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 训练 环境问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 训练 环境问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17:1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环境问题
典例剖析
烟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极小而干燥的颗粒”聚集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印度尼西亚的烟霾污染与当地农业耕作中的“烧芭”传统密切相关,“烧芭”就是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印度尼西亚烟霾污染的范围,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影响东南亚地区的跨境烟霾污染。据此完成1-2题。
1.印度尼西亚跨境烟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大气出现逆温层 B.火灾频发,森林覆盖率减少
C.毁林开荒,发展种植园经济 D.砍伐森林,大力发展煤炭工业
2.为治理跨境烟霾污染,印度尼西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严厉打击任何毁林开荒行为②建立健全国内环保政策法规
③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环保合作④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机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材料印度尼西亚的烟霾污染与当地农业耕作中的“烧芭”传统密切相关,“烧芭”就是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所以其烟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森林,发展种植园农业,C正确;“气候变暖,大气出现逆温层”、火灾不是其烟霾形成的原因,AB错误;根据材料破坏森林为了发展农业,不是发展煤炭工业,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严厉打击任何毁林开荒行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错误;健全国内环保政策法规,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烟霾污染,②正确;烟霾污染已经跨越国界,影响到东南亚其他国家,所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环保合作,有利于减轻跨境烟霾污染,③正确;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机制能够提高治理技术,利于减轻烟霾污染,④正确,该题选D。
考点分析
一、环境问题解决思路
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恢复生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自然资源枯竭 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二、主要的环境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
1.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①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②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③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
④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及污染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自然因素①自然条件的变化②生物之间的激烈竞争③物种退化
(2)人为因素(主要)①栖息地的改变和破坏②人类掠夺性狩猎③环境污染④生物入侵⑤渔业的话沿江水利及工程建设,破坏洄游产卵。密集的航运;
3.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宜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以保护遗传资源。
(4)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
以鱼类为案例:保护措施可从保护其生存、生育环境、法律建设等方面提出:①建立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其生存环境;②在长江流域实施休渔或禁渔,防止过度捕捞;③加强立法以保护中华鲟;④强化管理,严禁滥捕滥杀;⑤加强水质监测,防治水污染;⑥加强保护中华鲟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二)大气污染机制:排放的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降水: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
风速:有利于扩散
植被: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三)湿地破坏
1、湿地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
2、生态价值: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净化水体;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3、分布: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4、原因:
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藻类与水草丛生;围湖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有些河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5、措施:退耕还湖、还沼泽;禁止滥捕滥猎、建立自然保护区;防治湿地水污染;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生态移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考法训练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地震、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
4.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发展内河航运
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有选择地砍伐部分树木)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而后继续封山育林。2011年研究人员在该林区选择自然环境相近的4个样地进行调查。下表为部分调查结果。据此完成5-6题。
样地 幼苗密度/株·hm-2 乔木蓄积量/m3·hm-2
无间伐区 1500 3935
轻度间伐区 1900 2721
中度间伐区 2300 2066
重度间伐区 5700 1983
5.依据表格信息可得( )
A.间伐强度强的林区,幼苗生长条件好 B.间伐强度强的林区,林间裸地面积大
C.无间伐区光照条件最弱,幼苗生长环境最好 D.重度间伐区枯枝落叶层最厚,土壤肥力最高
6.该林区间伐主要是为了( )
A.控制森林成林比例,节约水资源 B.增加地表径流,防止土地沙化
C.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 D.增加土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完成7-8题。
7.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
A.滑坡、泥石流 B.建筑废料、生活垃圾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8.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下图为车日格勒湖及周边地理事物示意图以及6月1日、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表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关于车日格勒湖区湖陆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1日湖陆风交替出现 B.8月9日4时前后由陆风转为湖风
C.6月1日7时前后湖风最强 D.8月9日7时前后陆风最强
11.与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相比,目前的车日格勒湖( )
A.面积大 B.蒸发弱 C.湖水深 D.盐度高
O3属于光化学反应气体,主要分布在大气平流层。地表O3浓度与前体物(产生O3的物质)和气象条件有关。下图示意2017年福州市O3浓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
12.与O3浓度日变化规律相关性最强的气象因子是( )
A.降水量 B.气温 C.风速 D.气压
13.推测易导致福州市出现臭氧污染的天气是( )
A.伏旱 B.寒潮 C.梅雨 D.雾霾
14.当台风登陆,福州市的地表O3浓度变化为( )
A.台风控制区浓度上升,台风外围区浓度上升B.台风控制区浓度下降,台风外围区浓度下降
C.台风控制区浓度上升,台风外围区浓度下降D.台风控制区浓度下降,台风外围区浓度上升
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④③②①对应的环境问题依( )
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B.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
C.荒漠化、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
16.由图中①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
A.大气污染 B.皮肤癌高发 C.腐蚀建筑物 D.海平面上升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读下图地球漫画,完成17-18题。
17.图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 )
A.气候恶化 B.经济发展 C.工业发展 D.人口增长
18.能够缓解耕地减少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禁止开发耕地 B.提高农业技术 C.合并部分城镇 D.调整工业布局
老铁路野象谷车站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毗邻亚洲象自然保护区,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下图),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进入车站。据此完成19-20题。
19.西双版纳热带动物繁多的原因主要是( )
A.热量充足,水源丰富 B.人们环境意识强,不滥捕野生动物
C.地形复杂,人类活动少 D.热带雨林提供隐蔽场所和食物
20.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野生生态环境 B.降低工程量和成本
C.节约有限土地资源 D.保留动物迁徙通道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泊,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湖泊四周群山怀抱,东部海口河是其唯一出口,南北各有一块湖积一冲积平原,流域内农业人口比重大,当地居民除了在平原上耕种外还在山区开垦了大量坡耕地,农业生产污染严重。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抚仙湖湖岸陡峭,绝大部分岸段为岩石或砾石基质,没有适合大型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生存的环境条件。近年来,抚仙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变差,水生植物生长进一步受到抑制。图1示意抚仙湖流域,图2示意海口河采样点主要污染物浓度和降水量的月际变化情况。
(1)指出海口河采样点主要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月份,并说明自然原因。
(2)分析抚仙湖流域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3)请为抚仙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提出可行性措施。
1.B 2.A3.B 4.C5.A6.C7.D 8.C9.C 10.D 11.D12.B 13.A 14.D15.C 16.B17.D 18.B19.D 20.A
21.(1)8月,原因:该地区6-8月降水量大,径流携带入湖的污染物多,污染物浓度大;入湖径流从上游汇聚到湖区,再到海口河出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故8月(海口河采样点)浓度累积量最大,浓度最大。
(2)生态系统简单、脆弱,缺乏大型水生植物,对藻类植物抑制能力弱,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抚仙湖水深、面积大,仅有海口河为唯一出水口,水体更新速度慢;人口增长,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湖中氮磷以及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大幅增长;大量开垦坡耕地,导致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污染物质向湖区输入。
(3)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避免农业的过度无序开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并改进化肥、农药施用方法,提高农田蓄水保土保肥能力,减少污染源;退耕还林,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污水治理能力;开展全流域环境监管与综合管理,结合流域环境制定保护条例和法律法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