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可持续发展战略
典例剖析
下图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对大气污染严重 B.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D.图中的农业属于密集型农业
2.该生态园( )
A.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 B.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C.摆脱了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D.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3.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②生态恶化③资源利用率低④经济快速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B 3.B
【解析】1.读图,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没有显示出污染气体排放,A错;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是制糖厂,靠近原料产地,B错;该图中的农业只有甘蔗种植,没有牧业,农业地域类型属种植业,C错;图中的农业按投入的多少分析,投入的生产资料较多,属于密集型农业,D对。故选D。
2.根据现在的生产技术,该生态园不可能实现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该生态园生产体系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废弃物,只是实现了生产的污染物排放最小化,A错;读图可知,该生态园农产品是甘蔗,作为工业原料大量使用,拓展了甘蔗的使用范围,推动了甘蔗种植与企业的联系,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B对;该生产体系以甘蔗为原料,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生长环境要求高温多雨的气候,即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明显,C错;该生态园生产重点仍是制糖业,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副产品的处理,是附带的产业, D错。故选B。
3.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能解决庞大的人口数量问题,①错;根据已学知识,循环经济可以控制污染物排放,减轻生态恶化,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③对;经济快速增长不是需要解决的大难题,④错。综上分析,B对,排除ACD。故选B。
考点分析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三个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需要结合所给的概念理解,给出例子会判断是哪一个原则)
三个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
三、消除贫困的措施
发展特色产业、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
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1.措施:①措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④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
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
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
⑧加强工业联系,降低生产成本;
⑨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2.意义:①环境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②经济效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收入;延长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收入;加强工业联系,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社会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完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①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横县茉莉、建三江水稻、优质铁观音);
② 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
③ 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④ 加强科研投入,加大产业化应用研发;
⑤开发新产品;经营多元化,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2.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①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
②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山水,打造生态旅游乡村;
⑶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①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②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增收致富。
六、农业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意义
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了与其它部门的联系,体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考法训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中央政策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山东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约定监测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金。2022年,山东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引发人们关注。但这次生态“对赌”并没有输家。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是( )
A.黄河口湿地生态萎缩退化 B.黄河流域能源资源不足
C.黄河上下游协调发展度高 D.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
2.山东与河南“对赌”治理黄河,体现了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合作性原则
兰斯塔德地区是荷兰经济发展的重心,因其中心环状城镇格局与大面积的“绿心”农业区并存而闻名于世,被国际社会誉为开放空间保护的典范。兰斯塔德“绿心”战略于1960年提出,正值荷兰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保护”作为“绿心”战略的唯一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反对声不绝于耳,“绿心”战略并未完全实现“保护”的目标。为此,1995年荷兰政府组织征集和讨论了有关“绿心”地区发展的意见,达成“绿心”共识,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图示意兰斯塔德“绿心”和城镇布局。据此完成3-4题。
3.反对“绿心”战略的原因可能是( )
①“绿心”战略要求城市环状连接,导致城市间交通成本提高
②“绿心”战略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住房成本上升
③“绿心”内单纯发展农业,经济价值较低
④“绿心”战略要求城市环状连接,加重城市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兰斯塔德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正确的是( )
A.加大“绿心”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城市扩展空间
B.提供更多的游憩和自然空间,提升“绿心”的生态服务功能
C.“绿心”内建立商品谷物农业基地,提升“绿心”地区经济价值
D.设立“绿心”保护区,加强管理,严禁人类和其他动物进入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效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连步回落。自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起。“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材料及图。读图完成5-6题。
5.为了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当前的首要措施是( )
A.全面实施“绿色”能源战略 B.用新能源车全面替代传统的燃油车
C.关停大型的钢铁、煤炭企业 D.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产业升级
6.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兑现承诺,成为史上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前期及举办过程中,下列措施中体现了“碳中和”理念的是( )
①合理利用已有场馆及工业遗产
②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③赛道实施人工造雪
④严格执行了闭环管理(冬奥会期间,所有涉奥人员只能在人为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⑤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一种制冰技术)
⑥河北省张家口市2014年以来完成营造林1643万亩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瑞典的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处于国际领先位置,1994年,瑞典提出“生产者责任制”,要求商品生产商负责回收或出资处理商品外包装,并且要求厂家在商品外包装上详细注明回收类别和方式,引导消费者进行正确垃圾分类。在政策实践的不断更新中,瑞典形成了一套垃圾管理方法学,即垃圾处理优先级制度,也称为五阶梯原则(如下图)。瑞典的电子垃圾回收率为51.6%,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7-8题。
7.“五阶梯”中的最高阶梯,也是重中之重的原则是( )
A.避免产生 B.重复使用 C.能源回收 D.填埋处理
8.避免产生也就是能不产生垃圾就不产生垃圾,下列属是该措施的是( )
①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装制品
②废品可以通过修补、更改使用功能等方式进行再利用
③无法再利用时,要尽量回收可以回炉重造的材料
④无法回收材料时,可燃垃圾可以送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
⑤有机垃圾可以送去沼气厂生产沼气,进行能量回收
⑥有害危险品,送到垃圾填埋场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人类生存。盐城市政府把“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做好“碳中和”工作,建设美丽盐城。随着对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减排降碳成效显著。读图,据此完成9-10题。
9.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盐城市大力发展(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10.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助力盐城实现“碳中和”( )
①增加绿地建设 ②垃圾分类处理
③关停有大气污染的工厂 ④减少使用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厦门中学生助手创建了一个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用来进行闲置物品交换。下图为闲置物品交换示意。据此完成11-12题。
11.闲置物品交换平台的创建,有利于( )
①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②减少资源浪费③促进信息技术发展④消除贫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行为与闲置物品交换活动理念相符的是( )
A.多使用空调 B.多食用反季节水果
C.多开车出行 D.多选择使用节能灯
2021年4月以来,原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一路向北迁徙,6月初到达昆明市晋宁县区大象迁徙途中一路吃了大量庄稼,也得到了投喂食物和布控警力确保人象安全的应急保障。据此完成13-14题。
13.大象迁徙途中不可能吃到下列哪种作物( )
A.水稻 B.玉米 C.春小麦 D.甘蔗
14.投喂食物和保护人象安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协调度反映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长江经济带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6%,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会议上决定,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图示意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变化,据此完成15-16题。
15.该时期长江经济带( )
A.钢铁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波动趋势较为一致
B.生态环境协调度先降后升,环境质量日趋向好
C.2000年到2006年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D.2010年经济高协调度以钢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16.有利于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鼓励创新,提技术 B.降低能耗,零排放
C.关闭高炉,去产能 D.整合工厂,增产量
樱花复合生态茶园是在一般茶园周边种植乔木型植物一樱花树,从而形成种群共生的生态茶园。和一般茶园相比,其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下图为某地樱花生态茶园景观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茶园一般采用沿等高线垄状种植,其目的是( )
A.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便于采摘 C.利于排水 D.利于观光游览
18.和一般茶园相比,影响櫻花复合茶园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热量 B.市场 C.地形 D.技术
19.该农业生产模式在下列哪个区域推广最好( )
A.赣南 B.晋中 C.苏北 D.新疆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养耕共生”模式是利用养耕共生系统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都市农业生产形式,适用于城市屋顶、阳台、地面庭院等地方,产品自给或在邻里市场销售。以色列国土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城市人口比重大。近些年来,以色列在城市推广“养耕共生”模式,促进了绿色科技型都市农业的发展。下图示意养耕共生系统运作原理。
(1)结合图,描述“养耕共生”模式的农业生产过程。
(2)分析以色列在城市采用“养耕共生”模式的原因。
(3)在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大力推广“养耕共生”模式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1.A 2.B3.A 4.B5.D 6.A7.A 8.B 9.B 10.C11.A 12.D13.C 14.A15.D 16.A17.B 18.B 19.A
20.(1)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一方面可以用于栽培蔬果,种植农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将水进行净化,用于渔业养殖,实现农产品和养殖业的共同发展,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2)以色列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淡水缺乏,“养耕共生”模式可以节约水资源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人口比重大,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大;荒漠广布,发展农业的耕地有限。
(3)可行;西北地区水源缺乏,“养耕共生”模式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西北地区荒漠广布,可耕地面积小,该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不可行;西北地区人口规模小,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有限;该模式投资较大,回收周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