1250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故答案为:(1)4、蟹虾;(2)鹭和鱼;(3)①③④;(4)125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自动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等基础知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等腐生的微生物.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这三种成分都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入体内,所以,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四、资料分析题(共6分)
35.(2017·海南)风景优美的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金丝燕的栖息地.“东方珍品”大洲燕窝就产于此.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调查发现,由于过度采集燕窝,金丝燕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请据资料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属于   生态系统.
(2)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类.
(3)大洲岛海域生长着丰富的藻类资源,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从阳光、温度和盐度中三选一).
(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   环境.
(5)金丝燕的灭绝将会对   多样性造成影响.
(6)大洲岛物种虽丰富但数量较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海洋
(2)鸟
(3)阳光
(4)适应
(5)生物种类(或生物、物种、遗传、基因)
(6)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是海水和海洋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属于海洋生态系统.(2)“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因此“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3)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大洲岛海域生长着丰富的藻类资源,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从阳光、温度和盐度中三选一).(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5)金丝燕的灭绝导致食物种类减少,因此将会对生物种类多样性造成影响.(6)“大洲岛物种虽丰富但数量较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海洋 (2)鸟 (3)阳光(4)适应 (5)生物种类(或生物、物种、遗传、基因) (6)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分析】(1)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3)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还能影响改变环境.(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5)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 1【B卷】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章末检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3八下·埇桥期中)下列各项中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③南橘北枳
A.阳光、温度、水分 B.温度、水分、阳光
C.阳光、水分、温度 D.水分、温度、阳光
2.(2023·百色模拟)在农田中,影响一株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稻螟 ⑨相邻的其它水稻
A.②⑤⑥⑦⑧ B.③④⑦⑧⑨ C.①③④⑥⑧ D.②⑤⑦⑧⑨
3.(2023·连云港)《礼记·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描写的是立夏节气。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土壤
4.(2022七下·石城竞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山植物分布决定的主数生态因素是温度
B.“螳螂排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捕食关系
C.“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竞争关系
D.“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内”描述的是合作关系
5.(2023八下·普宁期末)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各种生物之间属于寄生关系的是(  )
A.稻田中水稻与野慈菇 B.菟丝子与黄瓜
C.小丑鱼与海葵 D.狮子与斑马
6.(2023八下·射洪期末)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
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
B.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
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
7.(2023·株洲)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陆地环境
B.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用孢子生殖
C.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卵外有坚韧的卵壳,适应陆地环境
D.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利于躲避敌害与捕食猎物
8.(2023·滨州)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能有效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毛茛的叶为适应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B.水毛茛叶的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水毛茛叶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D.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9.(2023·秦都模拟)变色龙的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枯叶蝶栖息在枯叶上,宛如一片枯叶。这两种动物的形态特点说明了(  )
A.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对环境的改变
10.(2023·新泰模拟)下列选项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D.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影响油菜结果
11.(2023七上·阳西期末)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的各种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2.(2022七上·临渭期中)下列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的是(  )
A.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
B.源自雪山的黄河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
C.西伯利亚的海鸥迁徙到昆明越冬
D.狮子鱼生活在太平洋深处
13.(2023·宁江模拟)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4.(2023·岳池模拟)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B.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5.(2023·临清模拟)黏虫是一种危害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昆虫,它的幼虫啃食植物的叶片,会造成作物减产,某生物课外小组为了探究湿度对黏虫取食的影响,做了如下设计,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
组别 黏虫幼虫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相对湿度(%)
甲 60只 晴朗的白天 适宜 30
乙 60只 阴天 适宜 45
丙 60只 夜间 适宜 60
A.黏虫的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湿度
16.(2022七上·新罗期中)下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你认为下列修改建议错误的是(  )
放置黄粉虫的位置 黄粉虫幼虫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适量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适量 阴暗 28℃ 适宜
A.左右两侧的黄粉虫幼虫的数量相同
B.左右两侧都要在阴暗的环境中
C.左右两侧的湿度要相同
D.左右两侧温度都应保持在28℃
17.(2023七下·昭通期末)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省耕公园的湖水 B.省耕公园
C.省耕公园内所有的植物 D.省耕公园内所有的动物
18.(2023八下·普宁月考)下列关于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粤港澳大湾区的所有植物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C.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D.新会圭峰山脚下的玉湖是一个生态系统
19.(2023八下·射洪期末)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计划于2022年升空。在“问天”实验舱中有小鱼、微生物、水藻组成的小密闭生态系统。下列述错误的是(  )
A.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被水藻利用
B.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水藻→小鱼
D.小鱼、微生物、水藻就组成了生态系统
20.(2023八下·揭东期末)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同学准备用河沙、池塘水、小鱼、小虾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建议不宜采纳的是(  )
A.材料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菌
B.需要加入适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
C.生态瓶应放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D.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
21.(2023八下·普宁期末)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构成一条食物链的4种生物的相对数量。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22.(2022八下·石城竞赛)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A表示的是一种狐的数量变化,那么B表示的是哪种生物的数量变化(  )
A.捕食狐的一种生物 B.与狐有共生关系的一种生物
C.被狐捕食的一种生物 D.与狐有竞争关系的一种生物
23.(2023八下·榆树期中)如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的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分析:下列哪条食物链的表述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农药含量 0.105 0.044 0.003 0.945 0.0009
A.A→B→C→D→E B.E→D→C→B→A
C.D→A→B→C→E D.E→C→B→A→D
24.(2023·清远模拟)如图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A,B,C,D,E分别表示不同生物成分。当该水域污染了重金属汞后经一段时间,体内汞的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生物A B.生物B C.生物C D.生物E
25.(2023·无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比自然因素更大
26.(2023·梅州模拟)1906年,为了保护黑尾鹿,政府鼓励猎人大量捕杀凯巴森林中的美洲狮和狼。图表示自1925年后黑尾鹿数量的变化曲线。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凯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
B.美洲狮与黑尾鹿是竞争关系
C.1906年后,黑尾鹿的数量先升高后下降
D.人类的过渡干预会破坏生态平衡
27.(2022七上·西安期中)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C.太阳光不容易穿透深层海洋,植物在海洋深处几乎绝迹
D.生物圈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8.(2022七上·姜堰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质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改善环境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D.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29.(2023八下·射阳月考)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其中有“地球之肾”之称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森林森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30.(2022七上·临渭期中)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二、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8分)
31.(2022七上·榆树期中)螳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白天它们躲在阴暗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小刘同学热爱探究,针对螳螂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提出了问题:光会影响螳螂的生活吗?于是他准备 了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盒,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一块不透光的深色纸板(见图),并诱捕了多只螳螂装在带孔的瓶里,从中选出了 10只大小一致、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螳螂用于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并将答案填写在本题下面的答题卡上。
(1)请你对此实验作出假设:   。
(2)这个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以外,要使其他条件都相同,其目的是遵循单一    原则,这样的实验叫做   实验。
(3)实验中选用了10只螳螂,而不是一只,目的是   。
(4)预期实验结果:螳螂会趋向   (填“明亮”或“阴暗”)环境。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那么说明假设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5)螳螂是一种有害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切记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实验结束后,请你选择 对实验用螳螂的处理方式____(填字母序号)。
A.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
B.就地放生
C.无害化处理
32.(2022七上·麻阳期中)生物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四个生态瓶,请你补全制作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给四个瓶子分别编号为A、B、C、D,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澄清池塘水和黑藻,然后在B、C、D瓶中加入其他生物,将四个生态瓶的瓶口   ,以防止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瓶内。将生态瓶摆放在   且温暖的地方,以便获得足够的能量。观察、记录各瓶内生物的生存状态。
(2)该生态瓶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   ,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生态瓶制作过程中,会带入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属于   者。
(3)若研究米虾对黑藻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   (填字母)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4)为了探究D瓶中四种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小组同学对其中几种生物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记录如表所示:
生物种类 小鱼 黑藻 米虾 螺蛳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米虾   螺蛳、黑藻 黑藻
根据如表提供的信息,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米虾和螺蛳之间的关系是   。
(5)该小组同学又进一步在D生态瓶中加入适量的宝塔草(是螺蛳、米虾、小鱼的食物),发现该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延长。分析原因是:其中的生物种类增多,食物关系更加复杂,使得生态系统的   能力更强。
三、读图理解题(共2题,共16分)
33.(2023八下·惠来期末)综合应用。
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如图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图中所表示的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理由是:   。
(2)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原因   。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最长的食物链是    。
(4)图中小龙虾和青蛙的关系是   。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   作用,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5)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34.(2023·滨州)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拥有多个实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了全球实地保护合作。图一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   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   。
(2)图一中与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   。
(3)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   (用图中序号表示)。
(4)图三中,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   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四、资料分析题(共6分)
35.(2017·海南)风景优美的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金丝燕的栖息地.“东方珍品”大洲燕窝就产于此.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调查发现,由于过度采集燕窝,金丝燕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请据资料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属于   生态系统.
(2)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类.
(3)大洲岛海域生长着丰富的藻类资源,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从阳光、温度和盐度中三选一).
(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   环境.
(5)金丝燕的灭绝将会对   多样性造成影响.
(6)大洲岛物种虽丰富但数量较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向日葵对太阳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也体现了阳光对植物的影响。②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且地上的枝叶部分很小,这是为了增大对水的吸收同时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③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的性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故②杂草 、⑤田鼠、⑦蝗虫 ⑧稻螟、⑨相邻的其它水稻属于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3.【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夏至时“蝼烟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意思是温度升高,各种动植物活动生长,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4.【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高山植物的分布,因为海拔高低不同分布不同,故起决定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A正确;
B、“螳螂排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捕食关系,B正确;
C、“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草和豆苗争取生存空间、养分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
D、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因此与人的关系是寄生,不属于合作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 稻田中的水稻与野慈菇会争夺生存空间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菟丝子寄生在黄瓜上,靠吸收黄瓜中的营养物质,对黄瓜造成伤害,菟丝子与黄瓜的关系属于寄生关系,B符合题意。
C、小丑鱼以海葵为食物,属于捕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狮子和斑马属于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如蛔虫寄生在人体的肠内。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真菌和人是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 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 ,大豆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B符合题意;
C、 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 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 ,蜜蜂之间是合作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之间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A正确。
B、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出现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B错误;
C、蜥蜴体表覆盖着角质细鳞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卵外有坚韧的卵壳,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的依赖,适应陆地环境,C正确;
D、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这有利于其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水毛茛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等特点,是适应环境的表现,这是水毛茛的叶存在的变异,而不是为了适应环境才产生的变异,A说法错误。
B、水毛茛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等特点,是适应环境的表现,B说法正确。
C、生物的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有些生物的性状又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水毛茛叶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C说法正确。
D、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变异等基础知识,为基础题,熟知:生物的变异具有普遍性,有的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为有利变异,有对生物有害的变异,为不利变异,有利的变异因为适应环境而累积下来不利的变异被淘汰;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9.【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变色龙的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枯叶蝶栖息在枯叶上,宛如一片枯叶,动物这种身体的颜色、外形都与环境类似而不易被天敌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等,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生物不仅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可以抵御寒冷,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植物的存在改变了环境,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
D、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导致油菜只开花不结果,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A说法错误。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层,B说法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而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C说法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等基础内容,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圈是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2.【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阳光普照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源自雪山的黄河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说明生物圈中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能够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B不符合题意。
C.西伯利亚海鸥迁徙到昆明,海鸥的迁徙跨越了森林、海洋、农田等多个生态系统,说明生物圈中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能够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拍摄到狮子鱼生活在海洋的深处,说明狮子鱼生活在海洋的深处,但不能体现和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13.【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说明地衣能适应环境;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说明地衣能影响环境。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变温动物通过冬眠度过严寒; (2)生物影响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3)环境影响生物 :大雁南飞、南桔北枳。
2、生物对环境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的生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C、大雁通过迁徙的方式度过寒冬;皮下厚厚的脂肪能帮助寒冷海域中的海豹抵抗严寒。这说明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性;
B、风调雨顺,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所以作物能获得大丰收。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被追赶的黄蝶飞入菜花不易被发现,是因为黄蝶的颜色与菜花相近,保护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变温动物通过冬眠度过严寒;
2、生物影响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3、环境影响生物 :如大雁南飞、南桔北枳
15.【答案】B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 探究湿度对黏虫取食的影响 ”,所以实验的变量是湿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其余的光照、温度等都应相同。故本实验应修改光照的内容,使之都一致。
故答案为: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6.【答案】B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光,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而表格中光不同(明亮、阴暗),温度(15℃,28℃)不同也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应该为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温度相同环境,只有变量光不同。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省耕公园的湖水只有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省耕公园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C、省耕公园内所有的植物只有生产者,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省耕公园内所有的动物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8.【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A说法正确。
B、粤港澳大湾区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中的植物部分,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说法错误。
C、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C说法正确。
D、新会圭峰山脚下的玉湖包括了玉湖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所生活的环境,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1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被水藻利用,A正确;
B、微生物能够将小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再供水藻利用, 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正确;
C、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一种关系,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小鱼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水藻是生产者。还缺少的是阳光、空气等非生物成分,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有藻类、水草;消费者是小鱼;分解者是细菌、真菌等。生态球中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上述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如果将材料进行严格地消毒和杀菌,会杀死里面的微生物,使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完整,所以不宜采纳,A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B宜采纳,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阳光是能源物质的最终来源,所以要把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C宜采纳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D宜采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1.【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所以,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这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②→①→④→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
22.【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捕食关系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之被捕食者,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于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两者关系十分复杂,捕食关系表现为捕食者数量随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被捕食者数量又会减少,体现的是一种"你增我减”的关系,因此,从A、B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知,如果A表示的是一种狐的数量变化,那么B表示的是被狐捕食的一种生物,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量,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3.【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当某些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分析表格可知,D有毒物质最多,E有毒物质最少,故图中所表示的食物链为: E→C→B→A→D ,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书写要求:起点必须为生产者,箭头方向必须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终点为所指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
24.【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存在富集作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很难从生物体内排出,因此会逐渐累积在高级消费者体内,题中最高级消费者是生物C,因此重金属汞在生物C体内累积最多。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该污染物无法从生物体内排出,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往往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越高。
2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失调,不一定能够恢复,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符合题意;
D、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的因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破坏有大有小,不一定比自然因素更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6.【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故凯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 美洲狮捕食黑尾鹿,二者是捕食关系, 不是竞争关系,符合题意;
C、 由图示可知1906年后 黑尾鹿的数量先升高后 下降,不符合题意;
D、 大量捕杀凯巴森林的美洲狮和狼后黑尾鹿由于天敌减少、 食物充足会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多,黑尾鹿增多使草减少,后来黑尾鹿由于数量太多食物不足而大量死亡,因此人类的过渡干预会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7.【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正确。
C.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因此,植物在海洋深处几乎绝迹,C正确。
D.生物圈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要合理开发和利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8.【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不符合题意。
B.围海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不能改善环境,更是破坏了生物圈,B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C不符合题意。
D.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人类在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是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故地球之肾是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肺是森林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城市生态系统也有生产者(花、草、树木)、消费者(主要是人和少量的动物组成)、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等组成。但是,生产者的数量较少,制造的有机物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需要从城市外购进大量的农副产品,才能保持平衡;由于人特多,产生的废物特多且集中,最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产氧气的70%;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农作物。
31.【答案】(1)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
(2)光;变量;对照
(3)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4)阴暗;错误
(5)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吗?因此应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光不会影响蟑螂的生活)。
(2)在实验中准备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一块不透光的深色纸板,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即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
(3)1只蟑螂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因此实验中选用10只鼠妇,而不是一只,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4)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发现蟑螂趋向阴暗的环境,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蟑螂的生活。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5)螳螂是一种有害动物,在做完实验后,应该对此进行无害化处理。故答案为:C。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32.【答案】(1)密封;阳光充足
(2)生态系统;黑藻;分解
(3)A和B
(4)黑藻→螺蛳→米虾→小鱼;捕食和竞争
(5)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瓶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瓶的瓶口应该密封,以防止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瓶内,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应将生态瓶摆放在阳光充足且温暖的地方,以便获得足够的能量。
故答案为:密封;阳光充足。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该生态瓶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其中,黑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态瓶中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生态系统;黑藻;分解。
(3)若研究米虾对黑藻生长的影响,则实验变量是米虾,做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最好选择A和B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故答案为:A和B。
(4)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D瓶中的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黑藻→米虾→小鱼,黑藻→螺蛳→米虾→小鱼,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黑藻→螺蛳→米虾→小鱼。米虾和螺蛳都以黑藻为食,故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米虾也能以螺蛳为食,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黑藻→螺蛳→米虾→小鱼;捕食和竞争。
(5)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在D生态瓶中加入适量的宝塔草(是螺蛳、米虾、小鱼的食物),则该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会延长。
故答案为:自动调节。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成 作用
生物部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 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消费者 动物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动物体内,促进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解者 细菌、真菌等 将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 能够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找食物链时,要从生产者开始,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
33.【答案】(1)不是;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青蛙;有害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3)食物链和食物网;水稻(或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
(4)捕食和竞争;呼吸
(5)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分和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部分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后,难以分解,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且营养级别越高,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别最低,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所以,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即图中的青蛙。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图中的食物链有杂草→稻螟虫→青蛙,水稻→稻螟虫→小龙虾→青蛙,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水稻→稻螟虫→青蛙,可见最长的是水稻(或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
(4)由图可以看出,青蛙以小龙虾为食物,青蛙和小龙虾都以稻螟虫为食物,所以,小龙虾和青蛙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 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5)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身份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增加生物种类的同时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1)
【分析】不是、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2)青蛙、有害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3)食物链和食物网、水稻(或杂草)→稻螟虫→小龙虾→青蛙;(4)捕食和竞争、呼吸;(5)自动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础知识,都为基础知识,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结构叫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害物质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营养级越高,体内的有毒物质浓度越高。
34.【答案】(1)4;蟹、虾
(2)鹭和鱼
(3)①③④
(4)125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图中的食物链有:B→蟹→鹭,B→浮游动物→虾→鹭,B→浮游动物→虾→鱼→鹭,B→浮游动物→蟹→鹭,一共有4条,图二中,形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与乙对应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别的动物,是图一中的蟹或者虾。
(2)图一中,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图一中,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生物还有鹭和鱼。
(3) 图一中,过程①、③、④是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②是生产者B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所以,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①③④。
(4)图三中数据可以看出, 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75+875+58+112+30=1250千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故答案为:(1)4、蟹虾;(2)鹭和鱼;(3)①③④;(4)125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自动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等基础知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等腐生的微生物.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这三种成分都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入体内,所以,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35.【答案】(1)海洋
(2)鸟
(3)阳光
(4)适应
(5)生物种类(或生物、物种、遗传、基因)
(6)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是海水和海洋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属于海洋生态系统.(2)“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因此“根据金丝燕的结构特征”,它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3)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大洲岛海域生长着丰富的藻类资源,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从阳光、温度和盐度中三选一).(4)“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5)金丝燕的灭绝导致食物种类减少,因此将会对生物种类多样性造成影响.(6)“大洲岛物种虽丰富但数量较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海洋 (2)鸟 (3)阳光(4)适应 (5)生物种类(或生物、物种、遗传、基因) (6)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分析】(1)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3)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还能影响改变环境.(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5)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