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典例剖析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包括我国人口的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人口比例最高的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影响我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的调控 B.自然环境的差异
C.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 D.受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答案】1.A2.B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人口高度密集省份,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等,这些地区均属于东部地区,整体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更大,A选项正确。中部地区部分省份人口密度在100~299人/平方千米,相较于东部沿海,人口密度并非最高,B选项错误。西部地区中西藏地区人口密度最为稀疏,C选项错误。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其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D选项错误。故选A。
2.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地形平坦,农业较为发达,人口密度更高, B选项正确。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并非受人口政策的影响, A选项错误。我国西部地区多少数民族聚集地,而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并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东部沿海省份汉民族相对较多,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更大,但东部人口更为密集,故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并无关联,C选项错误。我国东部沿海人口更为密集,中西部地区人口更为稀少,主要受自然环境差异影响较大,与受教育水平关联度并不大,排除D选项。故选B。
考点分析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自然因素 地 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 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密集,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人文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我国东部地区、欧洲西部
工业社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我国长江三角洲、美国五大湖等
经济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东亚、南亚地区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我国黄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
政治、文化、 军事 政治稳定、文化发达、社会稳定地区人口稠密 常年战乱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稀少
考法训练
下图为“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主要分布在距河4-7km范围内 B.距河流越远人口越密集
C.主要分布在距河流较近区域 D.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取水便利程度②土壤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水能资源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3-6题。
3.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非洲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
4.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土壤肥沃
5.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
6.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
A.漠河---腾冲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黑河--腾冲线
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完成7-8题。
7.与山东省相比,全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政策因素 B.战争因素 C.自然因素 D.经济因素
8.读图可知,山东省( )
A.人口分布近年来趋于不平衡 B.人口分布集中度大幅度提高
C.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小 D.人口数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
下图为中国人口分布图,图中黑河一腾冲线被称为“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完成9-10题。
9.“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巨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生育政策 D.地区开放程度
10.下列能提高“胡焕庸线”西侧人口密度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B.强制实施人口西迁
C.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D.实施海水西调工程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问题。
1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青藏青原是我国人口增长活跃区,但人口分布格局长期稳定。“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据此完成13-14题。
13.造成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海拔 B.纬度 C.光照 D.降水
14.造成“祁吉线”两侧人口格局长期稳定的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生育政策 C.经济水平 D.产业结构
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单位:m)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下列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是( )
A.1000m-2000m的区域 B.500m-1000m的区域
C.100m-500m的区域 D.25m-100m的区域
16.图中信息表明,我国的人口( )
A.高海拔地区分布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B.大多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C.分布密度大致与海拔成负相关 D.集中分布在环境承载力大的区域
读某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的图表资料(下图和下表).下图示意该城市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及年均增长率。据此完成17-19题。
各区人口性别构成(2020年)
地区 全市| A区 B区 C区 D区 E区 F区 G区 H区 Ⅰ区 J区 K区
性别比(女性=100) 122.4 107.3 103.9 118.8 113.8 129.3 118.9 130.9 137.4 141.3 136.6 122.4
17.该城市是( )
A.合肥 B.深圳 C.北京 D.重庆
18.该城市人口变化会导致( )
A.家庭规模减小 B.人口素质下降
C.城市人口承载压力减小 D.人口红利继续保持
19.G、H、I、J四区人口性别比都在130以上,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正处于基础设施兴建时期,施工人员以男性为主
B.产业结构升级,高端新兴产业男性劳动力比重较高
C.二孩政策落实以后,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
D.原材料工业及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发展迅速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为2015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二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空间的一道分界线,其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年份 东南部 西北部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94.80 139.51 5.20 5.83
2000年 94.59 303.78 5.41 13.23
2010年 94.41 325.84 5.59 14.68
(1)写出“胡焕庸线”两个端点所在省份的简称。
(2)简述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人口密度特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据表分析1953年—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变化特征。
(4)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C 2.C3.B 4.C 5.D 6.D7.C 8.D9.B 10.C11.D 12.D13.A14.A15.A16.C17.B 18.D 19.A
20.(1)黑、云或滇
(2)人口密度最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
(3)东南部人口比例略下降,西北部人口比例略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增加;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4)不赞同理由: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