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城镇化问题
典例剖析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本在1970年前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
B.我国1995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年
C.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日本
D.日本城市化起步晚于韩国,早于中国
2.“城市病”实质上是生态问题,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城市生态问题②城市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生态问题,如产业结构、生产布局不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③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④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D2.A
【解析】1.读图可知,日本在1970年前后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A说法正确;我国1995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203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年,B说法正确;结合图示,目前中国城市化曲线坡度较日本城市化曲线坡度更大,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日本,C说法正确;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日本城市化在1950后加快,其城市化起步早于韩国和中国,D说法错误。根据题意选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2.“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如过度开采、乱采滥挖等)、城市结构不合理(如生产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功能不健全(如废弃物回收处理相关设施不完善等)造成的生态失衡等,①②③正确;“城市病”并不是城市发展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一定会出现城市病问题,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考点分析
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内涝(路面硬化,下渗减弱,低洼地积水内涝)
3.破坏原有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
4.耕地面积减少
5.工业化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工业“三废”
6.城市病(住房交通就业治安环境)
二、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镇和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2.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
3.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4.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5.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倡导绿色出行;
6.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7.随着城镇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可通过使用透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施来解决。
三、“对症下药”理解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考法训练
不透水面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地表形成的诸如停车场、房屋和道路等人工地表,除道路外多呈斑块状。城市空间扩展使得大量不透水面取代了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表景观,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其高比例的不透水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质量。下图示意上海不透水面比例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上海不透水面比例时空变化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处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 B.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很大
C.人口和用地规模差异很大 D.气候、地形和水文因素不同
2.针对不透水面斑块,上海今后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其聚集度 B.提高其连通度 C.减少其数量 D.缩小其面积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排水系统,可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径流。下图示意两种不同模式的植草沟结构,植草沟底部的渗排水管管壁有许多孔隙。研究发现,台阶型生态植草沟削减雨水径流量作用更强。据此完成3-5题。
3.植草沟能缓解城市内涝,主要源于其( )
A.加快汇水速度 B.净化水中污物 C.增加雨水下渗 D.增加蒸发蒸腾
4.植草沟底部的渗排水管管壁有许多孔隙,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少水体含沙量,防止堵塞 B.减少管道制作材料,节约生产成本
C.吸附水体污染物,净化水质 D.加大管道进水面积,提高排水效率
5.台阶型生态植草沟削减雨水径流量作用更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增大坡面土壤孔隙,加快下渗速度 B.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延长下渗时间
C.增大植被覆盖程度,增强下渗作用 D.增加径流下渗面积,增大下渗总量
图中甲、乙、丙分别示意某区域城镇化的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据此完成6-7题。
6.由甲到乙阶段,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城镇人口比重迅速回落 B.第一产业占主导
C.大规模城市带已经形成 D.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7.丙阶段,该区域中心城市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与乡村差距扩大 B.劳动力素质降低 C.工业化水平低 D.住房紧张
读下图“英国、美国、印度、巴西的城市化进程图”,完成8-10题。
8.与印度相比,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
①城市化时间早②城市化时间晚
③城市化水平高④城市化水平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在1950~2000年期间,巴西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突出影响是( )
①减少植被覆盖率②增加地下径流量
③改善河流的水质④出现城市“热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过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
①失业率高②贫困③城市内涝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是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国家与其城市化进程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美国—初期阶段 B.中国—中期阶段
C.英国—初期阶段 D.印度—后期阶段
12.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环境恶化 ②住房紧张 ③城市中心区衰落 ④交通拥挤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下图示意1985年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与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 )
A.内陆丘陵山地地区 B.区域的南部和西部
C.沿江、沿湖、沿海地区 D.铁路交通干线沿线
14.图中揭示的地理现象是( )
A.城市化的一般过程 B.高等级城市数目多
C.城市人口多于农村 D.城市等级是不变的
15.与图示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B.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C.就业和交通问题已解决 D.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阻
下图为“某年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空间格局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6-17题。
16.关于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空间分布格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城镇化滞后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严重
B.东部经济地带为城镇化超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
C.北方地区以城镇化超前经济发展类型为主
D.南方地区以城镇化超前经济发展类型为主
17.我国城镇化超前产生的问题包括( )
A.城镇出现郊区化、市中心空洞化 B.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
C.劳动力不足 D.绿地增多,城镇环境有很大改善
读2019年东南亚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和2019年菲律宾、越南部分信息对比表。据此完成18-20题。
18.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会造成过度城市化现象。图中国家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是( )
A.印度尼西亚 B.马来西亚 C.新加坡 D.菲律宾
19.过度城市化国家可能面临的问题不包括( )
A.贫民窟现象严重 B.全国粮食短缺
C.农村人地矛盾突出 D.城市失业率高
20.据材料推断,越南与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水平 B.工业结构
C.土地制度 D.农业结构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材料二 图甲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乙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图甲 图乙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
1.A2.D3.C4.D5.B6.D7.D8.C 9.B 10.A11.B 12.A13.C 14.A 15.B16.C 17.B18.D 19.C 20.C
21.(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
(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